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漫步在浦東古鎮高橋西街的彈格路,一排清末民初的老房子映入眼簾。聽說凌氏民宅(文保單位)正在籌備浦東“高橋人家”陳列館,很想“先睹為快”。

經過相關部門的同意,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凌氏民宅。據介紹該宅建于1918年,房主凌祥春,1886年生于高橋,13歲去上海學做皮鞋,后來自己開了“義豐”皮鞋店。時逢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西裝革履成為時髦,皮鞋生意興隆。凌祥春32歲時,耗資3萬銀元,在此買地造屋。宅內集中了徽州建筑的精華,有各種磚、木、石雕,每一件都精雕細刻、內涵豐富、歷經滄桑,是一座古樸典雅的中式傳統民宅。
“高橋人家”陳列館采用了場景式的展示形式,以大型家具、生產工具為主,配以小型的、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具,惟妙惟肖地復原民國時期高橋一個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生產、生活場景及民俗風情。

陳列館一共18間房子布置場景供游人參觀,其中有大廳、會客廳、書房、賬房、佛堂,有一家四代老老少少的七個房間,還有廚房間、紡織間、農具間等附屬用房,共收集了100多件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家具,該館也可以稱得上是古董家具的博物館。其材質有紅木、櫸木、柚木、柏木等,其式樣既有中國傳統的,又有純粹西洋的。其中光椅子品種就有二十多種。這里每個房間都經過精心布置:不僅按照傳統的風俗和要求對家具進行布局,而且用幾百件小型的生活用品點綴,原汁原味地恢復了當初生活場景。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該館所用幾百件展品95%都是真正的古董。
該陳列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新舊交替。其時代定位于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所以在陳列館的服裝等生活用品上,其歷史變遷痕跡很明顯。二是農商交接。高橋地區原本以農為主,上海開埠后,特別是民國時期,上海的繁華帶動了隔江而居的高橋商業,所以陳列館里,既有濃郁的商業韻味,也有織布機、牛犁等農耕產物。三是中西交融。高橋毗鄰上海,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獨特民俗文化。高橋在民國時期已經很時髦,很“洋派”了,這從陳列館的1912年產的西門子電話以及英文打字機等展品中可見一斑。
“高橋人家”陳列館將于2008年年底對外開放。到上海旅游,不妨抽暇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這張被歲月塵封的老照片,你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