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紙競爭面臨網絡媒體沖擊的今天,為抓住受眾的目光,圖片的地位更加突出,大照片、多組照鋪天蓋地,各類圖表也躍上版面,視覺新聞風頭正勁——社會生活的巨變使報紙和圖書、雜志等印刷媒體紛紛進入“讀圖時代”,呈現出泛視覺化的傾向。新聞院系作為培養新聞攝影人才的重要陣地,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方面,都與“讀圖時代”的需求、媒體的需要尚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關注新聞攝影教育師資就顯得非常必要。
高校新聞攝影教育師資現狀及問題分析
新聞教育是國家新聞事業發展的基礎工作,但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瓶頸,其中尤以新聞攝影師資問題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聞攝影教育教師數量偏少。近十年來高校持續擴招,師生比例失調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以實踐性特別強的新聞專業中的攝影課程,師生比的不合理現象就更為突出。以西部省市高校的新聞專業攝影課程的師生比來說,各校每年需學習新聞攝影課程的學生與攝影教師之比為85~120∶1,攝影教師既要從事理論教學又要開展實踐教學,特別是1個教師指導80多個學生的實踐教學,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往往只能蜻蜓點水。
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在我國很多高校新聞專業是新辦專業,攝影師資沒有儲備;二是新聞專業發展的觀念嚴重滯后,認為新聞專業就是培養一些文字記者,不重視攝影課程、不重視攝影教師的觀念依然存在;三是整個社會的新聞攝影師資稀缺。攝影是一門藝術,學習藝術需要天賦,但更需要時間的磨煉和多年的積累,相當多的藝術攝影者對新聞攝影了解不多,領悟不深;四是有能力培養新聞攝影專業師資的高校或培訓機構也不多,開設高層次的新聞攝影專業培養專門人才依然存在著困難;五是擴招后的高校新聞專業發展快速,新聞攝影師資滿足不了需求;六是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媒體的視覺傳播更受讀者青睞,致使各高校對新聞專業的課程進行了重新設置,增加了攝影課程的學時和比重。
新聞攝影教師自身素質不高?!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一些高校新聞攝影教師很難說是學高(當然,這里的“學”不是指文憑、學歷,而是指真才實學)和身正了。筆者曾對西部某省的12所本科院校的14名新聞攝影教師作了調查,結果見表1:
從專業上看,學攝影專業的教師1人,非攝影專業的教師13人。他們很多都是中途轉型而來,開始是愛好攝影,把攝影當成一種樂趣,但并沒有打算深入鉆研攝影,多半是因為新聞專業開設了攝影課程而又沒有專業的攝影教師,才轉為從事攝影教學的。他們理論知識欠豐富,缺乏新聞攝影實踐的閱歷,所以無法對新聞攝影進行理論總結和提煉。轉型的新聞攝影教師大多愛好藝術攝影,他們在給學生傳授新聞攝影知識時,始終無法從藝術攝影的樊籬中跳出來,沒有把藝術攝影的優勢巧妙地轉化到攝影教學當中。

從學歷來看,在14名攝影教師中,有碩士學歷的5人(非攝影專業),本科學歷7人,專科學歷2人。可見專職新聞攝影教師的學歷普遍偏低,大多為本科學歷,還有??茖W歷,且只有1名教師是攝影專業本科。這是因為攝影的發展過程非常漫長,它是幾何、光學、物理、化學、感光材料、機械加工、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文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綜合發展的產物。從1839年銀版攝影術的發明應用至今,攝影術在初、中期的發展一直較為緩慢,直到近年的電子、通信、網絡技術的應用,攝影術才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行業經歷和職稱看,新聞攝影教師普遍缺乏行業經歷和經驗,從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人從事過新聞攝影,都是中級職稱,其中有2人是???,均來自媒體。而有碩士學歷或副教授職稱的新聞攝影教師均非攝影專業和非攝影專業職稱。
另外,高校選拔教師的學歷門檻較高,把對新聞攝影教師的選拔等同其他學科要求,而有豐富新聞攝影經歷和經驗的攝影記者學歷和職稱往往偏低,無法達到高校的人事要求。因此,很難選到攝影專業高學歷教師。同時,高校的招聘對象往往面向傳播學、影視等專業的研究生,不是說他們的水平不高,而是他們畢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更沒有新聞攝影工作的經驗。再加上很多高校的新聞攝影教師過去是從事藝術攝影的,藝術攝影對他們多年的“熏陶”已經根深蒂固,而平常又很少有機會參加新聞攝影活動,難免在教學中紙上談兵。
這里的“身正”,主要指新聞攝影教師要有為新聞事業發展做貢獻的正氣。既然是新聞攝影,就不能像藝術攝影那樣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加工。它應當是準確應用攝影技巧表現典型的新聞事件,達到生動的情感傳遞和獨特的視覺效果,通過畫面中的構成元素傳遞信息,讓照片代替人的語言傳播信息??梢姡侣剶z影非同藝術、商業、廣告類攝影,它必須遵循新聞攝影的內在規律。
由此可見,缺乏行業經驗和非新聞攝影專業的新聞攝影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將新聞攝影從攝影藝術中分離出來,難免會犯加工新聞圖片、現場擺拍等錯誤,這就是“身不正”的體現,對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
新聞攝影教師觀念不夠創新。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無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么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一個缺乏觀念創新的教師也就無法培養和塑造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新聞攝影教師培養的人才應該是以攝影為手段,服務于我國的大眾傳播事業。因此,新聞攝影教師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創新觀念,才能拍攝出新穎的新聞攝影作品,才能在遵循新聞攝影規律的前提下大膽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讓新聞圖片滿足媒體發展的需求、滿足讀者的需求。
