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雜志原名《讀者文摘》,創辦于1981年4月,她是綜合性的文摘雜志,主要刊登其他報刊、書籍已發表的精彩文章,其刊登的文章涉及文學、藝術、評論、故事,聯系生活的科普小品、心理咨詢等,以思想性、文化性及濃郁的人情味見長。經過27年的發展,月發行量由最初的3萬冊,達到目前的900萬冊,2006年4月更是達到1003萬冊,成為中國期刊史上第一個月發行量突破千萬的大刊,居世界綜合文化類期刊第四位。《讀者》雜志連續8年穩居國內第一,占有1/28的市場份額;在海外累計發行百萬冊,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20多年來該雜志創利稅2億元,品牌價值達36.28億元。創造了中國期刊發展的奇跡,被業內稱為“《讀者》現象”。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種媒體的角逐日趨白熱化,鹿死誰手不得而知。然而一本創辦于1981年4月,至今已有27年歷史的雜志能夠出現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街頭書報亭,并且總是擺在醒目的位置,這就是《讀者》。在這場媒體的戰爭中,《讀者》因何突圍成功?主要有兩點原因:一、內容稱王;二、審美制勝。
內容稱王:將多元文化的精髓細膩呈現,始終觀照人性.成就心靈雞湯
吸引眼球,多元文化共存。每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文化只有在多樣性的存在中才能發展。“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間不能只有一種色彩一樣,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應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樣性。世界發展的活力恰恰在于這種多樣性的共存。”如果任何文化都固步自封,維持自己的單一性,本身是不利于文化繁榮的。并且由于任何單一的文化不僅是單調乏味的,而且是不利于進步的,多樣性是進步的酵母,無論從價值的多元性還是從審美趣味的多樣性上來看,文化的本性都在于多樣性。
《讀者》雜志是一本多元文化共存的微型百科全書。她在堅持以中華文化為主線的前提下,又力圖把中華文化置入世界文化的大構架中。她恪守了中國風格,同時對外來文化持包容和吸納的態度,不妄自尊大。在多元文化中,《讀者》還強調文化的綜合性,設法在文學、藝術、歷史、人文、科普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體現文化的文明本質以及它的地域性、民族性、互補性、交叉性、傳承性和永恒性。不管看《讀者》多少年,都會感覺到讀者有一種史詩般的波瀾壯闊。通過看這本雜志,能了解到世界上各種優秀的文化,有中國的,也有世界的,而且它非常有包容性。《讀者》始終貼近社會、貼近現實,用新視野、新觀念看待現代社會、看待改革開放,在價值觀上與現代社會保持一致。
觀照心靈,體現人文關懷。《讀者》雜志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百科全書。它記錄了一代人心靈成長的歷史,號稱一代人的“心靈雞湯”。學者余秋雨曾經說過:“發行量如此大的雜志出現在社會轉型的時代,其實已成為歷史的縮影,不知負載過多少人生的冷暖。”更有人將《讀者》譽為“中國人自己的心靈讀本”。
在這本薄薄的雜志中,我們幾乎找不到宏大的敘述,她的文章卻如涓涓細流般浸潤心田,也許這正是人性的力量。人性化就是對人性的尊重、關懷,它充滿了人情味,提倡高尚的人文精神,創造一個溫馨、和諧、舒適的環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讀者》始終抓住人性這個主題不放,試圖從多方面予以詮釋,讓心靈得到滋養。在人性的大主題中,《讀者》選擇了真善美的人性追求,一以貫之地鋪陳和展示,樂此不疲。她試圖找到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那些優美的故事、文字和圖畫感染人們,輕輕觸摸到各色人等心靈的最軟處,使人們從中得到領悟、撫慰、聯想、凈化、認同、關愛,甚至援助的閱讀樂趣。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往往忽略真性情,而《讀者》帶給人的恰恰是一份久違的真情,能夠帶給人瞬間的感動,讓人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與滿足。
《讀者》永遠客觀冷靜地看待這個紛繁世界,思索著如何堅守傳統價值的同時又恰如其分地詮釋當代文化。因此,她力求客觀地描述發生在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卻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和好惡。在異常冷靜的外表下,體現著《讀者》熾熱的靈魂。
