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末,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出臺了,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三個傳統節日被新增為國家法定節日,屆時各放假1天,至此全民放假的7個節日中,傳統節日占了4個。這一舉措可以說是近些年來由不斷追尋失落的年味而引發的捍衛春節乃至捍衛傳統節日的結果。而對失落年味的追尋,實際上是人們傳統文化身份認同意識的回歸。
如今的春節可謂是越來越熱鬧了,節日商品應有盡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可是人們卻越發地覺得這年過得沒什么意思,年味越來越淡了。近幾年,每逢過年,各媒體從各種角度與不同的人一起探討年味、尋找年味,但依然改變不了年味日淡的現實。那么讓人記掛心頭、割舍不下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傳統節日不是一般假日,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與價值觀念的體現”①,它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它包含著諸多的文化要素,如既反映了“居住、飲食、服飾”和“社會結構”等要素,也反映出了“民族的歷史淵源、信仰崇拜、習俗禮儀、風尚人情、社交娛樂、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重要內容,往往顯示了一個民族內在的文化底蘊,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與民族精神的本質”②。春節是中國傳統風俗中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傳統農歷的新年,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風俗盛事。傳統的過新年實際上是一個漫長而豐富的過程,從年末農歷十二月初八家家戶戶就開始忙年了,這就是民謠所謂的“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天開始直到正月十五,過年的過程才告一段落。這期間有供佛、掃年、祭灶王爺、置辦年貨、祭祖、迎財神、貼春聯、放鞭炮、拜年、逛廟會、鬧元宵等數不勝數的各種儀式和活動。③這些林林總總的儀式和活動是經過“一個長期的歷史文化模塑過程”④慢慢形成的,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睦團聚的家族觀念、盡忠報國的國家觀念、敬重鬼神的天人觀念、崇拜祖先的重孝倫理觀念、勞逸結合的娛樂觀念。所謂的年味,實際上是春節本身及其一系列活動和儀式所體現出的這些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在人們內心的投影,對人們社會實踐和生活的輻射和影響,它是春節具有的傳統精神指向和內涵所在。
為什么說對失落年味的追尋實際上是人們傳統文化身份認同意識的回歸?首先年味與傳統文化身份認同有著密切的關系。春節是人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經歷了歷史沉浮的磨礪,反映了民眾共同的歷史經驗,其中蘊涵的國家觀念、天人觀念和娛樂觀念等文化價值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它是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那個“真正的自我”所在,也是民族群體文化身份的體現。文化身份是“一種共有的文化”,是民族群體的“一個真正的自我”,它“反映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并以此為“一個民族”“提供在實際歷史變幻莫測的分化和沉浮之下一個穩定、不變和連續的指涉和意義框架”。對年味的感知和確認,就是對過新年過程中傳統價值觀念的體味和感受,是對浮泛的歷史背后屬于中華民族的那個“穩定、不變和連續的指涉和意義框架”的體會,是對那個“真正的自我”的認同,是對傳統文化身份的認同⑤。其次,之所以說是傳統文化認同意識的回歸,是因為這種意識一度被人們所遺落和擯棄,一如失落的年味。民族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是長期歷史積淀的產物,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屈從于歷史、文化和權力的不斷‘嬉戲”⑥,社會的變遷,歷史的沉浮,既會讓民族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不斷得到更新和強化,也會引發文化身份認同危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并且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一部中華文化史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影響和融合各民族的過程。“古代中國人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普世文化”,也是“最優秀的”⑦,因而認為中國乃世界的中心,中國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國, “天下一統,華夷一家”,沒有可以匹比的他者存在,所以也就沒有文化身份認同問題。然而,鴉片戰爭的炮聲敲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使這個千年禮儀之邦連連潰敗。中國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比較中西文化的優劣,并發現自己在科技、制度等許多方面已遠遠落后于西方列強,我國宏觀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由此發端。