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許多電視欄目提出“新聞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細節人物化”。日益繁榮的中國電視節目在此引導下彌散出一派濃厚的“故事”氛圍。從新聞類節目尋找新聞背后的故事到廣告類節目營造品牌的故事,從MTV專職于音樂故事的講述到電視劇對人生故事的傾情演繹等等,“故事”不僅坐上了電視節目創作領域的醒目席位,而且成為其市場化攻城略地的有效手段。①
講故事是人們最早敘述事件的口頭傳播方式。從漢代起始,歷經唐宋的傳奇,一直到明清的小說,故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淵源。而今故事這種最傳統的傳播方法與電視這種現代化的傳播工具結合起來,不僅影響到電視節目的生產模式,而且成為中國電視節目生存的有效手段。
一、電視欄目故事化的表現
電視欄目內容所反應的事實是一定的,但是采用不同的敘事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在西方媒體發達國家,他們把敘事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信息模式,即將電視欄目所要傳達的信息直接展示給受眾,這種信息模式大多用于新聞的報道;另一種就是故事模式,用懸念,高潮等敘事技巧,把經過各種敘事元素結構的信息有效的傳遞給受眾。在我國提出故事化的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是這種故事化趨勢發展迅速,已經蔓延到各種形式的電視欄目中去,成為電視欄目創新的大勢所趨。
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來說,電視新聞與以往最為不同的就是采用了故事化的結構方式,它的基礎是新聞事件最具有趣味性的興奮點。而且新聞關注的不僅僅是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還關注在新聞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與此相關的故事,使受眾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以《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為代表的調查類節目以其小切口,剝竹筍的調查手法和記錄方式,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
而紀錄片在近幾年也出現了故事化的傾向。巴贊認為:“記錄鏡頭擺脫了銹斑,惟有冷眼旁觀的鏡頭,才能還原世界的真實的面貌。”這使得最初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將紀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混淆。紀錄片停留在選擇日常題材,走上街頭拍攝,應用非職業性的演員,使用景深鏡頭和長鏡頭以及同期錄音,自然光效等,而現在已經深入到內容的各個環節上,如主題的多義,情節的淡化,環境的毛糙,人物性格的內心化和復雜化。張麗玲的《我們的留學生活》將那些“冷眼旁觀”的鏡頭,通過內容和形式、藝術與技術的選擇,運用和調動“蒙太奇”手法剪接起來,組成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訪談類節目,如《魯豫有約》《藝術人生》《天下女人》《名人面對面》等,主持人和嘉賓就其人生、成功的故事侃侃而談。他們都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來營造氣氛、渲染情節,從個人的人生中提煉整理富有戲劇性和吸引力的片段來感動和影響受眾。《藝術人生》經常以禮物設置懸念,推進故事的發展與情緒的感染。
電視文藝欄目也走向故事化,大到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小到地方臺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分為若干的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主題,通過主持人將節目有機連接,構成了一個有開端、高潮、結局的完整故事。
二、電視欄目故事化的成因
故事化在電視欄目中得到了如此廣泛程度的應用有其必然性:
首先,電視欄目故事化是由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決定的。故事的本質就在于矛盾,有矛盾才會有戲劇化沖突;有了戲劇化沖突就會有興奮點。興奮點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看點”,有了“看點”,才會有“播點”和“賣點”。因此,電視欄目里具備許多興奮點,就會使觀眾覺得好看并且能看下去。
其次,電視欄目故事化是由電視媒體本身的敘事特性所決定的。電視的媒介特性在于它能夠實現即時傳真,也就是能在當下時刻把一個現場的音像綜合信息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直播才被看作最“電視化”的電視手法。但在實際操作中,絕大多數電視節目卻只能在錄制之后經過剪輯才在一個適當時段播出。針對這個矛盾,電視感強烈的電視工作者采取的主要彌補措施是努力在節目中營造一種現場感,就是把已經并非此時此地的內容通過精心包裝呈現出一種像是現場的狀態,讓觀眾有意無意地產生一種這就是現場的錯覺。從文本形式的意義上說,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是一種敘事文體。電視敘事追求圖像優先原則,同時又融會語言敘事與文字敘事等敘事媒介,能現場同步地對事件進行記錄描述,是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最佳敘事媒介。由于電視敘事自身具有的這種包容特性,它可以從各個藝術領域直接借用其敘事方式和敘事文本②,因此,電視欄目使用故事化的結構方式理所應當。
再次,電視欄目故事化的傾向是媒體對于大眾文化的適應方式。電視作為一種通俗文化,要想被大眾所接受,必須借助故事。故事是大眾文化傳播中最容易被接受的一種手段,大眾消費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消費故事,大眾最容易被故事而不是被理念所說服,故事的敘事結構如懸念、高潮等的引入可以使說服更有效。電視媒體要傳達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積極有效地引導輿論,完成敘事意圖,達到敘事效果,最佳手段就是借助故事的形式,使宣傳通俗化,可以說這是適應大眾文化的敘事法則的策略。
