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事物紛紜復雜、豐富多彩,不同的物體,具有不同的色彩。宇宙之大,有數(shù)不盡的事物,就有數(shù)不完的色彩。如果要把客觀事物的情況如實地反映出來,給讀者以寓意深邃的聯(lián)想,在標題制作中,就要像畫家用心調配各種各樣的顏色,借助于直觀的色彩把客觀事物鮮明形象地再現(xiàn)于畫面那樣,要借助色彩的精心調配,寓意于色,以取得最佳效果。
描摹色彩,給人鮮明的印象
借助于視覺,對客觀事物的各種色彩進行描摹。運用摹色法去寫景寫人,都貫穿著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這就像自然景色可以影響人的感情,人的情感也可以給自然景色帶上思想色彩。如:
(1)還我綠水青山(主)
布吉河水土流失治理追蹤(副)
(《深圳特區(qū)報》1995年10月17日)
(2)食不厭“黑”
(《陜西日報》1990年12月2日)
(3)藍藍的天上彩云飄
(《深圳商報》1995年2月25日)
標題(2)仿擬孔子的“食不厭精”。展示新聞事實,黑色食品:黑米、黑豆等,不但有豐富的營養(yǎng),而且集藥用、美容于一體,還有防止現(xiàn)代食品引起的“文明病癥”的特殊功能。標題(3)新聞報道了世界女子撐竿跳高紀錄創(chuàng)造者孫彩云的事跡。作者巧妙地將“彩云”二字入題,既起到了表現(xiàn)和敘述新聞事實的作用,更抒發(fā)了贊美之情。
描摹色彩,表現(xiàn)思想
俄羅斯藝術大師列賓說:“色彩,就是思想。”這有兩個含義,一是色彩可以反映思想。正如喜歡秋天可以寫萬紫千紅的秋天一樣。二是色彩等于思想。正如一篇帶有迷信色彩的新聞是一篇具有迷信思想的新聞。①
(4)房前綠水嘩嘩笑 屋后青山步步春(主)
下港公社搞好山區(qū)建設 山景變美社員變富(副)
(《大眾日報》1982年6月18日)
(5)木棉花開別樣紅
(《中國教育報》2001年6月27日)
標題(4)一個公社建設得好,社員變富,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但標題并未就事論事地談這個主題,而是避實就虛,描繪新山村的如畫景色,借景抒情,歌頌黨的方針政策,這樣更具感染力。文字技巧高超。“房前”、“屋后”、“綠山”、“青山”、“嘩嘩笑”、“步步春”,感情色彩濃郁,對仗工整。標題(5)“木棉花”交代了新聞發(fā)生地(盛產(chǎn)木棉的海南,也是主人公的喻體),標題通過比喻歌頌了主人公獻身邊疆教育事業(yè)的感人精神。
描摹色彩,產(chǎn)生對比效果
古詩中“萬綠叢中一點紅”,說的就是色彩對比的美。
(6)“黑色”高考醞釀“紅色”商機
(《中國青年報》2000年6月23日)
(7)東北黑土地已亮出“黃牌”
(新華社北京1988年7月15日)
標題(6)“黑色”和“紅色”兩種對立的色彩并舉而用,產(chǎn)生強烈的反差,引人聯(lián)想。標題(7)的新聞事實是東北由于形成掠奪式粗放型經(jīng)營方式,導致“黑土變黃”、“肥土變瘦”、“軟土變硬”的土地危機。標題以擬人的手法賦予黑土地人一樣的權利,首先給人以正面、直面的態(tài)度,以顯示鄭重、嚴厲、緊迫的氣氛,“已”字,說明黑土地變黃并非一朝而就,而是長期摧殘造成的,體現(xiàn)了一種無聲的憤怒,讓人警醒。同時,“黃牌”與黑土地在色彩上形成鮮明的視覺沖擊,讓人聯(lián)想起片片蛻變的黃土地,讓人先“觸目”后“驚心”,起到了警示、呼吁的作用。
巧用色彩詞,一語雙關
色彩詞不僅能描繪事物的顏色,還有豐富的寓意。如:
(8)買兩斤蟹 被“黑”半斤
(《楚天都市報》2001年10月14日)
(9)萬米紅霞
(新華社南京1996年5月7日)
(10)廣州今天開審周廣龍?zhí)卮蠛谏鐣再|團伙案 二十四個“黑家伙”被告席上“排排坐”
(《羊城晚報》2001年11月13日)
標題(8)“黑”本為形容詞,現(xiàn)活用為動詞,既指顧客買兩斤蟹,被宰去半斤,又指賣者黑著良心做事,一個“黑”字言簡意豐,耐人咀嚼。標題(9)講述的是王軍霞在全國田徑奧運選拔賽女子萬米預賽中破奧運紀錄的事實。作者并沒有在標題中干巴巴地就事論事,而是匠心獨具地展現(xiàn)了一幅生動的畫面:被譽為“東方神鹿”的王軍霞,身著紅衣紅褲飛奔在跑道上,對手被她遠遠地拋在了后面,她鮮紅的身影在跑道上拉出一道霞光。當那束光沖過終點的時候,新的奧運紀錄誕生了。讀者透過標題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動感、那份激情、那份喜悅。讀者更可以透過標題看到“東方神鹿”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看到中國萬米跑道上的無限希望。這樣有意境的標題比直接標明“王軍霞突破萬米奧運紀錄”更雋永、秀美,更富有意義。“紅霞”一語雙關。“紅霞”中的“紅”,雖實寫王軍霞的紅裝,也含有她事業(yè)當紅,國家中長跑項目蒸蒸日上之意。其中的“霞”字,既包含了王軍霞名字中的“霞”,又表現(xiàn)出這位中長跑姑娘如霞光般美麗的身姿。既寫實又寓意豐富,頗具美感意味。例(10)標題中的“黑家伙”的“黑”字,既有黑社會性質之意,又指這些人是社會的敗類,為人們所不恥。一個“黑”字,語義雙關,詼諧幽默。
