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二月,冬日已森然盤踞,整座城市每天為鐵灰色的天空所籠罩,給人以不祥之兆,極類曼特尼亞或韋羅內塞的繪畫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基督遇難圖的絕佳背景,也是在家賴床的好天氣。
——《旅行的藝術》
余秋雨的《推薦序》一如既往地矯情,《譯者序》平白無味,也可以忽略不看。開始吸引我的是On Anticipation這樣的開頭。
時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將老,徐緩漸近,每日變化細微,殊難確察,日日累疊,終成嚴冬。因此,要具體地說出冬天來臨之日,并非易事。先是晚間溫度微降,接著連日陰雨,伴隨來自大西洋捉摸不定的陣風、潮濕的空氣、紛落的樹葉,白晝亦見短促。其間也許會有短暫的風雨間歇,天氣晴好,萬里無云,人們不穿大衣便可一早出門。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假象,是病入膏肓者臨終前的“回光返照”,于事無補。到了十二月,冬日已森然盤踞,整座城市每天為鐵灰色的天空所籠罩,給人以不祥之兆,極類曼特尼亞或韋羅內塞的繪畫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基督遇難圖的絕佳背景,也是在家賴床的好天氣。
作者款款寫來,我也就慢慢讀下去,在風景與文學與藝術的交錯中慢慢琢磨體會。每處旅行都有確切的地方,有位歷史上的人物全程相伴,也有些著名的作家畫家時不時地來訪。但重要的卻不是這些,重要的是旅行的目的和我們的心境。和作者一起,從福樓拜的角度看阿姆斯特丹,欣賞異國情調;用洪堡好奇的目光看馬德里,感受自己的興趣;帶著華茲華斯的心境漫步英格蘭湖區,討論討論自然的力量;再去體會梵高與他的普羅旺斯……我們追尋的究竟是風景,還是文化,或者是藝術?作者帶著文化的筆調,寫著文化的旅行,但令人慶幸地沒有文化的矯情。不管怎樣,都算神交一場。
細膩但不繁雜的筆觸也小心翼翼地替旅者考慮著。最喜歡的還是那篇On Anticipation。他說:“旅行的現實往往不如期望,現實強迫性地展現給我們瑣碎的細節,而在想象或者回憶中,我們的注意力直接導向生活中精彩的部分,所以氣韻生動,井然有序。”對于我這種懶于出門實地感受的人來說,這句話是太好的安慰了。我就像于斯曼筆下的埃桑迪斯公爵,對旅行持某種程度上的悲觀態度。即便是這樣,捧著這本《旅行的藝術》,眼前一片片勝景徐徐展開,還有那么出色的導游細心陪伴,在思想上遨游一番,也是莫大的享受。
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告訴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頓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為什么,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卷之后,相信您也會得到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