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新聞的第一段稱為導語,即“緊接在消息頭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①。但在西方,最新導語的概念,有時又包括除新聞第一段落之外的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甚至還可以繼續數下去。西方人認為它們都是導語,而我們把這些段落合起來稱為“復合導語”。也就是說,雖然復合導語是西方人發明的,但他們頭腦里沒有這一概念。正像趙鼎生在《西方報紙編輯學》中所介紹的,當“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都是導語的時候,三位一體仍然稱為導語。其實,西方人并不懂什么是復合導語”②。
有了復合導語這一提法,那么就應該存在著復合導語內部各段之間的結構關系,而且通過分清內部之間的結構關系,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一導語形式所存在的價值。如像趙鼎生認為的,復合導語的出現雖然把事情復雜化了,“但無疑是新聞理論與實踐向前的一種發展。至少是把導語的空間結構向前發展了”③。經過對大量新聞作品,尤其是對作品中導語的閱讀,本人總結認為復合式導語可分并列式復合導語和主輔式復合導語。
并列式復合導語。并列式復合導語是指一件新聞中,有兩件事或多件事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有時也可能是一件事出現的兩個分支),記者認為有必要將兩件事或多件事同時寫進導語,而且寫進導語里的事件雖有先后順序,卻沒有主次之分,因此有人又將它稱作“雙導語”。并列式復合導語打破了新聞一事一報的思維模式,它可以做到一事多報。在邏輯上,并列式復合導語會使復雜的新聞在敘述上更加有條理。比如:
本報今天上午消息 記者程小琪、汪令來、彭衛報道 今晨5時49分,伴隨巨大的轟鳴聲,新機場迎來第一架營運飛機:由洛杉磯返航的南航波音777飛機,起落架穩穩地抓住寬闊平整的機場東跑道,向前滑行——這一刻起,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開始與世界親密接觸。
80分鐘后,第一架由新機場起飛前往海口的波音757飛機,同樣完美滑入天空——198名旅客與“銀鷹和朝霞一起飛翔”。廣東機場集團總裁張春林激動地宣布:新老機場順利實現一夜轉場,白云機場成功進入新發展平臺。(《羊城晚報》2004年8月5日)
第一架國際航班“降落”是一件事,80分鐘后第一架航班“起飛”是另一回事,兩件事雖然有先有后,但并無主次;雖然相隔80分鐘,但對兩架飛機起飛這樣的大事,前后時間差并不算很大,并且發生的地點又相同。更重要的是兩件事有很大的內在聯系,反映的主題是一樣的,即“降落”和“起飛”標志著飛機場“轉場成功”。
并列式復合導語的寫作重在表現兩種事件或多種事件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又是以記者的主觀判斷為基點的,因此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因為并列式復合導語中兩件事或多件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所以將它們放在一起寫就起到了1+1>2的效果,如果將兩件事或多件事分成兩篇或多篇新聞來寫就起不到如此效果。比如,當年美國有一篇新聞,報道的是里根繼任總統和伊朗扣押美國人質獲釋的最后期限。按常理,兩件事雖然在同一個時間發生,而且這兩件事都很有新聞價值,那么完全可以寫成兩篇消息,但作者將兩件事寫在一條消息里,顯示了一個重要信息:新總統就職使得權力轉移與52位美國人質重獲自由交織在一起。
主輔式復合導語。主輔式復合導語是指從外在形式上看,除了新聞作品的第一段外,作品的第二段甚至第三段也屬于導語范疇,在表現新聞價值方面,各段導語之間有主次之分。我們經常把具有很高新聞價值的那段導語稱為主導語,把表現新聞價值相對較弱的那段導語稱為次導語。
但有人認為新聞的第一段就是主導語,第二、第三段就是次導語。這種叫法有些不夠合理,因為有時第二、三段導語的內容可能要比第一段導語的內容還要重要,新聞價值比第一段還要大,那么還將第一段稱為主導語,就不合適了。比如:
幾年前,只有很少的中國人能夠向外來人員指明華東浙江省中部偏遠城市義烏在哪里。
而今,這個小城內有2.7萬個攤位的小商品市場,已成為尋求購買成批貨物和考驗討價還價技巧的商人和購物者的遠近聞名的采購目的地。
顯然,這里的第二段內容要比第一段內容重要,因為兩段之間是一種明顯的對比,對比的結果使得第二段內容更突出,我們理應把第二段看作是主導語,把第一段看作是次導語。
有時一則新聞中還可能由一個副導語和兩個主導語構成。比如刊登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新聞導語:
葡萄牙將舉行自去年發生政變以來的第一次選舉。臨選前這幾天的特點是:
葡萄牙羅馬天主教和執政的激進的武裝力量運動領導人之間即將出現公開分裂。
星期天,社會主義政黨最后一次預選時,在里斯本舉行了大規模的群眾集會。
據稱這是自武裝力量運動去年4月推翻獨裁的馬西羅·凱塔諾右翼政權以來,在首都舉行的最大的一次政黨集會。
這則導語分三段,寫了三個事實:葡萄牙舉行政變以來的第一次選舉、天主教和執政的激進的武裝力量運動領導人公開分裂、里斯本舉行大規模群眾集會。從重要程度來看,第一段內容顯然沒有二、三兩段內容具體重要。
以上是對復合導語的結構所做的粗淺介紹,了解它并靈活運用它,將會為我們的新聞寫作產生一定的幫助和借鑒。(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敘事學研究,編號:11522160)
注 釋:
①劉海貴、尹德剛著:《新聞采訪寫作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196頁。
②③趙鼎生著:《西方報紙編輯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95頁、96頁。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教育與傳媒學院傳媒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