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個記者節過后,記者職業的“圍城現象”成為新聞業界的熱點話題之一。沸沸揚揚的討論過后,筆者不禁開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圍城”現象?當代記者的職業狀況到底如何呢?抱著怎樣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態度才能面對記者這個職業?本文將從行外和行內兩個角度對記者的職業狀況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記者職業狀況的相關辦法。
行外對記者職業的羨慕、向往及其原因
職業光環:“無冕之王”,工作時間自由、社會地位高。作為“守望者”的新聞記者,在西方社會里享有“無冕之王”的美譽。而智聯招聘調查結果也顯示:職場人士看重記者職業的兩大優點為“見識世界的機會多”和“富有挑戰性”。很多職場人同意記者是“無冕之王”的說法。面對“如果重選事業,是否會選擇做記者”這樣的問題,超過七成的職場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記者這個工作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世界,很有挑戰性。由此可見,工作時間自由、社會地位高成為記者這一職業最耀眼的光環。
職業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這個職業吸引著很多人,因為它有其他職業沒有的特殊性。《時代》周刊駐華記者漢娜·比奇在接受采訪時說:“在美國,職業記者常常比較理想主義。他們的目標就是尋求真相。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可以為窮苦人說話。”的確,做記者可以生活在浪尖上,可以成為歷史見證人,還有重大的社會影響力,這個職業可以充分實現人生價值。而這些特質也同樣吸引著國內的記者,中國媒體界的活躍很大程度上也是這些懷有新聞熱情的人在推動。
行內對記者職業的困惑、懷疑及其原因
職業狀態:“新聞民工”、弱勢群體。1.新聞民工:壓力大、薪酬低、社會地位低。調查顯示:15%的記者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88%的記者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絕大多數記者都覺得“壓力大”。相當一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在發稿量、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連環考核中淪為“弱者”,甚至是抑郁癥患者。如此繁忙、壓力大且不規律的職業卻并未給記者帶來可觀的薪酬。總體而言,國內媒體從業人員的待遇一般。調查顯示,北京主流媒體記者、編輯的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間,普通媒體的記者、編輯的月收入通常在2000~3000元。因此很多記者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產生懷疑,薪酬以及社會地位的偏低甚至使很多記者戲稱自己為“新聞民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展江在《把知識產權還給“亞民工”研究生》一文中曾說,“新聞民工”是指一些被聘用的記者,按稿計酬而不能享有編制內同仁的福利。展江教授的說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我認為“新聞民工”還是新聞傳媒業內自認為處于弱勢的從業者的自稱。的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聞記者自身也屬于弱勢群體。2.弱勢群體:職業危險系數高、職業保障不健全。記者從某種意義上講,仍然是弱勢群體。他們的天職時刻提醒他們站到弱勢一邊去謹慎地注視權力世界,而當他們真正發出質疑的吼聲時,卻可能被失控的權力之手捏住喉嚨。在危險職業排行榜中,記者成為僅次于警察和礦工的第三大危險職業。這種現實讓每一個從業者深深地憂慮。和“高危”職業不相稱的是,有24%的記者稱自己幾乎沒有任何職業保障。有的記者稱自己所供職的單位與自己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不少記者稱自己所供職的單位沒有為自己上“三險”,許多記者認為最需要獲得的是社會的支持和法律的支持。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教授嚴肅地指出:“在一個饑腸轆轆的中國商業化媒體環境里,中國的記者正在變成一個整天為生活奔波勞碌的人”、“中國的下一代新聞記者正在變成新聞民工,連一些基本的權利都缺乏”。①新聞工作人員體制外化逐漸成為發展趨勢。趙世龍在《調查中國——新聞背后的故事》一書中這樣描述:“體制外新出現的我們被命名為‘流浪記者’,在流浪中尋覓著理想。比起在編者,我們難以獲得公平的用人、提升機會,每一步的前進都要付出比體制內的同行多很多的代價。我們過著沒有戶口、沒有工作檔案、沒有固定住所的‘三無記者’生活。”
職業困惑:理想和現實矛盾中的搖擺。2003年,翟明磊等《南方周末》的同仁集體辭職,“我為新聞而來,為新聞而去”的宣言充滿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他們堅稱自己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新聞是陽光下最神圣的職業,這一點是任何人都不能動搖的。2005年夏天,許知遠及部分“比較談得來”的同事因為感到所處的環境從“一個理想國蛻變成了一個中國式的宮廷”,從《經濟觀察報》辭職,再次引起了新聞界的震動。
