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由于太小,即使把它寫出來也見不了報,也有的事雖然不小而能夠見報,但卻因被別人搶先報道出去而輪不到自己寫了。干新聞工作,這種情形是經常會遇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就真的沒有辦法再寫了呢?其實不然,對于這類太小而不易見報的事或已經被人搶先報道了的事,如果覺得確有必要報道或確有必要再作報道,解決的辦法是可以用另外一種辦法來報道它,即不搞“零售”做“批發”。
所謂“不搞‘零售’做‘批發’”,一種情形是將那些因事情太小而見不了報的小事,集中到一起來進行報道。
筆者家鄉所在的縣有位業余通訊員,有一次以一位工人在年底時獲得了本單位表彰的事為題材寫出的報道居然上了省報。這位工人所在的單位只是縣經委下屬的一個公司,獲得這樣一種級別的表彰的人別說是在全省、全縣有很多,就是在本縣經委系統內也不少。熟悉“行情”的人都知道,要把這么個小事報道出去,別說是省報,就是縣報的編輯,也不會有誰能把它看上眼的。然而,這位作者的報道文章卻能在省報見報,他所用的辦法,就是“不搞‘零售’做‘批發’”。
這位通訊員寫的報道文章的題目叫《他第27次走上了領獎臺》,文章說這位工人參加工作至今已經27年,由于他27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因而在這27年中年年都被評為先進。這樣將人物27年間都受表彰的事集中到一起來“批發”,人物的分量就凸顯出來了,雖然全省每年獲得本單位表彰的先進個人都有千千萬萬,但參加工作27年就連續27年都被評為先進,別說是在一個單位、一個縣,甚至就是在全國,這樣的情況恐怕也不多見,因而省報對這篇稿件感興趣也就屬于情理之中的事了。
“不搞‘零售’做‘批發’”,還有另外一種“批發”方式,那就是將別人已經報道過的多件事集中到一起再作一次報道。上世紀70年代中期,珠江上游的廣西來賓縣縣城紅水河大橋建成通車,在舉行通車典禮時,許多新聞單位都來了記者,該縣縣委宣傳部的新聞干事由于沒條件和新聞單位的記者搶發消息,他便另辟蹊徑,聯想到至這座大橋建成通車時止,在本縣境內的紅水河上已經先后建成了5座大橋,于是寫了一篇關于這十多年來在該縣境內的紅水河上就已先后建起了5座大橋的報道,結果很快就被《廣西日報》采用了。
由此可見,“不搞‘零售’做‘批發’”,不失為拓寬題材來源和“銷路”的一條有效途徑。(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