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和治療。然而在現代人眼中,經絡養生已經成為一種古老、神秘,又艱深難懂的學問。如何認識經絡,怎樣利用經絡理論為健康服務?其實答案并不復雜。
發功之前“氣沉丹田”,就能釋放出最大的潛能,斃敵于無形;原本功力平平的無名小輩,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脈”,武功就能日近千里;還有“易筋經”、“六脈神劍”、“隔空點穴”——武俠小說中的眾多“蓋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經絡、穴位的影子。實際上,武俠小說中的這些情節,正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依據的。
比如,金庸的《天龍八部》里提到的“六脈神劍”,即用“手六脈”導氣為劍。這里的“手六脈”就來源于經絡里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的“井”穴,并且用這六個穴名來命名。而“井”穴不過就是手指尖、腳趾尖的穴位,是一條經里氣血運行的首發站。
至于任督二脈,則是人體內的兩條重要經脈。督脈在身體的后正中線,沿著脊梁骨從下往上走;任脈在身體的前正中線,也就是肚臍所在的上下直線。前后這兩條經脈是氣血循環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練氣功時很講究這個,所以武俠小說中才會有打通任督二脈后武功陡進的描述。
小說中的描述當然有夸張的成分,但道理卻不難理解:氣通則機能順暢,氣堵則百毒囤積,經絡通了,雖然不能讓人功力大增,但卻能使您身體強健。
中醫的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勞動中突然發現刺激身體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時,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陽穴)割破,卻發現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來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腳走路時硌得腳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卻睡了個好覺……經驗就這樣被慢慢積累起來,久而久之,經過不斷地發現與總結,就形成了經絡學說。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表里的內在結構。經,有路徑之意,是經絡系統的縱行干線,大多循行于人體的深部;絡,有網絡之意,是經脈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體的較淺部位,有的還顯現于體表,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并像網絡一樣相互聯系。
人體的經脈分為正經,奇經和經別三大類。正經共十二條,分為手足三陰三陽,合稱為“十二正經”,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指異于十二經脈的八條經脈,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正經的作用;經別是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經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經八脈就像錯落在江河網絡中的水庫。平時十二正經的氣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水庫儲存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經氣血太過洶涌,“水庫”也會增大儲備。總之,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互調節、互相配合,才能保證人體機能正常運行。
經絡:現代醫學的未解之謎
雖然中醫對于經絡有著完備的理論體系,但經絡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有人說,經絡是血管,要不怎么運行氣血?有人說,經絡是神經,不然怎么傳導感覺?還有淋巴說、第三平衡系統等說法。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假說能夠完全解釋經絡現象。
早在1956年,經絡實質的研究就被列為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又被列為攀登計劃,國內外的許多科學工作者開始從多學科、多角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經絡。
從解剖上來看,經絡的循行路線與外周神經、血管關系密切。人體的300多個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經直接通過,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經通過。針刺穴位所產生的“得氣”感覺(酸、麻、脹、痛及觸電感),也是在神經系統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產生的。同時,十二正經的循行路線與血管的吻合率達50%以上,經絡穴位附近有動靜脈主干或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過,經絡決不僅僅是神經、血管這么簡單,研究發現,經絡與人體的結締組織、縫隙鏈接、神經-體液調節機能都密切相關。經絡的實質是什么?其物質基礎是什么?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謎,有關經絡實質的研究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絡:決生死,處百病
《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盡管經絡的實質尚未得到現代醫學闡明,但中醫學千百年來的積淀已足夠我們利用經絡來防治疾病了。
首先,認識經絡有利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經絡能夠內聯臟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發生的病變可以反應臟腑的病證。如心經上絡于舌,稱“舌為心之苗”,口舌生瘡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經上連于目,稱“肝開竅于目”,目赤腫痛多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體經絡的走行部位對診斷疾病有重要意義,故中醫學理論中有“六經辨證”之說。
其次,經絡學說在針灸、推拿按摩的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針灸、推拿按摩對疾病進行治療,就是通過激發經絡的自我調節作用,來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藥治療時也應依據經絡學說的理論,如全頭痛、后頭痛,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膀胱經的止痛中藥羌活;前額痛及眉棱骨痛,為足陽明胃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胃經的白芷;偏頭痛,為足少陽膽經的走行部位,治療時選用入膽經的川芎,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與現代醫學相比,經絡學說是一種簡便、無創、返璞歸真的養生方法,它也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測,普通人完全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簡單的經絡養生法,小病小痛自己調治,把健康交給自己。
(作者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