新聞是一個需要激情、熱情和理想的工作,但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有距離的。新聞怪杰邁克·華萊士曾經說過:“什么叫新聞?政治上的婆婆媽媽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叫新聞嗎?我們的社會有這么多問題擺在前面,但我們更多的新聞工作者只把雙眼盯在白宮的胸脯和好萊塢的屁股上,這不僅是瀆職,而且是可恥的逃避行為!”這段話形象地概括出社會現實與新聞理想的沖突。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記者都有崇高的新聞理想,但至少作為一個合格的記者,他應該有職業精神,即認真、有正義感以及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現實卻是這個行業頗為浮躁,門檻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聞從業人員整體職業素質不高。再加上新聞體制的不完善,新聞理想在現實面前退到了次要位置。這種理想和現實矛盾中的搖擺也構成了記者們最重要的職業困惑。
當代記者職業狀況改善的辦法
綜上所述,記者的職業狀況的確不容樂觀。應該怎樣改善記者的職業狀況呢?筆者認為,也應該從行外和行內兩方面著手。從行外而言,應該降低記者職業的危險系數,為記者營造一個更好的體制和工作環境;從行內而言,記者應該正確看待新聞理想,從而更有效地實現人生價值和職業使命。
保護記者——以行政和法律手段降低記者的職業危險系數。毫無疑問,保障記者的輿論監督權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制,通過法律手段、相關法規對記者的正當權益加以保護是當務之急。盡管目前全國還沒有一部這樣統一的法律,但是近年來我國司法機關通過司法解釋和提出內部工作要求等方式,加大了對新聞傳媒及新聞工作者自由報道權利保護的力度。深圳市人民檢察院起草的《深圳市預防職務犯罪條例》初稿以法規的形式規定,新聞記者在預防職務犯罪采訪工作過程中享有知情權、無過錯合理懷疑權、批評建議權和人身安全保障權,任何單位和履行職務的人員應當配合、支持,自覺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新疆伊寧市也發布了《關于不得拒絕新聞媒體采訪的若干規定》,其中規定,對新聞采訪實行首問負責制,面對記者不得“無可奉告”,“各部門、各單位應積極配合記者進行采訪報道和輿論監督,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新聞采訪,更不得出現辱罵、推搡記者及沒收、損壞采訪器材等不文明的過激行為”。
這些要求、規定、條例對新聞采訪權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些保護措施僅僅是地方的或行業的。因此,解決對新聞采訪權保護的根本問題還在于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法》,使記者的新聞采訪權真正有法可依。
讓理想照進現實——正確看待新聞理想,擺正從業心態。1934年,成舍我創辦的報紙對南京當局的丑聞時時曝光,惹惱了主政的汪精衛,他派人找到成舍我,威脅道:“一個新聞記者,要和一個行政院長碰,結果無疑是頭破血流。”成舍我不為所懼,回敬道:“我可以做一輩子新聞記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輩子行政院長。”②成舍我的錚錚之詞,飽含了新聞記者的自豪感,也彰顯了他偉大的新聞理想。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作為美國新式新聞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普利策堅持報紙的社會責任理念并力圖把新聞業引向專業化道路,但是正像美國學者不萊耶和莫特所描述的那樣——“半邊臉是溫文爾雅的學者,半邊臉是肌肉抽搐的魔鬼”——普利策的新聞理想與實踐充滿了矛盾。最集中和最尖銳地體現在他的理想價值與現實利益的沖突上——為獲取利潤,大量刊登人情味新聞和煽情新聞乃至黃色新聞以吸引讀者,他甚至因此被貶低者稱為“黃色新聞之父”。普利策在新聞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取舍對我們頗有借鑒意義。
抱著過度精英和過度庸俗的心態看待記者這個職業都是不現實的,完全沒有新聞理想和非要把理想與現實等同的態度對我們新聞業的整體發展都是不利的。其實在泛政治泛商業的時代,有些事實并非不能去報道,而在于你報道的方式和角度;一些東西也并非了然無趣,而在于你的敘事方式。新聞理想就是在法律許可的前提下去追求第一時間報道事實,去追求報道事實的權利,通過這種追求來逐漸影響我們所能影響到的人或事,乃至社會環境。正確看待新聞理想,正視我們的社會現實和人性弱點,擺正從業心態,才能更有效地實現新聞記者的人生價值和職業使命。
通過詳細分析記者職業的“圍城”現象,我們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了解:當前的制度和法律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規定并不完善,媒體發展的成熟程度也處于初級階段,導致記者這個職業的不成熟。只有健全的法律手段與良好的從業心態,才能改善當代記者的職業狀況。
注 釋:
①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版。
②楊芳:《成舍我:我要說話》,《中國青年報》,2007年5月30日。
(作者單位:湛江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