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曾說人生可分為三個樓層。住在第一層的人僅滿足于物質生活,探索如何達到豐衣足食、孝子慈孫,這種人占多數。第二層即學術文藝層面,超越第一層的人會把精力獻給文藝、獻給思想。人生的第三層是靈魂生活,達到這一層的人認為僅滿足物質欲與精神欲是遠不夠的,他們有更浩遠的目標——探求人生的究竟。
“快生活”的人通常可以登上人生的第一層,“慢生活”的人卻能更接近于第二層、第三層。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對“慢生活”心向往之。
“慢生活”的理念自提出后,一直為全球廣泛推崇,并細化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比如,慢寫、慢愛、慢閱讀、慢運動、慢呼吸……
“慢生活”不是刻意放慢生活節奏,不是拋棄物質滿足精神自戀。“慢”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調節自我的能力。
慢下來,并不是傻坐太陽下,空曬發呆。慢下來,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自信才能完成的絕美狀態。
慢下來,要靠心智和閱歷的修煉,慢下來,是都市快節奏下的另一種韜光養晦。
“慢”的記憶
——散漫而有質量的生活看似很難,其實只要把物欲稀釋些就可以了
文/文潮
很多年以前一個悶熱的上午,剛放完暑假,回學校上課遇到瞇瞇眼板刷頭,一臉滿足又帶點驕傲的神氣對我說:
“葛君,我暑假去了中國哦。”
“啊,去哪里啦,去了多久?”我有些眼熱地問,這個暑假我一直在打工,哪里都沒去。
“云南,西雙版納,一個月。”板刷頭留戀萬分地回答。
“還去了其他地方嗎?”
“沒有,一個月都在版納,其他哪里都沒去。”
“一個月就呆在一個地方?都玩些什么了?”我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畢竟出門旅行大家都希望去的地方多多益善。
“什么都沒玩,每天早上起來去看瀑布,在那里發呆一天,晚上回酒店睡覺。”
“有沒有吃什么好吃的東西?”這么無聊的旅行,我還是生平第一次聽到,于是切到另一個有趣點的話題。
“每天吃炒飯呢,炒飯好吃得很,和日本的一樣好吃。”板刷頭舔舔嘴一臉憨笑。
“一個月都吃炒飯?!……”我望著他的瞇瞇眼,一下子找不到話頭。
在那個悶熱的上午之后,又過了無數個同樣悶熱的上午,我的人生軌跡從東京劃到神戶,又從神戶劃到洛杉磯,舊金山,紐約,一路景色斑斕,異彩紛呈,板刷頭的名字已經忘記了,但那雙瞇瞇眼總是忘不了,更忘不了他那一個月無所事事的旅行。每當穿行于紐約上州的山間公路,或裹身曼哈頓的滾滾車流,板刷頭的瞇瞇眼時不時在腦海一閃而過,他那乏善可陳的旅行,卻于我越來越有吸引力。
當下的社會運作機制,就是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變成巨大復雜機器的一個個齒輪,在身不由己,周而復始,無一刻停頓的飛速運轉中,消磨青春,消磨激情,消磨靈性,消磨自我,直到有一天齒牙磨掉被新的齒輪代替。
對這樣的生活越來越厭倦,身心一天比一天疲乏,驀然回首,竟然里里外外傷痕累累,幾番掙扎,決心不再作齒輪,過自主自在的樸素生活,雖然不作齒輪要付出代價,冒不可預知的風險,但無論代價還是風險都比作一個齒輪更讓我快樂。我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生活,不再被繁忙的工作追趕得喘不過氣,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讀書,旅行,學古琴,睡懶覺,寫大字,或什么都不做聽管平湖的流水發呆。
這樣散漫而有質量的生活看似很難,其實只要把物欲稀釋些就可,古人說無欲則剛,人一剛浩然之氣生,浩然之氣生生命即豐滿,生命豐滿生活自然自在愜意。
很多時候,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就像當初聽聞板刷頭的版納之旅時,心底泛起的那些不屑和不解,但生命對真正需要的東西一旦遭遇就不會遺忘,今天板刷頭的名字已經徹底忘記了,但那個悶熱的上午,乏善可陳的旅行,吃了一個月的炒飯始終忘不了。
你敢慢下來嗎?
