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發展,一種新的新聞形式——私密新聞借助互聯網應運而生。私密新聞具有半公開性、受眾的高度參與性、受眾關系的緊密性等特點,其在新聞價值衡量、傳播模式、傳播類型和傳播主體等方面與傳統新聞有很大的不同。面對私密新聞的產生和發展,我們應該有正確的態度。私密新聞同傳統新聞類型并非互相排斥,互相對立,而是可以取長補短,和諧共處。
【關鍵詞】網絡 私密新聞 傳統新聞 溝通 轉變
隨著物質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在精神上也越來越渴望平等和自由,越來越渴望互相溝通和展現個性,人們不僅注重互相交流的頻率,更重視互相交流的深度。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大眾終于有可能夢想成真。網絡的Web2.0技術把人們帶入了個人媒體時代,這意味著人們不再以傳統互聯網“網絡——人”的模式進行交流,而是按照“人——人”對話的模式進行溝通互動。此時,一種新的新聞形式——私密新聞借助互聯網應運而生。
一、私密新聞的產生背景、發展及其形式
(一)背景
在互聯網時代,作為主要信息提供者的傳統媒體其主導地位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較之傳統媒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超大的信息容量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它還消除了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傳者與受者之間的邊界,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邊界,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性的特點。
不知何時,時刻為受眾提供海量信息的互聯網正悄悄發生著變化。在我們打開一些網站,尋找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時,有時會被告知無權瀏覽某些頁面。還有些網站在頁面上把新聞信息分為兩種:公共(public)和私密(private)。這種現象在一些國外的網站上尤其普遍。這就意味著某些新聞信息并不對所有人開放,而只對特定團體內的成員或會員開放,這些成員都有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只有在通過服務器的驗證后才能進入那個私密新聞空間,瀏覽那里的新聞。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種新的新聞類型。
(二)發展
私密新聞的雛形并非在媒體中產生,而是產生于一些普通的公司。一些公司在自己的網站上建立起私密新聞服務器(這時應稱為網上客服中心。作者注),其目的有兩個:客戶服務和市場。①為了同本公司的顧客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了解顧客最新需求;及時獲得顧客對公司產品和服務的反饋信息,一些公司建立了這種針對本公司顧客的新聞服務器。在這里,公司可以公布近階段最新的產品和服務目錄。公司的優良資質,較之其他同行的優勢等有利于塑造公司形象的信息也能在這里得到展示。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網絡使用人數的與日劇增,一些個人或團體借鑒了這種服務器模式,并開始建立自己的新聞服務器,把其作為獲取信息、同他人溝通的重要場所。同其原型相比,該新聞服務器也一樣具有“私密性”,并不對所有網絡公民開放。在這樣的私密新聞服務器里傳播的新聞可稱之為私密新聞。
(三)形式
私密新聞的主要形式是私密新聞組。新聞組是互聯網上的一個論壇,用于對指定的主題范圍進行線程化的討論。一個新聞組由新聞文章和隨后的郵件組成。一篇文章連同隨后的郵件(必須與原文中指定的主題線索有關)構成一條線程。每個新聞組都用一個名稱來表明其主題。網絡用戶可以向這些新聞組發送信息,也可閱讀新聞組中他人所發的消息。
然而,這些新聞組又被分成“公共新聞組”(public newsgroup)和“私密新聞組”。有些新聞服務器如:cernvm新聞系統,既存在公共新聞組也存在私密新聞組。②另外有些網站則只有私密新聞組,如私密新聞網。該網站致力于為一個小群體提供一個平臺,讓團體內的成員能得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并保持同團體內其他成員的聯系和溝通。
二、私密新聞的特點
私密新聞的產生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是私密新聞產生的前提,互聯網使私密新聞的產生和發展成為可能。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形式,私密新聞具有以下特點:
(一)新聞傳播的半公開性
報紙、廣播、電視這三大傳統媒體向受眾提供信息,其傳播的信息對所有受眾開放。網絡這一新型傳播媒介的出現和不斷發展改變了這一情況。一方面,互聯網向受眾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互聯網又能在受眾和信息之間建立壁壘。它可以通過一些途徑(設置用戶名和密碼等)把部分受眾排除在外。私密新聞正是借助互聯網的這個特性保持著半公開性,雖然身處這個注意力至上的時代,卻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
(二)受眾高度的交流性和參與性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的角色通常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受眾從報紙、廣播和電視上獲得新聞信息,卻很少有機會使自己的意見發表在傳統媒體上。而在一個私密新聞網站,其成員除了能在這里瀏覽大量新聞,還能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使自己的意見得到發表;和他人討論、交流。這種高度的交流性和參與性可能使受眾不再依附于媒體的立場,而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新聞事件。這是受眾渴望通過私密新聞網站這個平臺展現自身觀點、立場,參與信息傳播的表現。
(三)受眾關系的緊密性
傳統媒體的受眾一般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地區、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但對于一個私密新聞組的受眾來說,他們的關系就緊密得多。這些成員們都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相似的生活背景,處于相當的社會階層,有些甚至就是由家人和朋友們組成的團體,“私密新聞網”就是由艾倫一家和他們的朋友、同事創建的。③他們對新聞事件進行激烈討論,即便沒有達成共識,討論仍是和平而友好的。
(四)新聞報道內容的貼近性