可是,很多高校的新聞攝影教師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大多數學生創新能力不強。學生拍攝的新聞圖片,要么只追求畫面形式而忽視了內容,要么有了畫面內容而形式又呆板、單調,難以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和諧統一。當然,這一方面與新聞攝影教師本身有關,另一方面還與高校沒有給新聞攝影教師創造更多的條件,使其能夠及時“充電”有關。
解決高校新聞攝影師資問題的幾點建議
隨著新聞傳播事業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院系尤其是高校新聞攝影教師必須為其培養高素質、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新聞攝影人才,才不辜負時代賦予的重任,才能完成社會賦予的重托。因此,解決新聞攝影師資問題,特別是提高新聞攝影教師的素質問題,就成為有關高校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改變落后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思維認為,搞新聞工作只需要“筆桿子”好就可以了。誠然,媒體需要好“筆桿子”。但在生活進入快節奏的今天,媒體發展迅猛,視覺傳播加速提升,人們追求的是快速、準確、高效,追求的是“三步五秒”的閱讀方式。各大紙質媒體競爭的焦點和陣地之一就是圖片新聞。所以,各新聞人才培養單位要積極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應讓文字新聞人才和圖片新聞人才兩翼齊飛。
為了培養的新聞攝影人才能夠適應未來媒體發展的需求,相關院系在培養過程中應有一些特別舉措。如在新聞攝影課程時間的安排上,首先要有傾斜。我們知道,攝影是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必須經常去拍攝實踐,否則,攝影理論知識即使再豐富也是枉然。所以,在課時安排上要考慮足夠的實踐練習時間。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了,自然就會提高新聞攝影教師的積極性,他們就有時間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用手中的相機關注社會、記錄社會、展示社會。從某種意義來說,唯有如此,攝影教師才會真正領會攝影的價值真諦,領會新聞攝影的社會意義和豐富內涵。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與社會的互動,就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多渠道引進新聞攝影教師。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之一,離開了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是不可能的。高校新聞攝影教師資源匱乏是不爭的事實,想方設法引進教師應是學校的本職工作。要引進新聞攝影教師,單靠高校畢業的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滿足不了需要,再說這種引進也不一定適合教學的需要。因此,可以考慮從其他渠道引進。首先,可以從媒體聘請攝影記者當專兼職教師。攝影記者當教師,因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肯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在美國,新聞傳播學教授,只有17%的人沒有當過記者。大部分教授認為,新聞從業經驗才是聘任一位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而不是博士學位。新聞教育尚且如此,那么對于實踐性特別強的新聞攝影教育就更應如此了。攝影記者當教師,也有不足,就是教育教學法有待學習和提高。所以,高校要對引進的這類教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規等相關課程的培訓。其次,從攝影協會引進新聞攝影教師。攝影協會是攝影人才的聚集地,有藝術攝影人才,也有新聞攝影人才。即使是新聞攝影人才較少,但這些攝影愛好者的攝影悟性較高,經過一定的培訓會很快達到教學要求,并且這些人有一個相互學習討論的平臺,提高起來較快。
提高現有新聞攝影師資的素質。目前,新聞攝影教師確實算稀缺資源。所以,高校要想辦法留住已有的新聞攝影教師,具體舉措要因校和因人而異。有的高校新聞攝影教師可能職稱偏低,那么就盡量創造條件讓他們提高職稱;有的可能學歷偏低,就給機會讓他們提高學歷,多參加相關培訓;有的可能實踐經費少和實驗設備差,就從經費增加、設備完善上著手,增加投入,同時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讓他們到媒體鍛煉,到重點大學進行短期培訓;多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和重大的新聞實踐活動;高校與媒體聯姻,讓媒體的資源與學校的資源互補,特別是攝影教師要有與媒體緊密合作,抓住媒體這個學習的平臺。必要時可以請媒體攝影編輯、資深攝影記者培訓高校的新聞攝影教師。若有條件的話,高??梢远ㄆ诎才艛z影教師到媒體鍛煉,努力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相長。此外,院系的政治理論和業務學習也要重視,這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業務素質,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融入積極健康的教育思想,以培養合格的新聞攝影人才。
有條件的高校應大力培訓新聞攝影師資。高校新聞攝影教師要使整體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像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應把培養新聞攝影教師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當然,在培養的過程中,為了早見成效,可以用較好的條件吸引有新聞實踐經驗的從業者來學習新聞攝影,同時與媒體合作,達到高校與媒體雙贏的局面。用這種方式培養的新聞攝影師資才能較快地成為新聞攝影教育的主力軍。
而今的媒體追隨時代發展的脈搏,追求效率和效益,視覺新聞滿足了讀者的需求,也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高校新聞攝影教育應為媒體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新聞攝影教師在這項事業中要扮演好角色,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關注新聞攝影師資的建設,也是為了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為四川外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