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上海,步履匆匆,驀然回首,已是今非昔比、面目模糊。不禁問,上海在哪里?流光溢彩的上海,太繁華,高樓、大廈、霓虹燈,雍榮華貴卻冷若冰霜。感慨之,真正的上海究竟何樣?新生代的上海人,看似冷漠,內心卻在激蕩,理想、困惑、迷茫,可誰在凝神傾聽?
關于上海,有太多問號,即使蟄居許久,卻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所以翻開胡楊《上海紀實攝影三部曲》,會有一種驚喜感,發現很多問號在那些視覺的沖擊下被拉成了感嘆號。
第一曲,懷舊歌曲《上海弄堂》。1980年至2007年,胡楊獨自游走在那些每寸肌膚都充滿了平民氣息的上海弄堂,在這些逼仄的空間里,有著上海最原汁原味的生活景象:倒痰盂、洗澡、納涼、睡覺……有年輕夫妻手拉手倒馬桶的浪漫,一家幾口生活的瑣碎和鄰里間相互串門幫忙的溫馨。弄堂是人們生活的延伸,盛滿了嶄新的寓所無法比擬的情誼。同時,27年的堅持,胡楊記錄下了許多已消逝的彌足珍貴的時代記憶:80年代下海潮中老太在自家門口擺蔥攤,動遷中墻上的標語、人們的爭議……
第二曲,生活交響曲《上海人家》。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胡楊敲開了上海500戶人家的門,進入了上海城市氣質的內里,從上海人的家居空間形象中揭示上海最深藏不露的精神秘密。或個人、或夫妻、或三口之家,或簡陋、或舒適、或簡約、或奢華,照片里水杯、沙發、墻紙、床、被攝者的衣著姿態等等都在述說著主人乃至時代的個性。同時,這些具有“家”這個共同稱謂的個體在比照中呈現出太多的迥異,不同的“家”的對照會凸顯出不同的生活元素,從而衍生出不盡的閱讀意義。
第三曲,青春進行曲《上海青年》。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胡楊采訪拍攝了300位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外國、外地和本地的,出生于1970—1989年的青年,完成了《上海青年》的專題。為了反映時間的魔力,胡楊把照片分為70后和80后兩組;為了彌補圖像的不足,胡楊讓被攝者回答25個問題,與照片“比肩”呼應,讓讀者在觀察青年們或夸張或戲謔或摩登或裝嫩或瀟灑或迷惘或慵懶的形象的同時,通過他們的自述,進一步了解青年們復雜的內心。
胡楊說他不是攝影師,也不是攝影家,他既不為錢四處趕場,也不只關注純粹的光色影。胡楊說他是攝影人。他以普通人立場來觀察他身邊的人,所以他的鏡頭是平視的,是樸實的,他以思考者的視角來記錄不斷流逝的生活,所以他的攝影作品是深刻的、有時代節奏的,具有影像文獻意義。著名文化評論家朱大可:“這種資訊的擴展,標志著攝影師正在超越‘攝影’或‘攝影藝術’的邊際,向著更為廣闊的影像人類學領域邁進。這不僅是攝影師本人的一次跨界行動,也是中國攝影的一次自我進化。”因此,胡楊的作品展覽邀請不斷,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畫廊和機構收藏的數量可觀。
我們可以在《上海弄堂》的黑白照片里緬懷時間在城市的表皮雕刻的印記,可以在《上海人家》對城市細胞——家的解剖中體味上海內在的特質,也可以在《上海青年》鮮活的形象中深入地觸碰到青年的內心,感受到上海思維血液的波動。從即將消失的遺跡,正在活躍的家庭,到代表未來的青年,胡楊的三部曲從不同的角度對上海這座城市進行了深入骨髓的探求與圖解,展現給人們一個非同一般的上海。
《上海紀實攝影三部曲》:胡楊,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8年7月,定價:198元/本,594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