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性報道,是指對洪水、地震、火山噴發、旱災、火災、暴風雪等自然災害以及車禍、爆炸等社會災害的報道。災害性報道由于其題材的獨特性,我國媒體基本都采取審慎的態度。從建國以來我國災害性報道發展的歷程來看,基本走上了一條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開的過程,以今年發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較為例,同樣是《人民日報》在地震災害發生第二天的報道,報道的形式、內容、風格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2008年5月13號的人民日報頭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 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全面部署當前抗震救災工作》、《溫家寶抵達四川指揮抗震救災》、《子夜時分在震區都江堰臨時搭起的帳篷內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等一系列報道,報道了四川地震災害的消息、中央的決策部署,盡可能全面、立體的介紹了地震災害的狀況。
而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生的唐山大地震后,當天的人民日報頭版位置只是以《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為題,報道這一重大自然災害,對地震情況報道較為簡略,對人們最關心的受災情況如房屋倒塌多少間、死傷多少人只字未提,只有一句“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重點是放在人與災害作斗爭上,即放在毛主席、黨中央和各級領導如何關懷災區人民、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災救災方面。在標題制作中也是充分體現這一點。
這是相同題材,但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寫作和發表出來的新聞。相對于四川地震報道的消息而言,產生于“文革”末期的這則消息,更加突出“人”的因素,空話、套話較多,其中許多是人為的拔高和“口號式”的議論。
這兩種不同的報道模式,也折射了我國救災性報道觀念的轉變。上世紀80年代前,我國對自然災害的報道的指導方針是,“不是任何災害的情況都可以當作新聞向全國報道的,這要根據國內外全盤斗爭的利益,要看災情大小、受災時間長短、受災地區重要不重要,以及它對國家和人民生活影響大小來決定,并且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和時機,決定講什么不講什么,如何講法”。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唐山大地震造成死亡24萬人、重傷16萬人和上百億元的損失,而當時的報道中,卻看不到這些內容。那個歷史時期的災害性新聞報道中,形成了“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的觀念。
相對于唐山大地震的新聞報道,這次《人民日報》對汶川地震的報道顯然在反映災情上更客觀一些,內容更豐富一些。這個時期的報道強調新聞本身的信息價值,對抗災救災也同樣報道,但抗災救災的重點不是落在口號上,而是落在具體行動上:胡錦濤作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親赴災區指導救災,并且在子夜時分在震區都江堰臨時搭起的帳篷內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
從歷史和現實前后兩次地震災害報道的對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災害性報道由政治教化意義逐漸回歸到新聞信息需求的角度上來,在信息的透明度上更高一些。
無論在哪個時期,或在哪個國家,災害性事件都具有較高新聞價值。我國對災害性報道一直采取比較審慎的態度。現在雖然有所放開,但我國災害性報道還處于探索完善之中。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按事物的客觀規律,如實公開災害客觀情況,如汶川地震災害中就是通過大量真實新聞事件的報道,讓一些謠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也不能過度炒作,對災害的報道要實事求是。有些媒體為了尋求賣點,不惜版面大量刊播災害報道,夸大災害的實際影響。應該說,對災害報道遮遮掩掩和熱衷炒作的兩極做法都是不正確的,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社會效果,也不利于我國災害報道的健康發展,不利于抗御災害的工作。正確的態度應是:既不掩蓋真相,也不夸大其辭;不遮遮掩掩,也不大肆渲染,而是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把好關、把好度,客觀而平衡地將真實的情況告訴受眾。
(作者單位:安慶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