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飄香菊花黃,正是賞蟹好時光。金秋時節,菊黃蟹肥,大觀園里史湘云想開詩社,做東請大家。寶釵說,園子里“從老太太起連上園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愛吃螃蟹的”,于是,為了既省事,又熱鬧,他們開了一桌螃蟹宴。
說起吃螃蟹,在我國可是歷史悠久。據《汲冢周書》載:周成王時,海陽獻蟹入貢,說明那時國王已將蟹列為御膳了。螃蟹是世間美味之一,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都對蟹懷有濃厚興趣,他們品蟹賞菊,把盞臨風,留下了許多有關蟹的詩文。魏晉時期文人把賞菊、吃蟹、飲酒、賦詩作為一種風雅。宋代大詩人蘇軾說:“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南宋詩人陸游有贊美詩云:“蟹肥暫擘饞涎墜,酒綠初傾老眼明。”清代著名劇作家李漁對食蟹也有贊嘆:“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還是回到大觀園,曹雪芹對蟹喜愛有加,對吃蟹也頗有見解。他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中,把大觀園中的螃蟹宴和人們啖蟹的形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借林黛玉之手,寫出“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的詩句,蟹黃肥厚,肉脂豐盈,味美香溢;借賈寶玉之手,寫出“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若狂。饕餮五孫應有酒,橫行公子卻無腸。臍間秋冷饞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的詩句,描繪了烹蟹所用的調料及其美味所引起的興奮心情。借薛寶釵之手,寫出“桂靄相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酒示滌腥還用菊,性黃各冷定須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的詩句,道出了吃蟹滌腥及防積寒的方法,后人稱此方為食蟹的絕唱。
直到今天,金秋時節,品蟹斗酒,賞菊吟詩還是人們一大享受。為什么人們都愛吃螃蟹呢?
蟹,橙紅色的卵塊,白璧似的脂膏,軟玉般的蟹肉,可謂“一斗擘開紅玉滿,雙螯噦出瓊酥香。”難怪唐人盧純說:“四方之味,當許含黃伯(螃蟹)第一。”螃蟹不僅味美,中醫專家認為,螃蟹能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活血、通經絡、利肢節、續絕傷、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對于淤血、損傷、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療效果。現代研究也證明,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近年來研究還發現,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一般認為,藥用以淡水蟹為好,海水蟹只可供食用。
雖說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秋天,卻被認為是吃蟹的最好季節。這是因為蟹的質量與季節有很大的關系,秋季是螃蟹生長最好的時期。秋季的河蟹個兒雖不大,但殼薄,肉質細膩而有香味,可以說是肉厚肥嫩,且味美色香,一年當中最為鮮美。不管是膏蟹、肉蟹,還是大閘蟹,都在秋天長得最好。正所謂“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丹桂飄香、金風送爽之際正是擺螃蟹宴的大好時光。
大觀園中,螃蟹宴很盛行,大家把剝殼吃蟹視為樂趣。鳳姐把剝的蟹肉讓與薛姨媽,薛姨媽不讓并說,“我們自己拿著吃香甜。”然而,林黛玉體質虛弱,“吃了一點子螃蟹,就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吃口燒酒。”寶玉“便命將那合歡花浸的酒燙一壺來。”鳳姐也交代吃蟹要“多倒些醬醋”。為什么吃螃蟹會心口疼?吃蟹喝燒酒、倒醬醋有科學性嗎?
原來,螃蟹雖是美味佳肴,但也有不足之處。中醫認為,螃蟹性寒味咸,雖能清熱解毒,消腫散淤,但也會加重脾胃虛寒,引起胃疼、大便稀薄、腹瀉、寒性痛經。熱酒、姜是熱性物,按中醫“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擂姜”、“燙酒”是胃寒者食蟹時必備之物。另外,醋可殺菌,也助消化,還可調味。所以,吃螃蟹時,既要學學寶玉“潑醋擂姜興欲狂”,也要記住螃蟹性冷,不可多食,如果吃蟹出現腹瀉,中醫稱為“冷痢”,可以將藕節搗爛,熱酒調下,以“散淤血,解熱開胃”。
有的人對蟹過敏,吃后會出現皮膚發癢、腹痛等癥狀。所以,對蟹過敏者,最好不貪口福,敬而遠之。如吃后發生過敏,可按抗過敏治療,服撲爾敏或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
此外,螃蟹味鮮,少食滋味雋永,多食則造成味覺麻痹,賞不出真滋味了。一般來說,一只即可,而一雌一雄為限。1976年秋,“四人幫”倒臺,彼時盛行吃螃蟹三雄一雌,以示慶賀。聽朋友說,當時他吃到最后舌頭吃破,味道變樣。如果現在有人請我一頓吃三雄一雌,我絕不會做那傻事了,實在盛情難卻,我只好打包帶回家了。
>>籠蒸螃蟹
制作方法:
1.將蟹用清水洗凈,并將每只蟹的蟹腳用馬蓮捆牢備用。
2.將鮮荷葉洗凈,墊鋪在竹籠屜內,將螃蟹臍向下排放在荷葉上,用旺火蒸熟。
3.鮮姜洗凈去皮切成細末,和鎮江香醋調在一起,分裝兩個小碗隨蟹上席蘸食。
名人妙語論螃蟹——
魯迅: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