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年年報,年年出新招。今年的全國兩會宣傳中,安徽衛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精心策劃,發揮所長,全面深入報道會議盛況,引導安徽百姓廣泛關注兩會,深入領會兩會精神。其中,在時政新聞欄目《安徽新聞聯播》中精心打造的特別節目《兩會直通車》尤為搶眼。這檔報道以創新為本,亮點頻現,聲勢奪人,入腦入心,受到觀眾的好評,安徽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專門給予了通報表揚。整體來看,我們的報道主要有以下特點:
運作模式創新
這是我們最大的創新點。與以往不同,這次全國兩會,我們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專門在北京搭建演播室,采訪、編輯、錄制、后期制作都是在北京完成,通過非線性編輯系統,打包由衛星傳回合肥,這樣也大大提高了報道的時效性,當天下午的活動,當天晚上六點半即可在節目中播出。專門搭建的演播室也為報道形式創新打下了基礎,演播室直播時,我們采用雙視窗連線,把合肥演播室與北京演播室相連,由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播報會上的報道,如此,在形式上令人眼前一亮,給觀眾以新鮮感和親切感。不少報道如《省委書記王金山做客“小丫看兩會”》《新聞特寫:他們帶著民意而來》《側記:滿懷信心話未來》等在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品牌互動創新
兩會的會場,也如同新聞競爭的戰場,良好的新聞品牌,可以為贏得競爭增加砝碼。除了會上的程序性報道以外,《兩會直通車》還開設了兩檔以主持人命名的小欄目,一個是以訪談形式出現的《楊波訪談》,一個是以說新聞形式出現的《洪濤報兩會》。而這兩檔節目的主持人,一個是《安徽新聞聯播》的優秀女主播,一個是衛視晚間節目《新安夜空》的知名男主持。節目中,他們都呈現出比較鮮明的個人風格:一個善于掌控話題,一個長于說新聞,個人氣質與欄目風格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相得益彰,可以說,他們原本的知名度帶動了新設的欄目,而設置得當的新欄目也使他們更能夠發揮所長,展示風采,吸引觀眾,贏得觀眾,實現了品牌互動創新。
報道內容創新
以往的全國兩會報道,都是局限于安徽代表團的活動,這次內容創新之點在于立足安徽,放眼全國,不僅全面準確及時地報道大會動態以及安徽代表團的重要活動,更是拓寬視野,突出新聞性與信息量,并力圖通過《洪濤報兩會》這個小欄目凸顯這個報道理念。《洪濤報兩會》每日精選全國各大主流媒體關于兩會的最新最集中的報道,通過媒體評論亮點報道——代表委員建言——會上花絮的集納式呈現,在短短的三四分鐘內給觀眾較大的信息量。如其中的一期,就有:總理報告的43次掌聲、大部制方案提交審議、代表建言剎住比“劉翔跑得還快的CPI”,背景新聞——建國以來幾個轉折期全國兩會的簡要回顧則顯現出歷史的縱深感。會上花絮也別有趣味,精心選取了代表委員的兩會表情:正步向前的部隊代表、喜笑顏開的農民工代表、面帶微笑爭搶話筒爭相發言的代表、打著手語的邰麗華委員、面向話筒似乎無言以對的崔永元委員,這些,既具有新聞性,也具有趣味性,讓隆重嚴肅的全國兩會顯示出可親可近的人情味兒,說新聞的形式既改變了常見的播報腔,也使敘述語態發生了更加悅耳的改變。
立體化呈現
程序性報道+《楊波訪談》+《洪濤報兩會》+會外《百姓心聲》=立體化報道,這是本次全國兩會報道中我們的最初設想和整體架構。做好程序性報道是題中應有之義,是為了讓全省人民更好地全面學習領會大會精神,報道大量錄下代表委員發言的同期聲,精心選擇其中的精彩之處,大量選取代表委員交流互動的現場實況,增加信息量,增強親切感。如:在政協會議報道中,記者就策劃組織了一次委員們的互動,請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等6位教育界委員在駐地賓館圍坐交流,圍繞《報告》關于教育的部分一一發言,各抒己見,全篇無一句解說,一氣呵成,非常順暢,而委員觀點凸顯,富有見地,令觀眾印象深刻。《楊波訪談》的設置是為了解決報道的深度問題,每天一期,每期時長三四分鐘,這樣的體量雖然不長,放在20分鐘的聯播之中比較合適。