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于1906年產生于美國的辛辛那提大學,該校通過實施“工學交替”、“工讀結合”、“三明治”等模式,培養出一大批學校、社會、雇主皆滿意的高級專門人才。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合作教育模式以來,在許多工科院校的試行中取得了成功。為此,將這一被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引入到新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對解決新聞專業存在已久的“學與術”、“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有著重要的意義。
“4X4模式”的內涵解讀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施奈德認為,合作教育就是“學校和產業部門合作,學生用一定時間在學校學習科學技術的理論知識,一定時間到產業部門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生產勞動,用勞動所得支付學費”。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原主席約翰A·克雷博士則定義為:把課堂學習與有收入的、有計劃的和有指導的工作結合起來,并給學生提供了在工作崗位上的直接動手實踐。上述闡釋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但由于國情和制度的不同,我們必須采取“拿來主義”方式對其進行改造。比如,其合作教育的范圍多局限于工科院校,對非“工”專業,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合作教育不能提供實踐參照物和相應的理論說明;此外,關于學生獲取報酬問題,特別是頂崗工作,由于大多數高校都未實行完全學分制,企業也人滿為患,學生頂崗工作的前提條件不存在。另外,對于合作教育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必須有新思維。
當下,一些試行合作教育的學校之所以感到難以為繼,主要原因在于,三者之間未能建構起一個互利共贏的機制,甚至造成一種互不信賴的對立關系,最終導致合作的空殼化。為此,在合作教育的肇始階段,我們必須確立幾個原則。其一,合作教育的著眼點在學生。實踐基地是另一所學校,實踐過程只是課堂教育的延續。其二,合作教育諸要素間有著明晰的權利、義務關系,維系這種關系的是協議和責任心。其三,報酬問題不應成為合作教育的重要議題,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合作單位的良性運行而言,過多牽引該問題會得不償失。
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可概括出合作教育的“4X4模式”。所謂“4X4模式”指的是聯系緊密的4個要素、4個環節和4級體系。“4X”指的是合作教育的4個要素和環節:學生、學校、新聞媒體、宣傳部門。因這4個詞的第一個字的聲母都是“X”,故稱作“4X”。
第一個“X”——學生。學生是合作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高校要培養的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工作者。要培養出“妙手”,光有理論沒有實踐是不可能造就的。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克服“80后”的種種缺陷,在學校和社會中加快其成長速度。
第二個“X”——學校。學校是合作教育的發起人、倡導人、組織者,也是參與者。以往的認識中,學校只是組織管理者,工作重點一般放在組織、管理、監督、考核上。現在高校的規模越來越大,機構越來越細,資源越來越多,學校完全有可能成為合作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成為學生專業實踐的場所和基地;另外,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變革,校、院兩級管理體制的功能區分和運行機制已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課題。院系完全可以被賦予職權,成為代表學校的合作教育的組織管理機構。
第三個“X”——新聞媒體。合作單位以往被看作是合作教育中的一個被動要素。實質上,企事業單位對高素質的員工有著如饑似渴的需求。前些年人才爭奪戰中的惡性循環,讓企事業單位逐漸意識到,真正德才兼備的員工要靠自己培養,于是,他們把目光投向高校。新聞專業在開展合作教育的過程中,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讓周邊的新聞媒體走進校園,按照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共同培養學生。
第四個“X”——宣傳部門。主要指地方黨委和學校黨委宣傳部。這往往是合作教育中被忽略的要素和環節。在我國,每個新聞工作者都要學會正確處理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關系。地方黨委宣傳部是地方新聞宣傳工作的主管機關,對黨和國家的新聞宣傳政策有著清醒的把握,使其參與到合作教育中來,可使學校在培養學生時不出現方向上的偏差。而學校黨委宣傳部主管著全校的宣傳工作,與校外媒體有著廣泛聯系,學生不出校門就可頂崗工作。
“4X4模式”中的“4”則指建構合作教育的4級實踐教學體系。第一級為課程見習和實驗。指在開設攝影攝像、播音主持等實務類課程時,不局限于課堂講授和實驗室操作,而是組織學生到學校相關部門和周邊媒體參觀、考察并參與相關新聞活動。讓合作教育時間前移,使學生盡快轉換為一個“準新聞人”。
第二級為假期新聞實習。具體要求主要包括時間要求、紀律要求、工作要求、態度要求、成果要求等。
第三級為專業活動。主要圍繞校園展開。一是組織學生進入校報、校園網絡、校廣播電臺等進行“頂崗工作”。二是組織學生開展與專業有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成立“大學生通訊社”等。
