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外宣傳工作日益凸顯其重要性,雙語新聞也因此在國內的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媒體穩穩地占據了一席之地。
辦好雙語新聞,重要的是做好編譯工作。編譯,是翻譯的一種,即運用增、減、編、述、并、改等手段,對新聞事件進行變通翻譯,從而達到準確、適當地報道該新聞內容的目的。
編譯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改變,取什么、舍什么;怎么取、怎么舍,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筆者認為,在編譯雙語新聞的過程中,應該編在前,譯在后,絕不可輕率地將現成的材料通通拿來直接進行翻譯,要做好初步的篩選和編排工作。
編譯雙語新聞時要始終圍繞一個確定的主題不偏不離。通常,為了節省時間,也為了更準確地掌握新聞的主要信息,編輯應先大致瀏覽原文,確定文章的主題,明確哪些部分是讀者感興趣的信息。
主題明確后,接下來要做的是精選材料。材料多雖然能從各方面來表現主題,但文章會顯得臃腫龐雜,甚至在某些時候會淹沒論點,這就需要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材料;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在于有序,在于其對主題的說服力。其次是精簡內容,這要求編者要用精煉的語句表達出豐富的內容,編譯后的新聞報道切忌長篇累牘,盡可刪去細枝末節的東西,以達到言簡意賅。翻譯時還可以根據主題、文體、新聞的“就近原則”和讀者趣味等方面,決定翻譯原文內容的詳略程度。眾所周知、可想而知的內容可以略譯;讀者生疏、容易混淆的內容需要詳譯。此外,在原文中往往會有背景材料和一些解釋性描述。如果按照原文的框架,直接把這些內容也放在編譯后的文章中,不但會減少主要材料的典型性,而且會使文章結構相對松散。這時可以把這些背景材料作為相關新聞或外圍鏈接,跟在主體文章后面。
編譯的雙語新聞要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否則很難讓受眾正確理解和接受,只會讓自己失去市場。為此我們需要在兩大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英語新聞相對于其它文體讀者面較寬,其語言必須適應廣大讀者的閱讀水平;另一方面則是編譯的新聞本身是否是受眾最為關注的話題,每一條新聞都應保持及時性和新鮮性,以滿足受眾心理需求,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雙語新聞的詞語、句法和篇章結構是編譯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三個部分。新聞語體本身要求嚴謹通俗,杜絕晦澀難懂,同時也力求達到表達有力、敘述生動的效果,因此我們編譯時必須在用詞上多加錘煉,表現出新聞文體的總貌。在英語新聞編譯時不難發現有大量的新聞套語,需要編輯加以掌握,并熟練運用。如according to eye-witness, AP reports,sources concerned,etc.(據目擊者,美聯社,有關方面等);informative sources or well-informed source(消息靈通人士);on the brink of a breakthrough(即將取得進展)等等。
我們在編譯英語新聞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例如“春運”、“人大”、“三個代表”等。由于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差異,這些詞匯在英語里很難翻譯。在表達這些詞語時,切忌采用直譯法,而應采用意譯、類比等方法,必要時可以加上背景解釋。如在翻譯“‘十一五’規劃”時,補充具體年份就很重要:“the eleventh Five Year Plan” scheduled from 2006 to 2010(從2006年至2010年執行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名詞特別是科技用語層出不窮,如“信息化”、“電子商務”等。由于西方國家科技發達,相當多的科技用語是由外國“進口”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遵循“原汁原味”的表達方法,才能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如“信息化社會”,國內很多人翻譯時,都譯為informationalization society。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并未廣泛使用這種說法,國外比較通用的是information society或information-based society(信息社會或信息化社會)。
在英語中,人名、公司、機構名稱、活動名稱等,都有固定的表達方式。在英語新聞的編譯過程中,要尊重官方或約定俗成的表達方法,否則外國受眾會對不上號。如香港著名導演吳宇森,盡管按新華社的規定,中國人名一律采用拼音,但是考慮到香港的特殊情況和表達習慣,不宜使用Wu Yusen, 而應用John Woo,外國聽眾一聽到這個名字,就直接把名字和人物對上號了。又如德國啤酒節,直譯是“Germany Beer Festival”,意思上沒錯。然而,它的專有名詞是“Oktoberfest”。
在句法方面,編譯時要以“將繁化簡、避虛就實”為原則,用分解、重組、整合的方法編輯成內容具體,表達清晰,外國人明白的新聞。新聞英語句法的基本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恰當地對新聞語句進行翻譯,比如新聞中多用主動語態,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使用情況普遍等。在篇章結構上,英語新聞有其慣常使用的布局,即標題、導語、正文、結語。以導語為例,一般為新聞的第一句話,它通常提綱挈領地點明該條新聞的主要內容(即who,what, when, where, why or how)。
綜上所述,我們在雙語新聞的編譯過程中,除了要遵循翻譯的一般原則,還需注意新聞的文體特點。要提高新聞的翻譯水平,必須做到語言知識豐富、詞義理解正確、語法概念清晰、文化知識廣博,從而在編譯雙語新聞時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安徽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