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傳播的步伐進入網絡時代時,網絡以其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的三個特點征服了人類。當網絡傳播經過興起、發展、成熟至今時,那些曾經成功詮釋了大眾傳播媒介發展的理論在這個網絡媒介大行其道時,被毫不留情地提出了置疑,“沉默的螺旋”理論也未能幸免,本文旨在證明該理論不僅沒有因為強勢的媒介——網絡媒介而沉沒,而是以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出現。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 網絡傳播 輿論 沉沒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提出及其理論基礎
1974年,德國傳播學者諾伊曼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出“沉默的螺旋”①的概念。它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②
該假設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心理學、大眾傳播學和社會學。有三個關鍵概念:害怕孤立、意見氣候、準感官統計。
“害怕孤立”:從心理學看來,引發人類社會行為的最強烈的動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個人會因為害怕孤立而改變自己的行動;“意見氣候”: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的意見分布狀況,包括現有意見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意見③;“準感官統計”:每個人都具有“準感官統計”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判斷“意見氣候”的狀況,判斷什么樣的行為和觀點被他們所處的環境認同或不被認同,什么樣的意見和行為正在得以強化或弱化。
盡管網絡傳播與傳統的大眾媒介在傳播方式上有近乎本質的差異,但是傳播的社會控制機制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因此,原有的各種傳播效果研究的理論,在做相當的改造之后,可以繼續在因特網研究領域得到發展”。④鑒于網絡傳播不同于傳統大眾傳播的特性,網絡空間中“沉默的螺旋”的表現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二、“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傳播中的表現
(一)網絡輿論與“沉默的螺旋”
在網絡時代,一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起眼的事情,在網上就可能像雪崩一樣急劇擴大。網民的語言以及由此造成的輿論壓力和社會影響,大有對當事人形成沒頂之災的架勢。由于網絡隱匿特性、開放特性以及出于“法不責眾”的心理,網民在網絡上的行為更容易放縱和過激;還有一些人在網絡匿名“防彈衣”的掩護下肆意發表非理性意見。在傳播學者看來,人作為社會動物,總是力圖從環境中尋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當發現自己屬于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他們更傾向于積極大膽的表明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一個以占上風觀點為主的輿論場。網民一開始有某種偏向,通過交流使得傾向性得到加強、擴大,形成“群體極化”,最終可能形成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這種非理性的觀點和行為也被稱為“網絡輿論暴力”。
(二)“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傳播中的表現
在網絡中,經常會出現情緒極端者不斷得到鼓勵,聲音變得越來越大,勢力越來越強,言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的現象;而那些理性的溫和者則不斷遭到打壓,聲音變得越得越微弱,也越來越感到勢單力薄和信心不足甚至在極端言論的“耳濡目染”中逐漸走向了偏激。在這種情況下,“沉默的螺旋”在網絡中的效用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只是有形式上的改變。尤其是在重大的社會變革中,理想的模式是政治觀點分歧雙方溫和派的結合。如果不是這樣,只要一方出現極端派,另一方也必定分裂出自己的極端派,如果兩邊的溫和派不能掌控局面而逐漸被邊緣化,社會就會被撕裂而趨向極端,而在兩個極端之間的震蕩,“不走到絕路不會回頭”。⑤
不久前,天涯社區“天涯雜談”板塊,一篇名為《親愛的爸爸,你被強行裸體火化后埋在什么地方?》的帖子,成為熱議話題。帖子署名“jiabo不死”,以一名初二學生給過世父親寫信的形式稱:湖南省江華縣國土局書記唐家波,由于耿直“得罪當地權貴”帶來橫禍——“2007年4月21日,唐家波被縣紀委幾名辦案人員帶走協助調查時,被辦案人員打昏后掐死在該縣江華賓館。隨后,死者被數次轉移尸體,現場被破壞。信中說:你被強行裸體火化時,女兒不能看上你最后一眼。你被強行背地里安葬,女兒不知道你埋在什么地方。女兒想給你掃墓,卻不知道去哪里掃。時值清明剛過,帖子引發無數義憤,數日跟貼過萬。2008年4月18日,湖南官方網站紅網刊出該省紀委答記者問,就網民最關心的尸檢、裸體火化、安葬地點和違紀等問題作出了解釋說明。相關調查認定,辦案人員和陪護過程中,程序合法,沒有違法行為。那為什么這件事情能在互聯網上引起那么大的關注,而且最初的評論一邊倒呢?我想這與最初的帖子中,唐家以未成年女兒書信的形式提到父親被裸體火化,清明上墳找不到墓地,并把唐家波說成國土衛士有關,這些很容易打動人心引發民情。但事實上,這些都已經被證實是謊言。人們是該相信事實證據和科學判斷,還是相信一種情緒化的非理性的表達呢?