最后,從市場競爭的角度講,電視欄目故事化是媒體激烈競爭的產物,具有產業化大生產的必然性。激烈的媒體競爭不僅使獨家新聞變得罕見而且連獨家選題、獨特的視角和獨有的深度也變得稀缺。內容上的同一性致使電視節目的競爭往往體現為表現方式上的競爭。這使得許多電視媒體為爭奪有限的受眾,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出新、出奇,而有效的借鑒其它藝術門類的做法。引入故事這種表現方式,的確是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節目競爭力的好辦法。
三、電視欄目故事化的現存問題及改進措施
故事化在電視欄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電視欄目組織和結構內容的一種成功的新方式,但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電視欄目故事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一些欄目的選題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喪失新聞性,使節目流于淺薄和媚俗。
電視欄目故事化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傳播新聞事實或者講述知識。故事化的電視節目是以一種人本意識和平民視角來講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力圖從故事中反映本質和主題。但是這種平民視角的不正確使用使得選題越來越偏離新聞化的方向,背離宏大主流的敘事,經常會使節目成為黃色和暴力的集散地。這種節目標題的制作注重產生出位和聳人聽聞的效果,以引發受眾心理層面的好奇心和觀看欲望。在節目預告片中反復強調和鋪陳事件的迷離,曖昧與異常,突出和發掘新聞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轟動性和奇異性,影響受眾的收視選擇,這種新聞故事化必然導致媒介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和公信力的衰減。一些節目選題偏向于一些離奇古怪的題材,駭人聽聞。例如詐尸,僵尸附體等等,雖然有些可以解除人們的疑惑,但更多的是噱頭高于內容。在標題的使用上經常會看到《8歲男孩僵尸附體 小鎮盛傳吸血鬼》等夸張字眼。這些節目將注意力集中到個體特殊的層面上,而并不代表社會的基本潮流。所以,電視欄目在故事化的同時,也要注意拓展題材,提升選題的品質。要在大的政治環境與整體中具體關注現實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雖然也將目光聚焦在急需解決的一些微觀問題上,但是這種微觀與具體是宏觀與概括的反映。選題要把握時代脈搏和生活本質,著力捕捉和挖掘那些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社會主流,代表民眾意愿,見證歷史變遷的人或事。
2、固守程式化的表現模式,而忽視了對于事實深層意義的探究。
單純的講故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很大一部分觀眾輕松欣賞的要求,能夠滿足觀眾對于故事的喜愛。但是故事就是“一系列按事件順序排列的事件”,按完整結構來說都有起因、經過、高潮、結局四部分,只是出現的位置不同或省略了對某部分的表現而已,這就造成了很多電視節目表現手法單一化,使得欄目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復雜和深刻,而遷就于情節的生動和連貫。
《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調查類節目都是以說明性的片斷開頭,交代故事所發生的背景,然后各種故事要素曲折發展,將故事引入高潮,最后在緊張的高潮之后落入尾聲,在最后介紹危機的解決和對事件的看法,或頌揚或警戒。故事與所反映的主題緊密結合,在被故事這種介紹形式吸引的同時,觀眾在一定程度上也思考了意義。后來《法治在線》《社會經緯》《中國法治報道》等欄目也采用了故事化的敘事模式。開始時這種故事的確以新穎的形式和模擬重現的真實感吸引觀眾,但是這種模式的長期循環,使得觀眾摸熟了套路,能夠輕而易舉的預見出所要發生的事情,解讀過程的過于簡單使觀眾喪失了興趣。
在選題上,使用故事化表現方式的欄目往往注重選題是不是個好的故事題材,以及是否具有將故事講好的潛質,而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具有重大意義的選題被忽略,使故事化欄目流于表象與膚淺。一般電視欄目的時間都不長,在較短的事件內,情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現,而人物也不可能被塑造完全,這就使得事件的描述都是淺層次的概括,對事件背景,人物塑造,背后的原因等深度層面挖掘不夠,事件,人物都被剝奪了復雜性而被賦予了雷同的面目。
這就要求電視欄目不能固守,要探索新的模式,開拓新的渠道表現主題。分清主題是否適合故事化的表現,即使使用故事化表現形式,在充分展現故事的同時,不能忽略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含義。有深度而不膚淺的電視節目才能真正經受住實踐的考驗。
故事化充分發揮了電視傳播的畫面形象性和敘事情節性的獨特優勢,將其與受眾的喜好相結合,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敘事手法,造就了一系列故事化電視欄目的成功。作為一種以傳播新聞事實為主要目的的傳播手段,要注意藝術地使用。不能使故事化泛化,不能犧牲新聞的真實性,為了故事而故事,要針對不同的欄目,采取與之相適應的表現方式,選擇適當的切入點,掌握好適度的原則,充分發揮故事化的優勢,改進現今故事化方式在電視欄目應用中出現的問題,為其健康發展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①賈秀清:《“故事”氤氳里的中國電視》,南方論壇,2005,(1)
②羅伯特·艾倫:《再說TV》,《重組話語頻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作者:山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06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