色彩具有象征意義,運用色彩語言制作標題,能使標題意蘊豐厚,耐人尋味。“色彩作為文化的載體往往代表某種象征,承擔特定的含義。”色彩的象征意義是由具體事物的色彩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特殊含義、抽象事物以及人物的感情、態(tài)度等。如“白色”象征純潔與高雅、“紅色”象征喜慶與激情、“綠色”象征生命與和平等。制作標題時巧妙地著色敷彩,能使標題含蓄雋永,富有韻味。例如:
(11)跌!跌!跌!“黑色星期一”沒完沒了
(《武漢晚報》2002年1月2日)
(12)遵義:紅色旅游吸引人
(《人民日報》2004年5月6日)
例(11)“黑色星期一”里的“黑色”象征沮喪、低落、殘酷等意義。例(12)標題里的“紅色”象征科學理論和革命信念教育,標題寄托了一種特殊的意念,表達了一種特殊的內涵。
巧用色彩詞,產(chǎn)生美感效應
胡喬木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一文中說,寫新聞要有立體感,要求具體細微,色、香、聲、味俱全,呼之欲出。巧用色彩詞,使標題具有鮮明的色彩感,如:
(13)藍天碧水間一抹明霞(引)
天上掉下個伏妹妹(主)
(《中國青年報》1992年7月20日)
(14)銀燕繞山鄉(xiāng) 飛播織綠裝(引)
恩施、宜昌完成春季飛播造林任務(主)
(《湖北日報》2000年5月2日)
標題(13)、標題(14)的引題都是通過色彩的描繪,簡明扼要地再現(xiàn)了新聞場景,恰到好處地映射和襯托了主標題,使之與主標題的整體呈現(xiàn),不僅生動明快地傳達出了新聞內容的主體理性信息,而且在激發(fā)受眾色彩美感的過程中透視了豐富的潛在的美感信息,強化了新聞標題的表情達意功能。
巧用色彩詞,增加標題的意境美
意境是高層次審美的體現(xiàn)。如果一則新聞標題既有詩的情味,又有畫的意境,賞心悅目,妙趣橫生,令人讀后浮想聯(lián)翩,思緒飛揚,這便是成功之作。因此,在制作標題時,要盡量創(chuàng)造意境、點染意境,使標題富有詩情畫意。色彩的和諧就是要使人的視覺產(chǎn)生愉悅感,更要使人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愉悅感,從而得到放松和升華。色彩具有描繪作用,運用色彩語言制作標題,能使標題形象生動,引人聯(lián)想,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飄逸流動、意境深遠的新聞標題。如:
(15)卅載冷暖歲月 當代冰霜愛情(引)
少帥趙四 正式結婚 紅粉知己 白首締盟(主)
夜雨秋燈,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樓東風,往事不堪回首了(副)
這是1964年7月4日臺灣一家報紙上的一條標題。這條標題借古詩詞之“形”,形中寓意,表意豐滿,對張學良(少帥)和趙一荻(趙四小姐)補行婚禮的報道抑揚有致,在講究的字里行間透著真切的情意,讀來韻味十足,令人久久難忘。
新聞標題運用顏色,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表達新聞的主題,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受眾閱讀新聞的積極性和熱情。色彩詞的運用,增強了標題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同時色彩具有修辭功能,運用色彩語言制作標題,能使標題語義別致,妙趣橫生。但使用要恰到好處,不能讓人不知所以然。如某報一條標題為:
某某商業(yè)服務急需解決什么問題(引)
抓好“黑白綠”搞好“細小雜”(主)
標題中的“黑白綠”,指煤、米、菜,“細小雜”指日用小商品,這些都是財貿系統(tǒng)的業(yè)務術語,一般讀者看了未必能弄清是什么意思。
繪畫學中的色彩理論表明,鮮明的色彩能強烈地刺激人們的視覺器官,產(chǎn)生深刻印象和愉悅感覺。因此,在新聞標題中運用表現(xiàn)色彩的詞語可以在眾多標題中以獨具繪畫美感的特色吸引讀者,產(chǎn)生特殊的視覺效應。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