如果這個例子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典型例證,在這里,我還想提出一個事例:“虎照事件”。
此事件從一開始作為小范圍爭議到最終轉化成一場大規模的公共事件,其間經歷了不斷層層升級的過程。事情的導火索是發生于2007年10月15日的一個網友帖文。這天,有網友在天涯社區的帖圖專區貼出了名為《陜西華南虎又是假新聞?》的文章,提出了對兩天前有關媒體報道陜西村民拍攝到華南虎照片、證實華南虎并未滅絕這一消息的質疑,引發了網民們小范圍的爭論。此后的幾天內,此爭論不斷吸引網民的積極參與及媒體的紛紛關注,使得這場關于虎照真偽的爭論不斷走向擴大化,并向全國范圍蔓延,參與雙方分別形成了被稱為“挺虎派”——認為照片為真的一方和“打虎派”——認為照片為假的一方。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論,持“弱勢”觀點的群體在“強勢”方的壓力作用下,會有一些人因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和趨同行為的動機而轉向沉默,但在這個事件中卻并非如此,我想這也是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沉默的螺旋”漸漸失效的重要例子之一。我要說的是事件的主體不再是針鋒相對的兩方,而是在此基礎上還有一類人被大家忽略了的,那就是持理性觀點的人,他們在挺虎派和打虎派的激烈辯駁中,自己的觀點不被人所接受,所以只有選擇沉默。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件事情在兩個極端部分的爭論之間僵持了這么長。
三、“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傳播中的現象分析——網絡的匿名性
匿名心理,在社會心理學中,指的是在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人可能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6]Sproull和Kiesler1986年提出的“缺失社會情境線索假說”指出,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充滿著各種社會情境線索,包括個人的職位、環境、表情、動作等,這些線索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是源于網絡上的匿名因素,以網絡為媒介的傳播則無法承載這些社會線索,一旦去掉這些線索,社會的控制和規范會減少,從而使網絡成為一個參與者平等的領域。約瑟夫·B·瓦爾特關于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與面對面的傳播的區別和相似的論述指出,“以電腦為媒介的傳播只是提供給人們機會,以人們渴望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想法和沖動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過通過科技手段更容易地實現它們”。⑦
在社會心理學中,匿名心理指的是在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人可能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在網絡環境中,雖然我們認為也是一種“匿名”狀態,但一般情況下,網民都有自己的ID(網絡身份),如果是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社區里,每個人的代號也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認為,現實的社會關系會或多或少被帶入網絡空間中,從而影響人們的網絡行為。也就是說某個群體在物理世界中已經存在,網絡只是給這個群體提供了另外一種交流方式,因而現實關系會對網絡關系產生較強的影響。
比如網民發表意見的載體BBS,它自身就孕育著群體。在某種類型的群體中,現實社會關系的影響色彩較輕,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交往之后,各個成員的ID開始趨于固定,成員之間逐步形成了分工和協作,有些BBS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群體意識和不成文的規范。在必要的時候,有些成員還可以采取某種一致行動。如果一個人做出了違背大家意愿的事,他就可能被冷落、被批判甚至被封殺。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網絡空間的群體意識和群體規范同樣會對其成員產生與現實中類似的壓力和社會孤立恐懼感。當然,在社會孤立的表達方式上,網絡空間有其獨特的地方。BBS論壇中的輿論壓力不是指向現實中的具體個體,而是指向ID。而在網絡空間內,ID本身就成了人的主體性的載體,每個人在確定ID名稱后,都有強烈的身份認同,因此,指向ID的壓力對現實中個人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綜上所述,“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傳播大行其道的過程中,并沒有漸漸的消失它的作用,而只是改變了它的表現方式。在傳統傳播媒介中,它總是以一個強勢意見和一個弱勢意見為代表,然后強勢之聲越來越大,而弱勢之聲剛漸漸沉沒。而在網絡傳播時代中,除了這種典型的表現之外,而存在著一種方式,即有兩個派別的非理性分子的強勢對抗,還出現了一個理性分子的弱勢沉默,隨之,理性的聲音越來越小,是原來簡單的事件變得復雜。所以,不難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并沒有失效,而只是以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出現。
注釋
①常昌富,李依倩.《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135頁
②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第192頁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20頁
④常昌富,李依倩.《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443頁
⑤吳敬璉.《“左” “右”極端都會給社會帶來災難》[N].南方周末,2008年4月24日
⑥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第111頁
⑦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國際新聞界》,2001,5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0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