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從事中國當代文學、電影、大眾文化和批評理論的教學與研究。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與中國當代文化關系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著有《在邊緣處追索》《大轉型》《從現代性到后現代性》等論著多種。
在奧運火炬的全球傳遞和抗震救災中,中國的“80后”和“90后”的年輕一代所展現的形象受到了公眾、社會和媒體幾乎一致的肯定。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人在面臨考驗的時刻顯示的那種對于民族的感情,對于社會公益的投入,對于生命的關愛和面對挑戰和危機時刻的頑強和堅定,都使人感動,也深化了社會對于中國未來的認識。因為這些新時代的年輕人未來必然會成為中國社會的棟梁,也必然會支撐這個民族的發展。他們在今天所展現的特點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必然會讓我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我們未來的一些關鍵因素的展開。在這個時刻,他們沒有讓中國失望,也沒有讓世界失望。中國的青年所顯示的活力和信心足以讓世界和中國看到中國光明的未來。
從火炬傳遞時守護火炬代表的人類團結和友誼的價值,到在抗震救災中捍衛生命的行動,中國的年輕人在實際的行動中,在互聯網和各種傳統媒體中傳遞著愛心和感動,也傳遞著對于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對中國認同、關切和守候。年輕人所展示的絕不僅僅是消費時代的熱衷于時髦商品的平面化和過度沉迷網絡的膚淺,也絕不僅僅是富裕時代的脆弱和盲目,更不是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和心理焦慮。應該說,過去我們看到的這些方面當然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有程度不同的表現,但這次是超乎其上的一種真切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但這種責任和擔當又不僅僅是二十世紀中國前輩的生活道路的簡單重復,而是顯示了新的內容和新的視野。年輕人所展現的新的活力和新的信心都讓我們對于他們的看法有了新的升華。
首先,今天的年輕人展現給世界的是中國的新的活力。在奧運火炬國際傳遞過程中年輕人所顯示的團結、理性和開闊的國際視野,都顯示了他們在面對外來挑戰的時刻所具有的新的素質。全球華人青年展開的中華認同,在互聯網上傳遞的中國心,都不是一個封閉的社會所能夠展現的,都說明他們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中所具有的新的國際視野。全球化并沒有導致他們喪失民族的認同,反而讓他們有了更加靈活和機敏的方式,在讓世界理解中國的同時捍衛民族的尊嚴,在看起來松散的網絡聯系和信息傳遞中,他們把對于中國的關愛和對于人類的普遍價值的守護聯系在了一起。他們沒有在二十世紀我們經常看到的對于外部世界的焦慮和防御的心態,而是展現了一種在開放中捍衛人類的基本價值和中華認同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的能力和理性。在汶川大震來臨,中國人面對自然災害挑戰的時刻,他們也能夠用各種方式傳遞愛心,匯聚對于生命的關愛,奉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時刻,他們一方面展現了中華認同所具有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最好地展現了對于生命的關愛,對于人類普遍性的價值的高度認同。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充滿活力的,他們正是將對于中國無限的感情和對于人類和世界的關切有機地連在了一起。在這里,中國和世界連在了一起,同時世界也更好地聽到了中國的聲音,感受到中國在此時此刻和世界一起前行的真誠。年輕人在我們面對挑戰的時刻所展現的能力足以讓我們感受力量。
其次,正是由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帶來了一種更高的自信,這種自信讓年輕人感受到了國家的力量,也讓他們具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按照國際慣例和普遍的人類價值思考和觀察事物的新的角度。這種自信使得他們少有過去民族屈辱留下的歷史悲情,而是能夠自信地面對世界和自身,將自己視為國際社會中平等的一員。這就使得他們一面在奧運火炬傳遞面臨困難時站起來捍衛火炬所代表的人類共同價值和傳遞愛國的情懷,另一面,在地震面前能夠支持國際的合作,讓十三億中國人的愛心和全人類的愛心有一個真正的連接。他們如此地堅信中國有能力面對挑戰,也如此地相信中國有能力和世界一起前行,在為人類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會分享人類共同的關愛和生命的共同價值。他們在互聯網的博客和跟帖中傳遞的這些內容其實是一種新的自信帶來的新的價值。中國是世界的平等的一員,我們既沒有俯視世界的自大,也不會有仰視世界的自卑,而是在自信中展現自覺,在理性中顯示力量。年輕人通過種種方式展現的愛心和關懷中那一份對于自己民族的自信,那一份對世界的普遍價值的認同,正是讓他們體現了中國新一代人精神的新的高度。這種自信讓他們的責任和擔當有了更為開放和更為理性的維度。
多難興邦,在挑戰面前,年輕一代展現的活力和自信應該讓我們對中國的未來多一份樂觀,也對于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多一份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