隨后,從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開始,中國人懷疑自己的傳統文化,將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詬病歸罪于傳統文化,視傳統文化為有礙發展的腐朽因素,不但要拋棄,還要反戈一擊,深刻地批判,并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思想理論。而后的幾十年,由于戰爭及后期的“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西化的風潮有所抑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再次打開門戶,學習西方,到上世紀80年代知識界又掀起的“新五四啟蒙運動”⑧,鼓吹全盤西化。從鴉片戰爭至此,中國看西方學習西方,還主要局限在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的范圍內,學習的內容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理論,其主要目標是為了江山社稷、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風潮,西方消費主義文化不斷滲入中國社會,無論是社會精英還是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這次消費主義風潮,消費主義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一切都被物化。無論是文化的還是非文化的,都被商業化。傳統節日春節也不可避免地被商業化了。傳統的置辦年貨,成為商場里的血拼;家庭團聚,成為酒店里的觥籌交錯;鬧元宵等娛樂活動,成為走馬觀花的國內外旅游;拜年,成為手機短信的嬉戲;極富傳統文化內蘊的春節,只剩下吃喝玩樂的消費主義外殼,而其中的文化價值觀念則被遮蔽、被拋棄。國人傳統文化身份逐漸喪失,傳統文化身份認同意識也逐漸失落,而代之以西方文化認同意識。因而,如今過新年,雖然喧囂熱鬧,卻年不像年,沒有年的味道,年味悄然隱身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無所不在的商業化畢竟還要利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形式,以擴張其消費主義文化,而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形式與傳統價值觀念是密不可分的,春節雖然披上了商業化的膚淺外衣,但它與傳統價值觀念有著天然的聯系,這種聯系只是暫時被盲目的媚外和來自西方的文化權利所割裂。盡管人們已經不由自主地一次次把春節當作“一般假日”來消費,但是每過一次新年,隱藏在春節背后的傳統價值觀念就會向人們招一次手,試圖去彌合被暫時割裂的聯系。這就是人們悵然若失的原因。這種悵然若失是對年味的感知和確認,是對年味的一種追尋,這種追尋意味著人們傳統文化身份認同意識的逐漸回歸。
追尋失落的年味,并不意味著要回到過去,原原本本地按傳統的方式過年,也不意味著完全認同原有的傳統文化身份。對于春節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追尋本身就意味著幸運,說明大多數的人已經能夠從盲目媚外的迷途上轉過頭來,辯證地看待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輕視與擯棄。當然,即便是將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三個傳統節日增為國家法定節日這樣意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舉措,也難免會將這些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一般假日”化,難免確保這三個節日不會像春節一樣被商業化,反而并不如原本只作為民間傳統節日時更原汁原味,更有所謂的“年味”,但是不可否認,這一舉措所具有的標志性和指向性意義是顯著的。它標志著以政府為主導的振興和弘揚傳統節日乃至傳統文化的號角終于吹響。它標志著人們的文化身份認同與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節日的外殼與內涵之間斷裂的聯系可能會逐漸彌合。這不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民族團結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模塑”而成,它是歷史的,不斷變化的。春節內蘊的體現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價值觀念,也是變化發展的,不斷適應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追尋的過程,必然也是長期的再建構的過程,是傳統節日形式與內涵再建構的過程,也是傳統文化認同的再建構過程。我們既要繼承傳統節日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還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使人們既能在歡度傳統節日的時候找到“真正的自我”,還能使這些傳統節日更具有現代氣息,更充滿生命力。
注 釋:
①④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5)。
②楊淑媛:《民族節日文化的當代變異》,《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③牧雨、齊放:《消逝的風俗》,百花文藝出版社。
⑤⑥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羅鋼、羅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⑦張汝倫:《經濟全球化和文化認同》,《哲學研究》,2002(2)
⑧許紀霖:《文化認同的困境——9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反西化思潮》,《文化與哲學》。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碩士在職研究生)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