——只有懂得慢下來的人,才會快得徹底
文/劉軼鷗
一本名為《慢生活》的養生書去年年末登上了各大書榜。在書中每個章節后,都有段“洪昭光‘慢’談”。我粗略地翻過一遍,里面所描述的慢生活確有極強的說服力。而讀后真正“敢于”付諸于實踐的,除了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老人就剩不諳世事的孩童了。而又有多少人敢真正地并主動地慢下來呢?
你敢慢下來嗎?我相信,當問出這個問題時,被問者十之八九會搖頭說不。而在這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群里又有為之眾多的人是被動變快,被動地“不敢慢”。
在當下,慢下來,就等于是與不勤奮、不作為、不上進以及懈怠等等消極狀態劃上等號。而在壓力如此之大的社會環境下,誰也不敢輕易地背負這樣一個罵名。只能似陀螺般,不停地旋轉,生怕沒了加速度,人生前途也就停止。
那么,什么是“慢”?“慢”下來的后果如何?
翻開字典可以清楚看到,“慢”在字典中的解釋,最上限也只能夠算中性定義,自始至終與褒義擦邊而過。
單純把“慢”平擺浮擱地談論起來,總似感有那么點“玄”。相對應的“快”,倒是不盡然。“沒有最快,只有更快”輕而易舉脫口而出。可是放在“慢”這個相對概念中,就不是那么的穩妥,“沒有最慢,只有更慢”,說起來總還是拗口的,只因為不被接受。
難道慢就是如此之不堪?相對的快就如此之好嗎?
剛上初一的時候,當大街上都在單曲重放著《心太軟》,我卻無意間聽到一曲《心太急》。后來得知是林秋離的詞。整首曲子節奏舒緩,加之蔡琴深沉女中音的完美演繹,娓娓道來,讓我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里感動纏綿了良久,一遍遍在本子上劃拉著歌詞:“啊,心太急,急著繾綣在一起,彼此卻不留空隙;心太急,急著證明難分離,才在無法重來后,讓愛都融成雨。”實則那個時候的自己,連愛的基本定義也還是懵懂的,更何況是男女之情間的快慢節奏。
轟轟烈烈的愛情被瞬間點燃,還未等知己知彼,愛也愛了,恨也恨了。豈知這之間耗盡的燃料又是何其多?人在經歷如此大的內耗后,想來相對無言是必然過程,愛到荼蘼,分手是最終結局。最后道別只得一句“我已無法再繼續愛你了……”愛情就此破產。
感情被快速消耗,人是必然被瞬時完全掏空了的。百轉千回之后,才恍如隔世地說,當細水長流,一切要慢慢來。畢竟,高湯需文火慢燉,而急火燒出的飯也只能是夾生的。
北京奧運會余溫仍在,有一個名字永遠被人們記住——牙買加的博爾特。百米飛人大賽上演,最后的20米,一個減速,隨之張開雙臂,頭轉向觀眾臺,右手輕拍胸膛。時間定格在9秒69,這個牙買加小伙兒以無以倫比的優勢穩穩地站在世界巔峰。
讓我們來做個假設:假使博爾特以全力沖向終點,那么,另一個同樣驚人的百米速度將被載入史冊。有人預測他將跑進9秒5。而扼住全世界喉嚨的恰恰正是距離終點的那一“慢”,人們都驚呆了!先是無言、靜默,隨之而來的是排山倒海的驚嘆,歡呼,擁抱!而這,不得不承認,就是瞬間“慢下來”的無限魅力,給予人類無止境的遐想空間。
由此可見,慢下來,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加之極強的自信才能完成的絕美狀態。
人,只有修煉到一定程度,才深知因何慢,如何慢,才深諳慢下來的潛藏價值。因為他們懂得,慢下來,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韜光養晦。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寫到:“慢的程度與記憶的強度直接成正比;快的速度與遺忘的強度直接成正比。當事物發展太快時,誰對什么都無把握,對一切都無把握,甚至對自己也無把握。”
所以我要說,只有懂得慢下來的人,才會快得徹底。學會慢下來,才真是學到了生活的真諦。
“慢生活”之古今談
——如今的“慢生活”是白領分裂時間的補償、
轟隆的永動機之下的小憩
文/萬駿
這個世界太快了,所以我們的生活要慢下來。這句話特別平常,卻滿是酸辛,如今,慢下來談何容易,誰不急匆匆地趕路打拼,夢想著40歲前賺好足夠多的銀子退休,然后徹徹底底慢下來!
