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沒有增加國人的喜悅感,相反,從上到下,國民充斥著對外匯儲備過多的擔憂。
據央行7月14日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金融運行狀況”數據顯示,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突破1.8萬億美元,達到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3%。這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儲備總和還要多,更超過7大工業國的總和。
對外匯增多的擔心一方面來自于熱錢之憂。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企業遭遇寒流,但相關數據卻顯示,中國外匯增幅急劇擴大,引發國人對于熱錢損害中國金融安全的深切憂慮。不管數據爭論如何激烈,熱錢流入加快,是各方共識。
我國外匯數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與熱錢流入一樣,我國外匯儲備并不是平均分布,總體而言,近兩年明顯加快。根據銀河證券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2005-2008年流入我國的熱錢達4593億美元,約占同期新增外匯儲備的40%。其中,今年前5個月流入的熱錢為1196億美元。
如果我們把外匯儲備減去4000億隨時可能流失的熱錢,外匯儲備則剩下14000億美元。再把這14000億美元做一細分,就可以看出我國外匯儲備之所以高企不下,原因之一是沒有藏匯于民。以2008年4月的數據看,美國國家外匯儲備只有758億美元,加拿大只有430億美元,英國不到1000億美元,法國和德國也都不到1500億美元。相比而言,中國是犖犖大者。
但不應忽視,美歐日都是貨幣自由兌換地區,沒有強制結匯制度,國家除了必要的儲備之外,奉行的是“藏匯于民”和“藏匯于物”。美國的民間外匯儲備高達9萬億美元,差不多是中國民間外匯儲備1600億美元的60倍。日本國家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二,而民間外匯儲備高達3萬多億美元,將近中國的20倍,其不僅沒有外債,還有包括我國在內的幾十個國家對它的欠債(3000多億美元)。如果以官方真實外匯儲備1.3萬億計,我國人均外匯儲備只有1000美元。而我國,2006年民間外匯儲備只有1600億美元,企業和民眾各占一半,民眾只有區區800億美元。
作為貨幣重要抵押物的黃金儲備也同樣如此。2007年,美國黃金儲備為8135噸,差不多是中國黃金儲備600噸的14倍;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其他大宗商品如石油等儲備、交易等方面,我國也相形見絀。缺乏貨幣抵押物使人民幣無法與美元脫鉤,不能建立自主的貨幣體制的重要原因。
即便我國是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其使用效率仍然值得擔憂。據美國財政部報告:截至2007年6月30日,外國人總計持有21.4%的已發行美國政府支持企業的長期債券,規模約為1.3萬億美元。其中,中國持有3763.3億美元的美國政府支持企業的長期債券,這其中資產擔保證券為2060億美元。報告的注釋中寫道:機構資產擔保證券主要是住房抵押債券。
從2007年6月30日之后,對美國政府支持企業的長期債券實施大膽的增倉行動,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的10個月中,此類債券增加469.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289億元。經過這10個月的持續增持,至2008年4月底,中國持有的美國政府支持企業長期債券已經增加到423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萬億元。全球(美國除外,下同)持有總額的比例高達29%。雖然這些債券不會全部成為壞賬,但應該承認損失率很高,如果損失一半,將在2000億美元左右。
不僅如此,隨著美元縮水,美國國債、商業銀行外匯掉期等財富都在縮水,而主動投資的黑石等公司處于虧損狀態,只有投資能源公司等股權暫時安全。令人不解的是,對于長期債券的投資是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后,看來中國外匯投資機構認定,只要有政府信用隱型擔保就可確保安全。這種陳舊的觀念說明了理念的落后,對風險的漠視。
中國外匯儲備就人口而言,并不算多,加上投資效率不高,美元急劇貶值,區區萬億美元的儲備,恐怕禁不起大手大腳的折騰。
(作者系知名財經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