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2日,由鄭國鳳、王志萍主演的經典版越劇《紅樓夢》在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上演。很多人興奮地對鄭國鳳、王志萍說:“等你們這對組合,我們等了十年。”還有很多人勾起了五十年前就在心中植下的“紅樓情結”。
如今提到越劇《紅樓夢》主要有兩個版本,一部是經典版越劇《紅樓夢》,由劇作家徐進1958編劇,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為越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另一部是交響樂越劇《紅樓夢》,將西方交響樂與中國經典文學、戲曲藝術相結合,由趙志剛和方亞芬主演。暫不論后者,徐王流派《紅樓夢》自1958年首演后,從此在越劇舞臺上譜寫了半個世紀的傳奇,一姿一態、一顰一笑成為嫡傳弟子無法超越的經典。
五十年前精雕細刻

1958年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王文娟等在舞臺上首度演出《紅樓夢》,一天日夜兩場,轟動一時。從1958年至1962年五年中演出了335場,觀眾16000多人次,并先后赴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演出。1962年,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一上映就風靡全國,后來實現了2億多元的票房收入,而該劇唱片一直不斷出版,發行數逾300多萬張,成為中國戲曲史、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但是經典背后是怎樣的精雕細刻啊!“演不好林黛玉就殺我的頭”,當年外表柔弱的王文娟為了出演林黛玉立下了此等豪言壯語。為了符合多愁多病、弱不禁風的林黛玉的形體要求,王文娟足足節食了一個多月,還為林黛玉精心設計了動作和唱腔。而徐玉蘭為了演好賈寶玉也是煞費苦心。當時越劇團要去蘇聯和東德訪問演出,徐玉蘭充分利用火車上半個月的時間,把《紅樓夢》原著通讀了三遍。“不大不小的孩子很難演,一開始賈寶玉才14歲,而我當時已經30多歲了,怎么塑造好賈寶玉呢?”畫冊、泥人等,徐玉蘭在各種與紅樓夢相關的民間藝術中尋找靈感,最后將泥人張和小時候見到的大地主兒子的形象結合起來,將外表聽話、心里不服氣的賈寶玉表現得活靈活現。同時,通過精讀原著,徐玉蘭將賈寶玉的性格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一開始天真無邪,理解愛情時成熟一點,到最后發生悲劇后思想的升華,賈寶玉每個階段都是有變化的。在對待不同的人物時,賈寶玉的表現也不同,在賈母面前,他是任性的,與林黛玉是心心相惜,對薛寶釵是可敬而不可親,即使同是丫環,賈寶玉對襲人和晴雯的態度也是有差異的。就是在這樣的精益求精下,徐玉蘭、王文娟塑造了傳載史冊的賈寶玉、林黛玉的經典形象。
五十年后經典再現
鄭國鳳、王志萍是徐王流派的嫡傳弟子,達到了一定的表演功力,出演經典角色賈寶玉、林黛玉無疑成為她們心中的一個夢想。1999年大劇院版《紅樓夢》中鄭國鳳、王志萍順利出演寶黛,但是因為新版加強了賈府興衰的成分,削弱了寶黛的主線,鄭國鳳、王志萍覺得演得不過癮。2007年,經典版越劇電影《紅樓夢》重新拍攝,以1962年出品的電影《紅樓夢》為基礎,在銀幕上再現了傳統越劇特有的古典韻味,鄭國鳳、王志萍也如愿出演寶黛。雖然有了機會,但是兩位老師已將寶黛形象演繹得出神入化并深深地烙在觀眾心里,鄭國鳳、王志萍身上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為此,他們找來徐老師、王老師年輕時的影片資料、文字資料進行鉆研,在家里跟著兩位當年的唱段邊聽邊唱,反復琢磨,并登門拜訪向兩位老師請教,深切體會老師所說的“演戲不光動作、唱腔好,更要抓住人物靈魂”的提點。只要坐在車里,鄭國鳳就不停地播放徐老師、王老師的經典唱段,就算在夢中還琢磨著賈寶玉說話的語氣、內在的情緒。王志萍為了扮演好黛玉,也在臺下做足了功課,通讀了三遍原著,還把很多黛玉的內心獨白做了筆錄。
電影拍攝之后,鄭國鳳、王志萍主動向上海越劇院提出舞臺演出的請求,得到了院方的支持。2008年5月,經典版越劇《紅樓夢》再現舞臺,雖然是內部包場,但反響熱烈,老越劇迷們對鄭國鳳、王志萍的表演都表示了肯定,不少觀眾還跟著臺上演員的唱腔唱和,一起重溫五十年前的記憶。2008年7月1、2日,經典版越劇《紅樓夢》正式對外公演,許多越劇迷早早訂票等候。
在采訪時,我問鄭國鳳、王志萍,對原版紅樓夢是否有所超越?她們坦誠地說,雖然小細節上有一點創新,但是總體還是保留了經典版的原汁原味,徐玉蘭、王文娟老師塑造的寶黛形象是很難超越的,她們所做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傳承經典,包括這次舞臺演出中,她倆還承擔著指點參演年輕演員的任務。
夢是圓了,但是王志萍和鄭國鳳還面對著市場的壓力,近年來多元的文化形式對包括越劇在內的各種傳統劇種造成沖擊,幾經輝煌的越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戲排出來了,演出場地在哪里,這成為一個困擾人的大問題。為了順利演出,鄭國鳳、王志萍親自找上海以及外地的演出商聯系,以誠意打動了對方,獲得了更多演出的機會。他們的執著讓人感動,但是同時越劇的尷尬處境也讓人擔憂。在接受采訪時,徐玉蘭老師對此也是萬分感慨,她多次呼吁政府能給予越劇更多的支持,出一個優秀的越劇演員不容易,應該多給他們演出實踐的機會。
跨越半個世紀,經典版越劇《紅樓夢》重新上演。但是再過五十年呢?這是一個人們在重溫舊夢之余,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