我們的生活本不該如此匆忙窘迫。我們祖先的那些日子,皇家固然有皇家的顯貴與煊赫,庶民也未必沒有庶民的風流節物、和美人情。
在那些時候,生活有著自己與天地合拍的節奏。《月令》里說:“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意思是說,春天來的時候,萬物復蘇,這個時候,就可以學習舞蹈、祭祀山川里的神靈,不可以打仗,傷害生靈。
《詩經·豳風·七月》里也說,七月份向下降落大火星,九月份就該發寒衣;七月份開始有嗚叫的伯勞鳥,八月份開始紡線;十一月份捕貉子,取出狐貍皮,給公子做皮衣;九月份肅條起霜,十月份清掃打谷場。兩樽酒作為款待,宰殺羔羊。登上廳堂,看他們正舉起那犀牛酒杯,互相祝福長生不老。古老時代的生活就是這樣,合著天地陰陽的律動,在什么時候,合適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這樣的生活,不會刻意地快,也不會沒有活力地慢,有起有伏,閑雅有度,充實而平靜。
在那些時候,生活,有著華夏民族特有的平靜、溫和與富庶。《東京夢華錄》里,孟元老不無感慨地談起當年的開封城,太平日久,人物繁盛,少年但習鼓舞,老者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跡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高樓,雕車寶馬,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所謂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真真是花光滿路,何限春游,蕭鼓喧天,幾家夜宴呢。市井街頭,茶樓酒肆,賣一色好酒、百味羹湯,哪怕是一般人家從店里叫的外賣,也是一水的銀質餐具送將過來。日子過得好,老百姓的脾氣也不小,趙官家的大內,本是節度府改的,小是小了點,要改造,弄大些,要拆遷了,結果皇宮邊的居民不同意,于是就有了史上最小的皇宮,邊上的酒樓都造得高過大內的宮墻,鬧得官府不得不出面禁止登高以便保護趙官家的隱私……整體的富裕、安定的社會,生活,想不雅致地慢下來都不行——這份心情,在四百年后的《浮生六記》里還依稀可見:“是時,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擔者頗不俗,拉與同飲。游人見之莫不羨為奇想。”是為古典,絕非小資。
可是到了現代,講究的是專業、是分工、是個人自由——工商業的大生產帶來了專業和分工,個人的自由于是就退回到工作以外的“私人領域”。于是如今的“慢生活”就龜縮于這個“私人領域”,以此作為工商業大生產之下,白領分裂時間的補償、真實民工身份的艷裝、轟隆的永動機之下的小憩。
對大多數人來說,“慢生活”之外,是嚴肅、正經、煩悶、單調的“快生活”,嚴格、專業、敏捷、時效,是它的不二法門:那些不分寒暑的民工流水線與白領格子間,其實是一回事情。這些生活占據了我們生命的絕大多數,我們的一切自由和逆反,也只是由此而生。于是,再怎么也要把生活硬生生劃出一個世界:慢走、慢食、慢寫,還有……慢愛,零零碎碎地拼湊出一個自己的氣度閑雅的慢世界——世界太快,我自己還不能慢下來么?
