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報道是當前各種媒體普遍重視、大量推出的新聞報道題材。大到國家慶典,小到一個地方的紀念活動,從黨和國家某項大政方針的貫徹實施,到某項重點工作的回顧總結,幾乎都少不了成就報道。隨著電視媒體的迅速普及,其在成就報道中的優勢也日益顯現出來。今年我們將迎來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還是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夢想的奧運之年,因此,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積極探索電視媒體成就報道的創新,增強成就報道的新聞性、可視性、貼近性至關重要。
電視成就報道相對報紙和廣播而言,具有獨特的優勢。這是由電視媒體本身聲畫并茂的特點決定的。報紙在進行成就報道時展開的基本上是平面宣傳,依靠數據的對比、典型例子的切入、對事物的介紹等來展現成就,缺乏具有強說服力的同期聲和畫面。廣播成就報道雖然能夠采制現場聲,但也缺乏畫面手段的配合,顯得較為單調。而電視成就報道能夠起到聲畫并茂的效果。成就報道目前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對事物進行縱向時間上的比較,以此來顯示成就。由于電視成就報道能夠使用大量資料鏡頭和實地拍攝的畫面進行對比,這就給觀眾帶來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避免了“口說無憑”的尷尬。
在肯定電視成就報道優勢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電視媒體在成就報道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這就是為作成就報道而報道成就,往往忽視了電視成就報道的新聞性、可視性和貼近性。我們常見一些成就報道只是簡單地以“某地多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類為主題,再堆積一些數據、羅列一些資料、編輯一些畫面就算了事。這種報道就像一份匯報材料或工作總結,讓人看了枯燥、乏味。有的成就報道,由于編輯記者習慣了一種順時針的思維方式,總是先談原因,再談過程,最后談結果。其實結果才是最新發生的事情,是成就報道的“新聞眼”,原因只不過是新聞的背景材料而已。所以成就報道同樣要按新聞報道規律辦事,不能把成就報道的“新聞眼”給丟掉了,否則觀眾就會感到成就報道是一種模式化的說教宣傳。還有一些成就報道往往片面追求“大而全”,整篇報道中概念化的東西多、數字多、綜合性的材料多,而真實感人的典型事實、典型人物、典型語言很少。報道雖然有宣傳觀念,但這樣會讓觀眾對成就報道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甚至還會導致觀眾產生逆反心理。
那么,怎樣才能克服或者避免電視成就報道中的不足和弊端,更好地實現電視成就報道的創新呢?我們知道,電視成就報道屬于新聞報道的范疇,因此,它必須具有新聞報道的一些特性,如真實性、時效性、貼近性、可視性等。它也必須有新聞由頭。像其他新聞報道一樣,電視成就報道的開篇一定要善于抓取新聞由頭,這個由頭的內容要從百姓身邊的變化和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果入手。新聞由頭時效性越強、貼近性越強,它的新聞性就越強,越能吸引觀眾。記者在尋找新聞由頭時要反復推敲,從各種紛繁復雜的新聞事物中尋找最具典型意義的東西作為切入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有的東西在改革開放10年、20年的時候,可能是很好的新聞由頭,現在卻已經普及。例如反映農村通信方面的變化,再用農民家里裝電話或是某地有了電話村作為由頭,就會顯得有些陳舊,也不夠典型,說服力不強。但如果能夠從互聯網、IP電話的出現、使用這個角度做文章,就會比較新鮮。
電視成就報道使用的素材要具體、感人、以小見大。2003年濮陽電視臺在慶祝濮陽建市20周年系列報道中,關于城市建設的報道,選取建市之初的一張照片為新聞由頭,真實表現了濮陽城市建設幾乎從一張白紙起步,經過20年的努力,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第一個國家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的巨大變化,對比強烈,真實感人,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宣傳報道效果。中央電視臺在1998年《改革開放20年》的成就報道中,有一篇介紹上海旗幟廠變化的報道。這家工廠在改革開放前做的就是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隊旗這幾種產品,而現在世界各國的國旗、國際組織、大企業的標志旗幟,他們已經做過上千種。旗幟品種的增多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這個素材的使用就十分新穎,而且非常具體。還有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關于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民種糧補貼,減免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發放寄宿費、生活費等報道,或者從一位農民多年保存的農業稅賦憑證入手,或者從一個中小學生領到免費的課本著眼,都成為電視媒體成就報道的創新之作,也是素材選擇以小見大的成功典范。同時,電視成就報道的同期聲運用也十分重要,它能給觀眾較強的感染力。電視報道同期聲目前常用的手法之一是找幾個當事人談談過去,比比現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比較直觀,但是如果用得太濫就會失去新鮮感。為了豐富電視成就報道的同期聲,可以運用一些實地采訪和實況錄像的方式。電視成就報道,還可以借鑒一些其他媒體的做法,如圖表、字幕等。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市電視臺的成就報道中,字幕、圖表被普遍采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和其他方面的報道一樣,電視成就報道也要講辯證法,不能把話說得太滿,更不能夸大其詞,任意拔高。成就報道以表現成就為主,但也不能違反客觀實際不談不足之處,好的成就報道提倡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一段時間以來,中央電視臺關于十六大以來五年間的成就報道,既突出了經濟快速發展、民生極大改善這一主題,也不回避物價上漲過快、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等現實,讓廣大電視觀眾感到客觀公正、真實可信。前一階段展開當前仍在進行的抗擊冰雪的宣傳報道,在充分反映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同時,也客觀分析了災害帶來的巨大影響和災后重建的艱巨任務,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總之,電視成就報道不能只是導語加數字的宣傳模式,也不是新舊畫面的簡單對比,更不能是不切實際的成就羅列。要尊重新聞報道的客觀規律,加強新聞觀念,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切實做到新聞性、真實性、可視性、貼近性的統一,真正把成就報道做得讓黨和政府滿意,讓人民群眾滿意,達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目的。
(作者單位:濮陽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