全省新聞界年度作品最高獎——第二十五屆(2007年度)河南新聞獎(報紙部分)共有包括文字作品、新聞攝影、新聞專欄、新聞漫畫、報紙副刊、報紙版面、網絡新聞等在內的304篇(件)作品獲獎,其中特別獎2篇,一等獎64篇(件),二等獎95篇(件),三等獎133篇(件),新聞專欄10件。綜觀全部獲獎作品,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集中展現了我省2007年的新聞宣傳工作,積極貫徹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抓住了“三個重大”——重大主題、重大典型、重大事件,體現了“三個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達到了“三個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增強、感召力增強、影響力增強。
綜合復評和定評中評委的意見,筆者歸納了本屆河南新聞獎獲獎和參評作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在圍繞服務大局上下工夫,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貫徹十七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加快中原崛起,是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任務。2007年4月30日至5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來河南省考察工作,作出了“堅持科學發展、著力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示。如何認真學習領會并深入貫徹落實胡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開創河南工作的新局面,是廣大干部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河南日報》及時發表了題為《加快實現中原崛起的強大動力》的評論。這篇評論立意高遠,意蘊豐富,深刻闡述了落實胡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對促進河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意義,準確傳達了省委就落實指示精神做出的具體部署和對全省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廣大干部群眾的要求,起到了統一廣大干部群眾思想,堅定全省上下發展信心,鼓舞振奮進取精神,加快實現中原崛起的積極作用。這篇評論被評為一等獎可謂眾望所歸。
中原要崛起,工業發展要先行。《鄭州日報》的系列報道《“驚天動地”的發展》,盤點了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這5年間鄭州工業的強勢崛起。這組系列報道之所以能獲得一等獎,在于它緊扣鄭州跨越式發展的重大主題,從大處立意、從細處落筆,有點有面、有人有物,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并注重圖片、圖表的運用,圖文并茂,立體式呈現了鄭州5年來奮力拉長工業短腿的新戰略、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是一組不可多得的集權威性與可讀性、總結性與指導性于一體,既大氣磅礴,又耐人尋味的系列報道。
這屆河南新聞獎評選,反映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中原崛起的參評作品還有許多,如《鶴壁日報》的消息《食品工業超過煤炭成為我市第一大支柱產業》,告訴人們鶴壁因煤建市,因煤興市,煤炭曾經在該市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煤炭資源越挖越少,資源枯竭之態日漸顯現。在嚴峻的形勢面前,該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取得了顯著效果,食品加工、汽車零部件等八大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特別是全市的食品產業已經超過煤炭產業,成為該市工業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生動地反映了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在獲獎作品中,類似這樣從不同角度反映全省各地、各條戰線取得發展成就和經驗的報道占了較大比例。
二是傾情關注改善民生,不惜筆墨助力和諧社會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論述、新舉措,用新聞手段積極反映和深刻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獲得一等獎的《河南日報》評論《和諧中原 民生為重》,緊緊圍繞文章標題點明主題,結合河南省近3年來落實“為民辦好十件實事”的生動實踐,對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著眼于民生,新時期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狀況是最大的政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等和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有力而又通俗易懂的論證,充滿思辨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集思想性、指導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政論佳作。
不僅評論重視改善民生,許多消息、通訊作品同樣突出了民生主題。被評為一等獎的《焦作日報》的消息《修武:全省首家集中供養五保老人》,以鮮活的新聞事實、樸實而精練的文字,報道了修武縣讓風燭殘年的五保老人告別孤苦伶仃的獨居生活,集中住進衣食無憂的敬老院這件事。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與改善民生的時代精神緊密結合,體現了善待五保老人這一老話題的新突破,加之濃濃的愛民、為民情懷,大大提升了這篇報道的新聞價值。
與上面這篇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濮陽日報》的消息《濮陽縣織就十分鐘農民就醫網》和《南陽日報》的消息《社旗探索農民“老有所養”的模式》。前者通過報道濮陽縣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所建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確保患病的農民在10分鐘內能到達醫療地點,并得到及時醫治,體現了黨改善民生的政策和重大舉措使農民受惠的重大主題;后者則抓住社旗在全省率先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綜合改革這一新聞點,為全省實行“新農保”投石問路。兩篇作品時代特色鮮明,事實具體,主題突出,以小見大,都不失為“三貼近”新聞作品中的佳作。
三是圍繞農業做文章,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河南是農業大省,有“中國糧倉”之稱,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圍繞農業做文章,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是這次參評和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和亮點。《河南日報》的消息《百畝連片平均畝產859.4公斤》,報道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河南省示范大片種植超級雜交水稻,雖然經歷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最終仍獲得成功的新聞。在當前全球鬧“糧荒”的大背景下,該作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不僅彰顯了科學技術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的重要貢獻,也對西方一些人“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與偏見給予了有力的回答。作品文風簡潔明快,用事實說話,且多為直接引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給予示范成果的評價,使之更具新聞性、權威性和說服力。
