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新聞與傳播教育在國內超常規發展,原來開設新聞專業的“老牌”院校的新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各地方院校也紛紛開辦新聞專業。一批工科性高校也開設了該類專業,如清華大學、華中科大等,據統計,1994年以前,國內有新聞學類專業點66個,而目前的專業點在230個以上。有人估計,目前全國新聞專業本專科的在校生人數達到4萬~5萬人。中國新聞與傳播類專業開辦的高校有400所左右,其中綜合型大學或師范類院校有300多所,工科類院校有60所左右。近幾年來,工科類院校創辦新聞與傳播類專業還是不多。一個現狀就是絕大多數開設院校為綜合型大學或者師范類院校,純工科類院校創辦新聞與傳播類專業還是較少。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無論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實踐探索上,我國工科院校就開辦新聞與傳播類專業的研究還是相當少的。對它的研究和探索值得引起注意。
面對新世紀、面對新傳媒技術、面對信息網絡時代,我國傳播學界對信息技術和新聞與傳播類專業教育二者之間的探討日漸多起來。但綜觀這些論述,一個明顯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信息技術僅僅定位成提高新聞與傳播類專業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工具;把它僅僅看成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比如多媒體課件、計算機網絡教學等,也就是主張信息技術和教學結合起來。我們認為這種定位是比較低層次的,直接導致信息技術的工具化、邊緣化傾向,使新聞與傳播類專業教育界不能充分認識和釋放信息技術的巨大潛能。因此,將信息技術提升到與新聞傳播類專業培養模式(教育教學)的整合勢在必行。顯然這種整合將突破學科教學的局限,而深入到學科管理、學科資源和學科教育教學環境等各個層面與各個環節。目前這種研究和探索在國內新聞與傳播學界是一種有益嘗試。將社會資源引入到新聞與傳播類專業的培養中來,在國內高校專業實踐中已經有不少先例。但據我們掌握的情況看,將它進行收集、分析、綜合,并提煉和提升到理論高度的工作還是相對比較匱乏的。
主要研究問題
2002年9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一百周年上的講話》指出,要“進行教育創新……要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這段講話,為當代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資源探索工科特色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就是要研究在創新思想指導下,如何利用成熟的信息技術,整合優良的社會資源,結合工科院校自身的優勢,來改造新聞傳播類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探尋現代信息社會條件下辦新聞傳播專業的新型之路。要研究的具體問題主要有:
現代信息技術的性質特征、表現形式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目前國內外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運用的現狀趨向;
大開放格局下,社會資源可供選擇的類型、方式及成本效益;
我國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工科院校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設計、試行并完善信息社會條件下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我國新聞與傳播學專業自20世紀初在北京大學創立以來,其人才培養模式一直呈現出“四個為主”的鮮明特點,即辦學主體以綜合性院校為主,教學內容以新聞理論為主,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專業面向以報刊、電臺等傳統媒體為主。從20世紀90年代起,由于新聞傳播事業的飛速發展,一批工科性高校也紛紛開設該類專業,今年,我院也開始招收新聞學專業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工科院校如何辦新聞傳播學專業,就成了當前高校研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據調查,綜合性院校的新聞與傳播類專業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現代新聞傳播事業已有許多不協調的“音符”。工科院校辦新聞與傳播類專業,如果繼續走綜合性院校的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將使自己喪失特點與優勢,而且在起步階段就會落后于時代。
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同時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資源探索工科特色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就在于高舉“創新”這一時代主旋律,緊緊抓住工科院校辦文科專業如何辦出自己特色這樣一個工科高教改革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去探尋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大開放格局下,新聞傳播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的經驗教訓也必將為當前高教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資源探索工科特色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資源系統整合廣播電視新聞與傳播類專業培養計劃,在工科院校突出工程與實踐特色,并組織模式研究與實踐,是順應時代對高校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這種系統化的研究尚不多見。支撐性理論主要有:現代信息技術理論、社會資源系統理論、傳播理論。
將信息技術系統整合到專業培養中去,形成新型教學培養模式。信息技術一日千里,在教育應用中也即如此,在相關專業培養方案中,重點在專業理論的基礎上,突出技術與工程的思想教育、系統化教育,使培養方案優化,人才社會實用化、能力全面化。
將社會資源引入培養方案之中,使學生更接近實際、接近社會,縮短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實行開放式教學模式,將社會的人才與設備資源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服務實現社會資源共享,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實踐能力,改造傳統知識結構,使學生在校園內實現開放式社會化教育與培養,學生與社會發展融為一體。
事實證明,只有在工科院校采用新型的培養模式,才能完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社會資源,探索工科特色的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滿足現代信息與社會人才需求條件下的要求。(注:本文為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第八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傳播學研究——融合與創新》,2004年10月。
3.梅爾文·門徹著,展江主譯:《新聞報道與寫作》,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
4.約翰·V·帕夫利克[美]著,張軍芳譯:《新聞業與新媒介》,新華出版社。
5.戴元光:《傳媒 傳播 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6.申凡、余奇敏:《新世紀呼喚文理滲透的新聞傳播人才——簡析理工為主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7.沈正賦:《我國新聞傳播教育辦學模式與特色芻議》,《今傳媒》,2005(12)。
8.沈紅:《美國研究型大學形成與發展》,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9.《武漢科技大學校報現象的啟示》,人民網,2006年7月26日。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學院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