但是,我們自己慢得下來么?上流社會不必又猛又快地打拼,就能自在悠閑、氣度不凡,普羅旺斯的陽光,圣托里尼的海岸,挪威的森林還有伊斯坦布爾的金角灣……這些漂亮迷人慵懶干凈的符號在他們是真真切切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大小中產這個不著四六的階級卻只是一種眩人的時尚。時尚是大小中產模仿上流社會,再接著用來區別工人階級的裝飾,它是最善變的玩意——上流社會咋會讓他們的符號和下層的階級一樣?等大小中產們都不著四六地快學會了,時尚自然會變。當代“慢生活”的情形大致如此,因此無可救藥。
我要我的慢生活
——真正的“慢”與工作、生活的節奏頻率無關,
關鍵取決于自我的調整
都市女子“漫”生活
文/陳曉華
第一次在“生活時尚”頻道,看到“我要我的漫生活”廣告片時,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相對于“慢生活”這個詞,我更偏愛和欣賞“漫生活”的意境。
其實,“慢生活”絕不僅僅是刻意放慢生活節奏,也不是拋棄任何物質需求單純滿足精神自戀,“慢”是一種健康心態,一種合理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調節自我能力。
生活節奏日益加速的現代社會里,忙碌讓很多人陷入郁悶、疲憊、抱怨、茫然境地,他們在機械、被動的拼命工作中,向往和盼望能有機會讓自己得到徹底休息和放松,卻從沒有意識到,真正的“慢”與工作、生活的節奏頻率無關,關鍵還是取決于自我的調整。
我覺得,用“漫”可以更確切地表達出這樣一種“休閑、舒適、散漫、愜意”的生活理念。浪漫、散漫、漫不經心……這些詞的本身就帶給我們悠然、舒緩的感覺,求慢的同時,“漫”而緩的態度更適合我們運用到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也許,它也更符合我對自己現實生活的一種體會和感知。
每天,分秒必爭的職場里,我會給自己泡上一杯香濃咖啡,偶爾,將視線透過玻璃大窗,俯瞰大樓外的綠蔭、街道,看到草坪上嬉鬧的孩子、鍛煉的老人,我會欣慰自己為家人提供的安穩;
常常,疾駛飛馳的奔忙中,我會在車上聆聽席林·迪翁的“I Know What Love Is”,柔情蕩漾的歌聲感受愛的力量;等待辦事之時,我會從隨身攜帶的包中取出一本喜歡的書籍,讀上一篇;
傍晚,悶熱雜亂的灶臺邊,我會一邊切配烹飪,一邊咬一段黃瓜、吃一個番茄,為老公、兒子做一頓可口豐盛的晚餐,想象他們津津有味的吃相,再累也快樂;
深夜,再忙再累的女人都不要忘了呵護自己,沒有時間上美容院護理皮膚,就在自己坐電腦前不停敲打文件、報告的時候,給自己的臉貼上一張保濕面膜,美麗、工作兩不誤;
閑暇,相約三五閨密好友,逛街、喝茶,暢談心聲,女人的苦惱、困惑、幸福和希望,就在侃侃而談中,釋放、共鳴、分享……
慢慢的,我學會了遇事不斤斤計較,不介意偶爾隨性為之,不會總是緊緊張張,不再太過苛求精準;我信,只要心還是清明凈朗的,便不會錯過路上的美麗;爛漫的情緒,可以帶著我,悠然地享受生活——然后,一杯清水,一縷涼風,也能讓我快樂無邊!