《周口日報》的消息《“農業家政”:沈丘農民的新行當》,從沈丘縣“農業家政”這一新興職業入手,詳細介紹了該縣農民積極探索就業新途徑,發揮自身優勢,在勞動中努力提升自身價值的做法,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本文文風清新、題材典型,敘事精練、語言流暢,是消息中的一篇精品,不僅被評為一等獎,還被評委會推薦參加中國新聞獎的評選。
《濟源日報》的消息《王屋山區農村引發“居住革命”》,報道了富裕起來的王屋山區農民,為了解決耕地緊張與改善居住環境的矛盾,在山區建起了一排排漂亮的公寓樓。這在全省乃至全國山區農村都不多見,可說是一場農村的居住革命,一次農民居住觀念的進化。該作品主題重大,新聞價值高,對幫助農民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2007年,濟源王屋山區有相當一部分村組都相繼建起了三層農民公寓樓。
新農村建設不僅是蓋新房,生活富裕,更重要的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許昌日報》的消息《許昌城鄉一體化推進區建設模式引領中原》,抓住了新農村建設中許昌至長葛城鄉一體化推進區建設“群眾獻計、專家支招兒”的特點,對其建設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打破行政區劃、打破經濟發展固有模式的新舉措,進行總結性報道,充分展示了推進區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超前思維和強大生命力。文章選材新穎,視角獨特,以有力的事實和準確的數字,為讀者介紹了推進區建設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群眾意愿的成功模式。許昌的經驗曾引起省委領導的重視,省委書記徐光春兩次作出重要批示。
四是突發事件報道把握得當,彰顯媒體輿論引導能力
2007年7月29日,在洪水的肆虐下,三門峽市陜縣支建煤礦發生嚴重透水事故,69位礦工兄弟被困井下,命懸一線。8月1日中午,當69名礦工兄弟全部獲救,創造了中國礦難救援史上的一個奇跡后,省委書記徐光春指示,要以“為了69個礦工兄弟”為題深入報道此事。帶著省委主要領導的囑托,懷著對各級黨委、政府和參加搶險救援行動的人員及廣大群眾的崇敬之情,河南日報的記者們夜以繼日,在最短的時間內精心撰寫了長篇通訊《為了69個礦工兄弟》,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記錄了搶險救援行動的全過程,熱情謳歌了搶險救援行動中展現出的崇高精神和過硬作風。該文氣勢磅礴,筆力遒勁,雖然用時很短,但語言精當有力,一氣呵成,既有全景展示,又有特寫畫面,富有層次感和起伏感,突出了現場感和緊張感,讓讀者不忍釋卷。
圍繞“7·29”這一重大突發事件,河南省許多媒體都積極參與報道。《河南電力報》的通訊《緊急76小時》,《義馬礦工報》的消息也都根據自身定位和讀者對象,在第一時間作出了可圈可點的報道。
五是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典型宣傳感動中原
這次榮獲特別獎的《河南日報》的系列報道《走近盧氏縣委土坯房》,可以說主題重大,事件典型,是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時代新風的精品力作。為了做好這組系列報道,深入開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時代精神,河南日報由總編輯親自帶隊,組成精干的采訪隊伍,在盧氏進行了多天的深入采訪。從縣委大院到深山農戶,從街道到鄉村,從干部到群眾,記者掌握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素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完全是記者“跑”出來的新聞。記者用眼睛觀察,新聞用事實說話,是這組系列報道成功的關鍵。
《安陽日報》的長篇通訊《擁抱心中的太陽》,講述的是張學軍的一雙兒女都患有罕見的玻璃脆型骨質疏松癥,雖然家庭困難,但一家人不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風雨堅守20余年,把一雙殘疾兒女都培養成了大學生。記者把這件事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從一個家庭和睦、相互扶助,風雨共擔、不離不棄的感人故事中提煉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主題。在參評作品中,像這樣以情動人講故事,通過樹立道德楷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通訊還有不少,如《平頂山日報》的《我永遠是你的眼睛》等。
六是輿論監督著眼于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力度大,效果好
輿論監督一直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一張報紙如果缺少了輿論監督,就會喪失它的戰斗性。如何公正、客觀、準確地把握好輿論監督,既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又有利于推動工作的進展,讓黨和人民都滿意,新聞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實踐和探索。《河南日報》的消息《“三夏”忙空鄢陵國土局》就是一篇非常好的輿論監督方面的佳作。記者在“三夏”大忙之時發現了一個“怪現象”:負有重要職能的政府部門——鄢陵縣國土局全員放麥假,堂堂政府部門竟然唱起了“空城計”。記者由此抽絲剝繭,認真求證,把該局頂風違紀,不顧群眾利益的“丑聞”大白于天下。這篇報道結構緊湊、文字簡練、語言樸實、愛憎分明,事實把握準確,時效性、針對性、現場感都非常強。類似的輿論監督好稿還有《大河健康報》的通訊《一顆齬齒的“黑牙科”歷險記》、《商丘日報》的《工商局賣“保護傘”》等。
以上所述是本屆新聞獎評選中出彩的方面。最后也不能不說一下評選中暴露出的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也是老問題,越是習以為常的老問題,如果不注意,越是難改變。
一是新聞的時效性。這是呼吁多年的老問題了,但是本屆新聞獎評選中時效性差、時間概念不準確的問題仍時有所見。有些記者采訪不深入,滿足于被采訪對象提供的現成材料,掐頭去尾一改即成。這類作品當然不是好作品,更不能入選新聞獎。
二是作品超長的問題。有些作者不管題材大小,下筆就是洋洋灑灑數千言甚至上萬言。有的人平時沒有精品意識,到了評獎時,才發現篇幅超長,卻又不甘心放棄,于是只好在推薦表上動腦筋,打埋伏。
三是題材同一問題。2007年7月29日陜縣支建煤礦發生透水事故,致使69名煤礦工人被困井下。圍繞這一重大突發災難,河南省許多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給予關注和報道。在本屆新聞獎的評選中,就有多家媒體選送作品參評,這就造成了題材的“撞車”。評委會不可能將所有報道這一事件的作品都評為優稿,只能嚴格按照新聞規律,看誰報道得快,看誰寫得好,看誰有創新而擇優入選。為了避免題材撞車,各媒體應選最有自己特點和特色的作品來參評,這樣獲獎的幾率會高一點。
四是硬傷問題。有的作品把時間、地點搞錯,有的關鍵環節出現錯別字。這不僅會影響獲獎等級,甚至會被直接淘汰出局。
(作者單位:河南省記協秘書處)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