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的社會背景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題。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目標的時代。1984年成立的“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提出美國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教育質量問題,高等學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質量。1984年法國通過的《高等教育法》強調,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將質量問題列為新世紀高等教育的三大指導思想之一。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精英教育是我國近代關于“大學”的普遍理念,當適齡青年的大學毛入學率達到21%,大學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這時的辦學應如何適應形勢和教育自身的變化?
大學的文化與功能的沖突。大學,是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的文化熏陶機關,還是提供職業訓練的功用性機構?大眾化時代變得更加突出。新世紀大學的基本理念為:大學是提高人的精神品位的文化機構和實踐服務社會的職能機構的有機統一。
新世紀呼喚大學的人文理念。科學具有為人所創造和為人服務等方面的本質特性,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學的應有理念,在新世紀大學中提倡人文精神,內在地包含了對真正的科學精神的呼喚,與大學的大眾化并不矛盾。強調大眾化發展階段更加艱巨也更有價值的社會責任,也是大學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大眾化時代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措施
明確現代教育質量原則是前提。一是整體性原則。現代教育的明顯特點是,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學都不能也不應是單一的知識傳授,應該把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以及能力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二是全體性原則。全體性是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受到機會均等的教育。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必須牢固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念。三是自主性原則。傳統教育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只要教師把課講好,學生的學習質量自然就高。這種陳腐的教育觀在教育技術相對落后的時代還可勉強成立,但在現代先進教育技術被廣泛采用的今天,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使他們從被動的求知狀態中解脫出來,變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動參與教學。四是發展性原則。發展性是指學生具有自我繼續學習的能力。人的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終身學習基礎上,現代教育要注意從學習方法、學習行動、學習習慣等方面對學生積極進行引導,努力使他們獲得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確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觀念是基礎。一是(大學作用的)社會軸心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已經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成為國家發展的支撐點。二是(高等教育的)全面質量觀。全面質量觀是以全方位的維度去評價教育質量,包括:教育目標、教育過程、師資、教育改革、教育設施、教育產品的質量等。三是(人才的)綜合素質觀。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素質概括為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
正確認識并認真處理教學關系是關鍵。一是教與學的關系。從“以教為中心”轉換為“以學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重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從專業教育思想轉換為通識教育思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的報告《教育一一財富蘊藏在其中》提出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的觀點,是通識教育的既具體又原則的要求。三是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關系。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四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必須從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模式,轉換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隨著高等教育逐漸走向社會的“軸心”,高等教育與社會的結合更加密切,高校必須針對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優化理論教學,加強實踐教學。五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關系。要從只重視課內教學轉換到“課內”與“課外”并重上來。
建設師德高尚、業務基礎堅實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重點。大學以有名師著名,以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著稱。學術理想、學術質量、學術能力、學術心理四方面反映著大學教師學術品質的主要內容。學術理想是核心,是教師學術品質的深層性因素;學術質量是學術理想的外顯,主要側重于處理教師學術活動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著眼于社會性因素;學術能力、學術心理則著眼于教師行為,是確保學術質量的基本條件。教師的學術品質,是大學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
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學方法是主要途徑。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而教學方法的改革對于培養高校學生的這些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這將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提升為問題交給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變“教學”為“導學”;變“演繹法”(由一般到特殊)教學為“歸納法”(由特殊到一般)教學;遵循“優化課內教學,強化課外訓練”的原則,采取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法庭(股市等)、觀點辨析、知識競賽、專題報告、課程論文等多種形式的“讀、聽、說、寫、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搞活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獨立意識增強,使學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學習。
(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社科部)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