這就是我要的“漫”生活,閑適自然一點,隨心隨性一些,活出輕松,活出快樂,讓我可以成為更年輕、更迷人、更有女人味的時尚女子。
慢行人
文/藍調莎
數年前,從螺旋般飛速的工作節奏中,到逐漸地慢下來,沒多久,讀書、看電影、行走、寫作、種植、烘焙,成了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
早上起來,去戶外看我那一大家族的綠色植物,為它們噴灑晨水,拔兩株明顯混在它們中間的雜草,即返回屋。然后,用當令物為自己榨一杯蔬果汁,這一天,算正式開始了。
翻閱報紙,吃已斷了十幾年不曾照面的早餐,全麥面包、溏心蛋、果醬、黑咖啡。在以往做事的日子里,上午是一天中最忙的辰光,小助手隨同一旁,定制計劃,上通下達,與老客戶繼續,招呼新訪客。往往忙到肚皮貼到背脊,知覺很餓了,仍不進食,因已餓過頭了。再說因為事多人多,就算食柜里有好多吃食,但假如要邊做事,邊啃食物,餓死我也不干。為此,十多年來,體內的糧倉里不知少裝進多少糧食。
工作節奏放慢后,想法肆意紛飛。以前為數字、業績忙得不可開交。如今,自由狀態下,就做自己歡喜的事。
慢行人自律:早餐后寫作;午餐后讀書;傍晚,看電影、會朋友、下午茶交錯。在寫閱讀、電影隨筆和園藝、烤焙體驗時,把內心感動流于筆端。2003年投稿生效后,開始為此不亦樂乎,也不在乎發表的實實要比寫的少。
曾與跑了十幾個歐洲國家、染上一點壞習慣的人一樣,說起田園風光,動輒要提起法國普羅旺斯、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好像世界上除了這兩個地方之外,其他原野就不是田園了。在上海越來越漂亮大氣后,無限感懷地想:與其常常贊美國外自然生態和田園風光,不如挖掘一下自己這座城的藏龍臥虎地。有著165年歷史的上海,它的海邊出發地一定非常有看頭!圍繞上海城市周邊的十個區縣,伴隨老祖宗成長的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光,一定蘊含著很多驚喜。
在無意識地慢逛到青浦的趙巷、閔行的七寶、松江的泰晤士小鎮、金山的東海海畔與楓涇古鎮后,凡所抵達的每一個地方,都帶給我無限欣喜。我如同大路上的惠特曼,伸開雙臂擁抱眼前所有的事物……這份快樂,無與倫比!
周末,上午在戶外修剪果樹、布局花壇、摘取熟的果實,而后回廚房烤法棍或曲奇,期間,眼睛過一周電影鏡頭,心里溢滿喜悅。
慢,并不是傻坐太陽下,空曬發呆;自由狀態,也不是沒有譜。在藍天白云下體味生命質感,慢行人,也前往理想彼岸。
假日慢閱讀
文/李曉楠
周末,除去中間看了一場電影以外,就是窩在家里讀書。
手邊放著亦舒的《電光幻影》,女主角也是趁放假,結識了一群影人,熱鬧、喧囂打破了以往的寧靜和孤寂,帶來了幻想中的愛情,也收獲了生活中的知己。以往喜讀亦舒的書,只因為她的作品沒有半點廢話,以對白為主,省去大段心理刻畫和風景描述,順著那條簡潔的線,穿越書中的悲歡離合、起承轉合。看亦舒的最過癮處在于,每每痛徹心扉的時候,她都能用類似于快餐化文字來輕描淡寫地表白,大痛而沉默。
再泡一杯凍頂烏龍,慢慢細讀胡茵夢的《生命的不可思議》,體驗書中描述的有關于愛情的無法言傳的默契。書中有少量篇幅講到李敖,李敖以他的文筆成功地打造出一個時代的叛逆英雄,令自認為同樣獨特且心懷救贖之夢的胡茵夢引發好奇、繼而崇拜,可是貓通常都是被好奇心害死的。李敖的極端自我,強烈的占有欲、征服欲、控制欲,對金錢、對友人的態度等等,令胡茵夢心生去意。感情不怕犯錯,最怕糾纏。
要想維系一份情感,期望越少越好,若是沒有任何期待,便能無條件的愛。可是年輕時誰能沒有期望?誰能在彼此的心智都成熟的年月如期遇到既有真知灼見,又有超越名利的俠客呢?