訪談節目通過主持人對一位人大代表、一位政協委員的訪談,就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展開討論,如巢湖如何加大治污力度、如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如何發展現代工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等等,這些話題不僅貼近安徽,也觀照全國,中間還穿插以短片,幫助觀眾理解。《百姓心聲》是針對會上熱點,及時反映各地對兩會的關注,會內會外相互呼應,拓寬報道面,豐富了報道內容,形成了濃厚熱烈的輿論氛圍。
報道的背后是辛勞的工作。由于時間緊張、任務繁重、人手有限,許多報道都是記者編輯、主持人、制作人員、技術保障加班加點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結果。前后近20天的會期中,報道組人員常常都是夜里一兩點鐘才能休息。《洪濤報兩會》的編導每天上網瀏覽許多報紙尤其是主流權威報紙的電子版,精心選擇當天的亮點新聞和關注點,再配上相關的畫面、圖片或者文字、音樂。《楊波訪談》的制作流程最為繁瑣,每天電話通知代表委員訪談選題之后,還要去駐地把訪談對象接到演播室,北京的交通時常擁擠堵塞,并不遠的路程,常常要花費寶貴的一個多小時,訪談之前的溝通也頗費周折,碰到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代表委員,有時甚至要花費一個多小時,錄制也經常反復進行,直到滿意為止,剪輯成片后,呈現在屏幕上的短短三四分鐘,往往花費的是十來個小時的心血,而這些,除了負責錄制的攝像,從頭到尾都是由一個女編導完成。就是這樣的隊伍,成就了這樣的成功。
這次全國兩會報道的成功也帶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理念創新最關鍵。在重大事件報道中,只要我們不滿足于完成程序性報道,不滿足于按部就班完成規定動作,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弄懂吃透,真正把以百姓為本的理念放在心頭,我們的宣傳報道就能夠出新出彩,就能夠讓黨和政府滿意,讓人民群眾滿意。二是突出新聞性和信息量。不能滿足于以宣傳的方式做新聞,而要以新聞的方式搞宣傳。在吃透精神實質、扎實進行采訪的基礎上,緊扣時代脈搏,從新聞價值與宣傳價值的結合點上選擇新鮮的、具有較強新聞價值的事實,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字說話,加大報道的有效信息含量,彰顯報道的權威性與可信度。三是做足民生文章。注意把握會議精神與人民群眾所思所想的交匯點,從民生角度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尋找與百姓心聲的共振點,激發百姓的關注與興趣,通過一個個小場景、小感受,反映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讓百姓感受到兩會并不遙遠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四是鍛造過硬的隊伍。做兩會報道就是打一場硬仗,報道隊伍要有優良的政治素質、較高的業務水平,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良好的敬業精神,身在兩會中,情系百姓心,如此,下筆方能動人,作品才有可讀性,只有層出不窮的具有可讀性的作品,才能產生積極而有效的輿論影響力。
我們認為,在全國兩會這類重大活動報道中,主流媒體要發出主流聲音壯大主流輿論,就是要突破思維定勢,超前謀劃,積極主動創新,力求出新出彩;就是要時刻牢記三貼近,在思想認識、具體行動、報道感情上真正貼近人民群眾的脈搏;就是要順應人民群眾的需求之勢,新聞規律的運作之勢,將正確的導向意識融化于符合新聞規律的操作之中;就是要用人民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在滿足人民群眾“想聽的、要聽的”之中,接受我們“想說的、要說的”內涵和理念,使主流媒體的主流新聞引起最廣泛最主動的選擇,充分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