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和那些身為企業 HR管理者的朋友閑聊時,他們大都抱怨“活得很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一天下來,弄得是頭暈眼花、腰酸背痛,要管好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就要少活若干年。如何當一個輕松的職業經理人,的確是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課題。
職業經理人感到“累”者,多是因為“事必躬親”或追求“盡善盡美”,唯恐部門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終日處心積慮。越是這樣,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往往不是這兒有事,就是那兒出了點麻煩,不親自處理又不放心,結果奔波勞累之極卻收效甚微。據說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就是明末的崇禎皇帝了,看來勤政和業績有時也是不成正比的。怪不得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開頭就說:“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這就需要科學的管理和管理的藝術了。筆者回想多年來管理企業的成敗得失,認為要想輕松、高效地管理企業,有這么幾項是應該遵循的。
要分級管理而不要越級插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要進行必要的分級管理,對下屬要在明確責任和獎罰的基礎上,讓他們有職有權。即使碰到問題,只要不是事關企業大局的問題,就讓所屬的部門自己去處理和解決。這樣,管理者不僅能從管理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沉重負擔中解放出來,只需管理幾個人就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而且能夠充分地調動下屬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高度責任感。管理者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研究企業的發展方向或重大決策。
多想、多看,少說、少干。這是高明管理者必須掌握的原則,千萬不要“事必躬親”,你只有站在一旁觀看,才能更公正、更有效地判斷是非曲直,才能真正看清哪些事情是企業應該堅持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改進的。即使你比你的下屬干得還要好,也不要事事都親自去干,必要時給他們指點一下即可。如果元帥必須親自去沖鋒陷陣,教練必須親自到運動場上去拼搏,則不能說明這支軍隊很強大或運動隊的水平很高,只能說明主帥有勇而無謀。正像演戲一樣,如果管理者在臺上又唱又跳,讓職員們在臺下指手劃腳地挑毛病,這樣的情景就有點“本末倒置”了。輕松管理企業而又駕馭全局就要多當裁判少當運動員,多當導演甚至觀眾,而少當親自登臺的演員。
大事聰明,小事糊涂。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首先要分清什么是企業的大事,什么是企業內無關緊要的小事。凡是關系到企業發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對待,絕不可等閑事之。而大事往往不是每天都發生的。
要豁達大度,不要心胸狹窄。“泰山崩于前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古人稱道的所謂大智大勇。企業的管理者也要培養一種處變不驚的素質,以對付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即使企業陷入困境,也要有毛澤東那種“大不了再上井崗山”的氣魄。對下屬,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適當容忍,不要聽風就是雨,也不要時時盤查、事事追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尤其是下屬管理人員,還要適當照顧他們的“面子”和威信。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甚至會有一念之差,如果企業的管理者沒有容人之量,很難形成一個團結戰斗的集體,也很難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
管理企業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企業的管理制度在頒布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頒布之后不要朝令夕改。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無為而治”,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你越想管得細管得嚴,管得滴水不漏,反而會越亂。很多時候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不要事事追求“盡善盡美”。很多企業管理者都想把自己管理的企業辦成一個非常完美的企業。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完美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過分追求完美無缺,往往就要走向反面了。一個由來自四面八方的群體組成的企業,要想一點問題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古人云:寧靜致遠,虛懷若谷。要想輕松而高效地管理企業,實現某種程度上的“無為而治”也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或基礎,企業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要十分熟悉所管企業的人和事,還要有一定的肚量。當你終日忙得不可開交,甚至感到顧此失彼、忙于應付的時候,最好審視一下自己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否恰當,是否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把握好企業的重大決策,就一定會帶領企業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