在克里希那穆提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提點下,胡茵夢閉關,禁語,翻譯,通過學習克氏的心靈教誨而逐漸明白百無禁忌與了了分明的解脫滋味。她遵從心靈的引導,尊重新生命的到來,溫和堅定地擔任起單親媽媽的角色,為了孩子的幸福,治療身心,擔當一切應該擔當的,放下一切本不那么重要……
生命中一切不可思議皆有因緣,一旦克服原來困宥自我的障礙、煩惱、局限,就可以發現一個更大的自我。這種發現之旅是永無止境的探險。
悠悠假期,慢慢閱讀,再用文火煲一砂鍋咸肉冬筍湯,自說自話地在里面添加了白蘿卜、木耳、小青菜,便是書中添香、回味悠長了。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追求快,但閱讀卻是一件需要慢慢做的事,而且越慢越好。對于追求優雅和舒適生活的慢一族,閱讀指的是觸動心靈的“讀”,不是泛泛的看。
好書是要慢慢讀、慢慢受用的,讀太快容易錯過許多美好的東西,讀著讀著,世界便漸漸沉靜下來,日子變得明亮,身邊洋溢著安詳、和諧的氛圍。
體驗開普敦的慢生活
文/謝川陵(發自南非)
當我摔斷了胳膊,躺在Cape Point(好望角最南端)的醫療室里等救護車時,我問身邊的護士小姐“你在開普敦幾年了”,她說從她生下來就住在開普敦了。我笑著說你真幸運,能生長在這么美麗的地方,她對此深表贊同。我想開普敦人也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至少是非洲最幸福的人。
在這片不足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僅有各式各樣優美的建筑,漂亮的花園,雄偉的桌山,甜甜的葡萄酒,還有各種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無數獨一無二的動物和植物。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來這里體驗一下開普敦人的生活,才知道生活有多么美妙。不知道開普敦的心理醫生是否都會失業,實在找不到需要他們的理由,市民如果有什么煩惱,只要開車去海灘上看一眼可愛的企鵝和憨厚的海獅,煩惱就會立刻沒有了。
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桌山上云卷云舒,生活在開普敦就好像生活在歐洲。經過幾百年的殖民統治,開普敦看起來更像是個歐洲城市,不僅建筑上以歐式建筑為主,就連城市里的花草樹木也大都是從歐洲引入的品種。就像歐洲人一樣,這些植物逐漸取代了原有的植被,成為開普敦的新主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存在,不僅沒有削弱這里的歐洲氣氛,相反地,卻讓開普敦看起來更像是現代歐洲城市,因為在歐洲有色人種的比例也相當的高,隨處可見亞洲人的文化痕跡。
酒吧是開普敦年輕人的主要娛樂場所,是體驗開普敦生活的重要一站,因此就連我這種不會喝酒的人,都擠進去“體驗”(或者說參觀)一下。南非的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之一,這里有最好的水源、土質和陽光。
在長長的Long Street兩側同時經營著幾十家酒吧,即便是白天這里也聚集著許多來放松的人,他們大多數是黑人,白人在這個時候大多忙著賺錢呢。但黑人朋友會說,relax!
這里是非洲的開普敦,不是倫敦,別太緊張,凡事都要慢慢來,先喝一杯吧!
黑人的這種生活態度,讓開普敦的生活節奏慢了下來,同時也要歸功于周圍讓人窒息的美麗風景。開普敦的生活不僅充滿了歐洲風情,而且節奏更慢,物價更低。
慢慢的,就很好……
文/凌子
慢餐飲
慢餐宣言:城市的快節奏正以生產力的名義扭曲我們的生命和環境,我們要以慢慢吃為開始,放慢生活的節奏。
慢餐運動正在席卷世界,很多地方正在掀起一個摒棄美式快餐模式、回歸悠閑傳統、宣導慢餐文化的運動,世界慢餐協會的發起人卡洛·佩特里尼有一個著名的論點“慢餐不僅是給我們的味蕾尋找美味,也是為了保留我們的人性。”
所謂的慢餐運動是為了喚醒人們遭快餐催眠的味覺,提倡回歸對食物及用餐環境品質的要求,主調不過是“來,慢慢吃吧,沒有太特別的事情要趕的。”最初的“國際慢餐協會”只有20個國家代表,現在已經擁有40多個國家成員,包括快餐的故鄉——美國。