第四級為專業實習。組織學生進入專業媒體進行系統、全面的實務教育。必須完成以下任務:一是引導學生樹立獻身新聞事業的志向,初步具備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品德素質;二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新聞的采、寫、編、評等實踐;三是引導學生總結新聞實踐活動規律,初步掌握新聞活動的基本原則、方法。
綜上所述,“4X”與“4”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4X”中,學生的成長是目的,學校是關鍵,新聞媒體和宣傳部門是重點,“4”則是手段。而“4X4模式”則是合作教育的一種混合的松散模式,依據對其要素的分析,可以稱之為“四位一體四級實踐”合作教育模式。
“4X4”模式的實踐過程
“4X4模式”的實踐運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個方面:精心制定教學計劃。應從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入手,明確提出新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
譬如,要求學生掌握新聞學、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具備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新聞采寫、編導、攝錄等基本能力。除了安排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相關的通識類課程外,還應專門突出對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的安排,從而從制度、機制上保證合作教育的實現。
第二個方面:與周邊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必要時,可用協議的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三個方面:著力推進“四級實踐教學體系”的運作。這方面牽涉面廣,頭緒多。為此,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健全組織機構,院里成立以分管領導為組長,以教研室主任、班主任、實踐指導教師為組員的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聯絡、協調、督促、考核。二、針對每一級實踐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課程見習工作,由任課教師負責,學生主要是觀摹、考察和見習。假期實習工作由雙方單位事先協商,學校將實習意愿告知媒體,而媒體相關欄目、頻道等將需求情況告知校方,雙方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安排。專業活動主要在校內課余時間進行。由院系與學校宣傳部門協商,學生自覺參與。專業實習由院里的專門領導小組來開展工作,并對實習內容、實習要求作明確的規定。
“4X4模式”運作中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克服合作教育與課堂教學的矛盾。例如有些學校雖已進行學分制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全的學分制。這樣,合作教育與常規的課堂教學就常有矛盾發生。譬如,筆者所在學校在與荊州人民廣播電臺開展廣泛合作的基礎上,擬深化合作的內容與層次,開辦冠以“長江大學與荊廣臺聯合開辦”名目的常態新聞節目——“馬路新聞”。節目以社會新聞為主,每次15分鐘。初步商定我校派出10名學生參與。目前的問題是因學生必須在校上課,無法保證學生能頂崗工作。目前的辦法主要是調整教學計劃,對大二下學期的課程進行調整,將課程相對集中,品學兼優的學生可申請免修。最后由學校和媒體共同考核,根據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給出成績。
思考二:如何看待合作教育諸方的關系。合作教育的成功較大程度上有賴于合作諸方良好關系的建立。目前,這種關系有三種類型:緊密型、松散型和綜合型。那么,到底該建立一種什么性質的關系呢?我們的基本想法是,確立一個“原則”,完成三個“建立”。“一個原則”即:廣泛合作,互信共贏。“三個建立”指:一是建立相應組織,必要時請地方政府出面,形成決策和行動的較為完善的機制;二是建立相應的合作協議,明確各自的責、權、利關系;三是建立執行機構,要做到學校有專人領導,院系有專人管理和施行。
思考三:合作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的問題。合作教育的意義目前已被教育工作者廣泛認識,但如何開展仍是一個未解的課題。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也轉變為適用和實用了。另一方面,高教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其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固有模式造成了多重尷尬:一是在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間找不到平衡點;二是在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適銷適用人才間左右搖擺;三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問題上找不到切入口。就目前的發展而言,合作教育應丟掉幻想,放下包袱,因地制宜,創新發展。一方面,不要消極等待政府的介入,更不要希冀企事業單位的恩賜。另一方面,不要迷信西方國家的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只要是有利于學生成才、能提供學生實踐機會、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單位和團體,不管是在校內還是校外,是頂崗還是臨時使用,是有報酬還是做“義工”等,皆可納入合作教育的范疇。這樣,合作教育道路才會越走越寬。(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基金項目:2006A028)
(作者單位:湖北荊州長江大學文學院新聞系)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