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制定的宏偉藍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新聞媒體對于輿論導向的正確引導,實現人文關懷和社會心理疏導,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唱響和諧社會的主旋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①伴隨著新技術迅猛發展和信息時代日益深化,特別是互聯網影響日益深遠和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碰撞和互相滲透,必然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面對中外形勢的發展對人們思想產生影響的客觀實際,如何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營造和諧社會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在廣大政工人員致力于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內容、形式、方法、方式的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這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
首先,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是由其特殊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新聞媒體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關于這個問題,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曾經強調,歷史經驗反復證明,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于我們黨的成長、壯大,對于人民政府的建立、鞏固,對于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具有重要作用。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黨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說,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的工作。②從江澤民總書記的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輿論工作即思想政治工作,其地位重要,作用重大,可謂“福禍所依,命運所系”。
其次,發揮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更加開放的體系和千變萬化、交融復雜的世界。在信息社會條件下,人們獲得知識、信息已從過去的“直線”、“平面”型發展到今天的“立體”型。過去那種從上到下,逐級傳達學習文件精神,層層開會、座談為主要形式的做法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要求。現代社會講求信息成本,規避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全面,甚至失真、衰減,而這恰恰是我們力求克服的弊病。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說過,所謂經濟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節約資源的問題,而一切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時間的流逝。對此,鄧小平在論述發展生產力時特別強調要抓住機遇。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時間問題。而當代新聞媒體具備了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和優勢,是時空的最優經濟手段。所以,重視新聞媒體的這種社會功效,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需要。
再次,重視新聞媒體的作用是面臨社會多樣化的需要。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我國社會出現了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形式和就業渠道多樣化、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等。這些多樣化必然帶來一系列新的情況:如人們思想認識的多元性、價值觀念的多向性、思維方式的多變性等。這些多樣化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向積極、健康方向發展轉化為和諧的可能性,也有向消極頹廢的方向發展為不和諧的可能性。這些情況對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多樣化、多變性的局面,怎么去認識,怎么把握,怎么引導其向積極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是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從引導及時、開導迅速、覆蓋面廣的角度講,新聞媒體是最有效的形式和途徑。
最后,重視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是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隨著特色社會主義加快發展,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新聞媒體日益受到廣大百姓的普遍關注。一是從執政層的角度講,他們都十分重視新聞媒體的作用,關注媒體的動態發展,在領導方式上更多地借助媒體發布信息、實現引導、促進改革、推動工作。而且也有不少的執政部門越來越多地借助媒體平臺、輿論監督來解決社會難題。二是百姓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極高。他們都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國際國內大事、難事、身邊事,寄希望于新聞媒體通過輿論監督來解決自己的急、難問題,或來信來訪、或撥打新聞投訴電話,以求問題妥善解決。所有這些都為新聞媒體作為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和方式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也是媒體價值功能的優化。
作為新聞媒體自身面對時代發展、社會關注的新形勢,應該更好地承擔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為完成黨的十七大賦予的各項任務而作出應有的貢獻。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必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處理好政治性與新聞性的關系。江澤民同志曾經強調:“新聞作為一個意識形態,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群眾的一種輿論形式,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任何一個報紙、電臺、電視臺的總的新聞宣傳來說,都不可能脫離政治。”“每一個同志都要自覺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是堅持正確的辦報方向、始終保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關鍵所在。”③胡錦濤同志也強調指出:“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牢牢占領宣傳思想陣地,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牢牢掌握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④總之,黨的新聞媒體必須講政治,要政治家辦報、辦臺、辦刊。當然,講政治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甚至是“左”的一套東西,它是實實在在的,體現在新聞實踐中。它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事關大局不糊涂。當前,由于信息無國界的網絡出現,各種思想觀念激蕩,眾多信息良莠難辨,記者采什么、編輯寫什么、編什么,擺在什么位置,突出什么、淡化什么都要認真把握,版面語言、畫面語言都要體現講政治的要求。這里的關鍵是要處理好講政治與講新聞規律的關系。
第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從新聞媒體作為新形勢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重要方式的角度講,它與其他形式和方式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一是快捷性。最廣泛、最迅速地宣傳政策、反映社會、介紹知識、疏導心理,關注民生是新聞媒體的重要特征。北京召開重要會議,可以在中央電視臺向全國和全世界直接發布,當天即可反饋社會的反響。新聞媒體的快捷靈敏性的特點是其他方式與渠道無法相比的。二是便利性。它沒有傳統傳播方式的枯燥、說教約束、形式呆板等弊病,也沒有強制性的痕跡。要知道,老百姓是自己主動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或打開收音機聽廣播的,也是自己花錢買一張報紙看的。他們是在讀報、聽廣播、看電視的過程中,自然、親切、輕松地、潛移默化地接受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受到影響、得到啟迪。三是層次性。現在新聞媒體越來越多,在眾多媒體競爭中,為了爭得一席之地,媒體的發展趨勢是對象化、專業化、層次化。即不同群體、不同對象,提供不同內容,采取不同表現(表達)方式。新聞媒體的這種專業性、層次化,有利于把不同受眾吸引到不同媒體或同一媒體不同頻道(率)、版面上來,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四是靈活性。現代新聞媒體種類諸多,形式多樣,手段靈活。從大類上分為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就報紙而言有消息、通訊、特寫、專版專刊,也有圖片、數字、圖表,還有言論、雜談。就整個新聞宣傳而言有新聞報道,有文藝副刊,有典型宣傳,還有熱點引導、輿論監督等。眾多形式,靈活多樣,各顯其能,相互促進,使媒體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載體與形式的作用相對突出有效。
第三,要充分注意新聞媒體作用的實效性。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必須重視其工作的有效性、實效性,即擴大正效應,減少負效應。一是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即多宣傳報道事物的積極方面、多報道事物前進的一面,多宣傳正面典型,多用事實說話,且留有余地。對于消極的、落后的一面要選擇管理部門關注、群眾關心的問題,切不可負面報道過多過濫。二是必須把握整體性原則。作為單個新聞媒體單位,或者有眾多頻道頻率,或者有眾多報刊(大報小報),或者有眾多版面,在發揮輿論宣傳作用的時候,必須把握整體性原則。不能認為只要把住主頻道(率)、主媒體、主版面就夠了,而忽視其他,甚至放任其他。這樣做的結果將有悖于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重任。三是要發揮新聞媒體的戰役效應和影響。新聞媒體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是,要提高整體戰斗力,不僅體現在單個媒體上,更體現在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群體媒體上,特別是成就報道、典型宣傳和重大事件的報道上。比如98抗洪、航天精神、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典型報道的轟動效應就是例證。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各種媒體整體行動、立體化宣傳,形成相映生輝的戰役效應,這就是唱響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作為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一定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新聞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效果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與水平。因此,在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的過程中,要加強媒體作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渠道和載體意識的培養,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以更好地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
注 釋:
①④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
②③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作者陶景霞為湖南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級高級政工師;陳艷彩為湖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