既然美妙的生活開始于緩慢的吃法,習慣了快速度的我們該怎樣在平日里培養慢餐態度?也許每天都享受一頓漫長的美食幾乎沒可能,但換個角度,我們還是能找到更好的途徑讓用餐時間更充裕、更品質、更精致,讓過程更享受。比如適當調整一下生活習慣,提早20分鐘起床準備早餐,至少為自己煎一個雞蛋、調制一杯新鮮果汁。與自己約定12點準時去吃午餐,因為上午沒做完的工作下午還可以繼續做。
緩慢的,健康的,時尚的,品位的,這就是我們對慢餐最恰當的定位。
慢睡眠
慢睡眠宣言:睡眠好的人不是沒有煩惱,只是我們懂得放棄,最起碼要放棄一晚,等到明天再想。所以,在我們決定睡覺的那一刻,沒有人可以打擾我們的美夢。
慢生活的推崇者總能慢條斯理地入睡,一夜安眠,第二天聞著太陽味醒來,容光煥發,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睡出了情趣,睡出了健康。如此精致的睡眠也是慢出來的,在有關睡眠的每一個細節上,“慢慢們”都做足了功課,容不下半點潦草,對于他們,準備睡眠就像調制一杯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花草茶。
慢工作
慢工作宣言:這代表了一種更為自由、開放、彈性的工作方式。盡管還要為工作和業務拼搏,但可以把努力工作當作一件很愉快的事。很多自以為看起來很苦的事情慢下來欣賞著,感覺也是很美的。
也許有人會迷惑不解,工作怎么可以慢呢?現代化的工作節奏的確是“慢”的大敵,但是你可以以更自由,更開放,更彈性的工作方式來對待,讓工作更有計劃性,避免很多重復性的工作,讓自己工作著,快樂著。
慢運動
慢運動宣言:運動對于一般人而言,享受的是過程,而不是目的或者結果,所以“更快、更高、更強”只適合奧運健兒。我們運動的標準不是速度快了多少,也不是肌肉又增強了幾分,我們的目的是使自己更健康、更快樂。
對于平時疏于運動的都市人來說,高強度的運動可能反而對自己的身體有害,而慢運動才能真正提高生活品質,帶來健康。那種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動作,帶來的是內心本質加速度的放緩。柔韌、平衡、放松才是現代都市生活中最佳也是最快樂的運動方式。
慢休閑
慢休閑宣言:無論跑到任何一個城市,就如回到自己的家:黃昏走到街市買菜,在住處周遭閑逛、不帶任何東西兩手空空、瀟灑走過。這樣的旅游絕對比“到達、拍照、話題”這樣的模式要痛快。
休閑是什么?就是身體和靈魂放輕松,讓平時勞碌的身體停歇,讓緊張的神經徹底放松,讓浮躁的心態沉淀下來。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夠了,至于形式可以隨心所欲。
慢音樂
慢音樂宣言:拒絕噪聲,我要健康,我要我的慢音樂。
喜歡慢生活的人通常喜歡聽輕柔的音樂,慢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氣質修養還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每每聆聽那些高山流水一樣的曲調,我們就能明顯感覺到心靈在舒緩,所謂天籟之音,就包含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慢力量。
慢社交
慢社交宣言:職場如江湖,算計別人不如修煉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反而可以輕松打通人脈,以四兩撥千斤。
即使在職場上,“慢慢們”總是不溫不火,不慌不忙。在他們眼里,職場中的人際關系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主張快社交的人往往主動出擊,為自己假想了很多危機,時時處于“備戰”狀態準備撲火,可是“慢慢們”總是采取慢社交,他們堅信練好內功是根本,因此他們不做小動作,只是本分地做最好的自己,與人為善。
慢情愛
慢情愛宣言:愛情真的不是小品,只能像韓劇。談情說愛宛如煲湯,必須拿時間來燉,時間越長,味道越香。
讓我們慢下來吧,緩慢不見得一定讓愛情走向長久,但至少中間會有許多可待追憶的情節。你或者可以慢慢地去愛上一個人,再慢慢地思念,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多給對方一些機會,別急著說好,也別急著說不。我們期待慢愛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感情泛濫化的社會里,如果你還沒有放棄信念,慢愛或許成為你新的情愛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