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作為有關時事政治一類的新聞,題材較為嚴肅,由于其表現在版面上多數形式呆板,在可讀性上缺乏社會新聞的“柔軟度”,因此不少人將其稱為“硬新聞”。時政新聞從內在屬性上說,具有題材重大、政治性、政策性及服務性強的特點。
然而,作為一名時政新聞記者,筆者在新聞實踐中卻注意到,由于種種原因,時政新聞存在不是很受普通讀者歡迎的尷尬。一些讀者甚至覺得時政新聞版政治性太強,沒看頭。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以為,主要是因為在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忽視了受眾的需求,忽略了民生化視角,導致可讀性不強。
時政新聞一般以會議報道居多,乏味、單調、程序性強,在報道中不僅記者采寫時感到苦惱,在版面處理中編輯也感到困惑。因此,捕捉并展現出時政新聞的民生化視角非常重要,只有找到了合適的角度和切入點,才能最終在報道中贏得主動,吸引讀者的目光,才能生動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出去,才能避免做硬邦邦的“傳聲筒”。同時也顯示了記者的業務功底,將記者的個性、水平展示給讀者。筆者從事時政新聞報道多年,主要跑人大和法制辦等“口子”。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要讓枯燥的時政新聞活起來,必須要從掌握的大量素材中,選擇好視角,找準角度,讓文章具有可讀性和影響力。
新聞是給人閱讀的,從新聞傳播學角度說,受眾越多傳播效果越好,影響力越大,因此可讀性是讀者對時政新聞的必然選擇,這就對記者采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可讀性的實質是吸引讀者閱讀新聞并順利接受信息。新聞的可讀性,首先表現在內容上,即新聞內容所具有的那種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力量,那種對讀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聞,是否被讀者接受,最關鍵的就是這篇新聞所報道的內容是否是讀者所關注的內容。如果是讀者欲知之內容,那么新聞的文字就算差一點,讀者也愿意看下去。如何在內容上吸引讀者?筆者認為首先要抓最新鮮的新聞內容。因為從新聞心理學角度講,讀者對新聞有一種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鮮的新聞內容,本身就蘊藏著很強的可讀性。
其次突出時代精神,堅持“三貼近”,深化報道內容。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對時政新聞來說,同樣需要增加服務性,新聞與讀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是一種雙向交流。在這種交流中,讀者的接受條件首要的就是得益。況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活節奏加快,許多人讀報已不僅是為了學習政治,而是要找到與他們工作、生活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因此,增強服務性,也就成為增強時政新聞可讀性的內在要求。
好的視角是時政新聞寫作的核心。但要做到這點卻非常不容易,需要記者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積累和較強的政治意識,敏銳的新聞敏感和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從大量材料中尋找出最重要、百姓最關心的內容,百姓關心自然就達到了傳播效果。
那么,好的視角如何具備?筆者認為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帶著思考采寫,帶著問題采寫。比如,在參加各種會議時,必須善于與領導干部打交道,不能僅僅滿足于現有的會議資料,要從材料背后找新聞,恰到好處地運用新聞背景,增強可讀性。讀者接受一條新聞,不僅想了解新聞事實的發生,還想了解新聞事實的背景。新聞背景雖然不屬于新聞事實本身,但可以深化主題,揭示新聞本質,從而起到提高新聞可讀性的作用。
在補充采訪中找不同也是一個好辦法,時政新聞同樣面臨同質化的考驗,一個時政新聞,如果所有媒體都是一樣的,那么讀者看了一家就不會再看第二家,這樣的報道是失敗的。所以,時政新聞同樣需要像社會新聞一樣,需要大量的補充采訪,讓讀者了解更多的新信息。此外,跳出新聞寫新聞也是增強可讀性的一個方法。
筆者認為,即使以上幾點都做到了,時政新聞在報道中,還要注意好形式和包裝,因為讀者閱讀新聞,不喜歡那種結構呆板與程式化,求變求新是人們的共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聞的寫作結構上要有所突破,要敢于打破死板陳舊的寫作模式,運用多元思維和立體思維,運用多種多樣的結構手法,變化多端,靈活善變,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地創新新聞結構方式,使時政新聞稿件形式新穎,生動活潑,受到讀者歡迎和注意。
(作者:安徽商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