《讀者》對社會現象保持敏銳的觀察并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關注和介紹時代文化的同時,努力體現自己的主張和傾向。《讀者》力圖在緊扣時代脈搏的基礎上,積極吸納傳統文化,挖掘那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傳統文化,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闡釋時代文化,引導讀者更清晰地分析問題。
平民化視角讓人無法抗拒。有人這樣評價《讀者》,說她“只是一介平民,和老百姓一樣生活和呼吸。她視讀者為朋友,而不是所謂的‘上帝’,讀者待她如知己,可訴說衷腸。亦能鼎力相助”。《讀者》服務讀者的精神、回報讀者的行動、高質低價的策略,都來自其平民化的視角。所以,《讀者》對教育的支持、對環境保護的號召,都得到廣大讀者的理解、認可與熱烈響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作家李書磊評價《讀者》時說:“她的這種詩意的情調實際上代表著人生的正統。她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人類自身存在的絕對認可。”《讀者》的長盛不衰,一直受到媒體關注,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讀者》現象”。
審美制勝:將傳統道德的精髓發揮到極致,堅守核心價值觀:真、善、美的統一
以“家”為審美對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就經常運用“家”的觀念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和”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處世乃至內政、外交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審美的準則。《讀者》雜志中有許多講述家庭成員關系的文章,比如說2006年第4期的文章《也許,我們一生都不理解母親》,這篇文章敘述了母親和女兒之間的故事,雖然故事老套但卻真情感人。在網絡上,很多讀者都留言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在《最后一盤磁帶》中,一個身患癌癥的母親,忍受病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把對子女的叮囑都錄制下來,而她的叮囑無非是孩子的衣食瑣事;在《母親的牙托》中,母親患了更年期多語癥,為不妨礙兒子,戴上一副拳擊手的護牙托,使自己少說話;在《地震中的撐起》中,母親為保護孩子,撐起了巨石。這種“家”的概念、“母親”的概念都作為審美的對象被充實并且延續下來,其中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髓,因而具有一種象征意義,即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這樣的審美指向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又可作為一種凝聚力促使歷史發展前進,也是《讀者》所要倡導的精髓。“每個民族都是一個獨立的團隊,這些團隊在進行競爭的時候,如果每個成員只顧自己,不能設想它能夠組成一支鐵的團隊去跟別人抗衡。從這一角度而言,一個民族的愛心有多少、責任感有多強,這個民族的希望就有多大”。
以“氣節”“尊嚴”為審美要旨。中國人一向重視“氣節”。成語“不食嗟來之食”已成為一種民族心理積淀下來。“氣節”體現在危亡關頭,體現在苦難時刻。《讀者》在表現氣節尊嚴方面,視覺獨特,例如,《一碗清湯蕎麥面》講述了發生在日本北海道的一家面館里的故事,老板夫妻連續14年,每逢除夕都會為貧窮的母子三人留下一碗清湯蕎麥面。這碗面鼓勵著母子頑強地生活下去,挺過了生活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角落里的陽光》中,主人公是_一個貧民區的孩子,姐姐是個殘疾人。“我”堅持給小男孩100美元,他還是硬塞給“我”,說“我們自己行”;《站立的尊嚴》中,為給女兒治病,夫妻倆已負債累累,但他們舉的求助牌上寫著“要藥,不要錢”;《一個寒門學子的心酸日記》中,詳細描述了主人公因為無法交清學費而經歷的心理屈辱。這種感受也是源自強烈的自尊和不愿意接受施舍的心理。他們雖然錢少,卻一樣過得有滋有味,對生活一樣充滿希望。正如《角落里的陽光》中,小男孩對他姐姐說,“記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種車嗎?瞧,就是這種,弟弟有了錢一定買給你!”這樣的一群弱勢群體或許處于社會底層,或許正經歷著經濟貧困的折磨,或許身體殘疾……雖然這些人身處逆境,但都表現出了作為人的尊嚴和氣節,并且依然追求幸福的生活。
27年來,《讀者》雜志始終以博采中外、匯聚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為導向,不斷為讀者提供高品質的精神食糧,堅守真善美的核心價值觀,陶冶人的性情,讓讀者在享受美文的同時,凈化心靈,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