傳統新聞報道包括本地新聞、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報道范圍廣泛,滿足受眾廣知天下事的需求。但此類新聞事件對受眾來說相對遙遠,或與其切身利益并無多大關系(一些國計民生的硬新聞除外),因此缺少了親切性,難以引起受眾的共鳴。在私密新聞網站上雖然也有近階段重大事件的新聞,但不以此類新聞為主。網站內的新聞大都與團體內的成員有關,或同他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受到相同的教育,處于同樣的社會階層,關于這些人的新聞無疑會受到成員們更多地關注,增強成員參與的熱情。
三、私密新聞同傳統新聞類型之比較
私密新聞是繼市民新聞、公共新聞后出現的又一新的新聞類型。較之傳統的新聞類型,私密新聞在許多方面都有較大轉變。從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去分析這些轉變有利于我們更清楚地了解私密新聞。
(一)新聞傳播功能定位的轉變
拉斯韋爾提出傳播的三種功能分別是:監視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系、傳衍社會遺產。后來的傳播學者又添加了教育、娛樂等功能。作為社會公器和社會先鋒的大眾傳播媒介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必須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充當廣大受眾的“耳目喉舌”,抨擊社會不正之風,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然而,私密新聞網站不充當社會“瞭望者”的角色。私密新聞的傳播目的只是為少數受眾提供娛樂和信息,影響個人的思想或行為。傳統的新聞傳播關注的是對整個社會所起的作用,而私密新聞傳播則更關注對受眾個人的影響,強調個性化的表達。這樣的傳播功能定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重視傳播過程對受眾產生的及時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私密新聞并非全然不關心其對全體社會受眾和整個大眾傳播環境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私密新聞以傳播“軟新聞”為主,“硬新聞”為輔,其內容通常是地方性、區域性的,對國家和國際的重大新聞事件雖也有涉及,但較之前者數量較少。
(二)傳播類型和傳播主體的轉變
從傳播類型上分析,傳統新聞傳播以大眾傳播為主,而私密新聞則以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大眾傳播媒介一直是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信息傳播的主體。這種由職業傳播者和傳播機構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書刊、廣播、電視、電影等)向大眾提供信息、知識、觀念、娛樂等的過程即大眾傳播。④與之相不同的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對大眾傳媒的依賴性則要小得多。
在私密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傳播的主體不再是大眾傳播媒介,而是參與私密新聞傳播活動的普通受眾,這是對大眾傳媒壟斷傳播者角色的挑戰。傳播活動由“媒體 受眾”轉變為“受眾 受眾”,這充分體現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零距離”。在此過程中,傳播主體和客體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或重疊的。傳播主體有時成為傳播客體,傳播客體也有可能成為傳播主體,受眾也可集兩種角色于一身。此外,參與私密新聞傳播活動的傳者和受者常常是彼此熟知的,這有利于信息的深層傳播,從而維持和鞏固他們之間的良好人際關系。如果說傳統的新聞傳播形式主要是“面對點”的話,那么私密新聞則主要是“點對點”。以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的私密新聞傳播活動具有極強的信息交流性,并且能夠直接、迅速、集中地獲得反饋。因此,私密新聞由于其傳播類型成為人際關系得以建立、維持和發展的“潤滑劑”。
(三)新聞價值衡量標準的轉變
長久以來,對于新聞價值的衡量標準說法不一,有些標準著眼于滿足受眾的需求,徐寶璜先生說:“新聞之價值者,即注意人數多寡與注意程度深淺之問題也。”另一些則注重新聞事件本身的特性。將這兩者相結合可能更為全面,即:確定什么是新聞什么不是新聞,關鍵要看所報道的事情是否對廣大受眾有影響,受眾能否感覺到這種影響力,是否想了解關于這些事情的信息。⑤
傳統新聞的價值在于讓更多人了解新聞信息,對更多的人產生影響。私密新聞不認為知曉的人越多,影響的人越多,新聞就越有價值。私密新聞的受眾面相對于傳統新聞來說要窄得多,但其目標受眾相對集中。如果說傳統新聞對人們的影響是“大而泛”的話,私密新聞則是“少而精”。也就是說,私密新聞的價值衡量標準已經從“量”轉向“質”。受眾的差異性使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對待同一個新聞事件,因此會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同時,由于受眾所受的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階層等原因使他們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討論可能不夠深刻和精辟。私密新聞網站則為一些“有識之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場所,這些參與者有著相似的經歷,相當的文化程度,相同的興趣愛好,他們的討論是思想的撞擊,能迸發出“火花”,對人產生深層次的影響。
(四)新聞傳播模式的轉變
私密新聞反映了新聞傳播從單向傳播模式向整體互動模式的轉變,也是對信息傳播中“以傳者為中心”觀點的再一次顛覆。整體互動傳播模式中的認識對象即是整體的又是互動的,其拋棄了傳播的單向性和被動性,突出強調了傳播的雙向性和能動性,昭示了傳播的多向性和復雜性。⑥
私密新聞的發展也是“分眾化”的一種表現。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發展更是消除了地域的距離。信息不再是稀缺資源,受眾的主體意識增強,受眾不再是新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主動選擇者。對灌輸式的新聞傳播方式受眾已經感到厭倦。現在,受眾更樂于根據自己的偏向與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或與自己的生活環境、利益相關的新聞信息。私密新聞以共同的興趣為基礎,吸引了一群固定的受眾,注意到了受眾的差異性。受眾正由“大眾”變為“小眾”,私密新聞是為了滿足這些“小眾”的特定需求。借助網絡,私密新聞為一些團體提供平等地交流信息的機會,如有只對女性開放的女性網站。
結語
對于私密新聞,大眾傳播媒介應持正確的態度。私密新聞與傳統新聞之間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其是傳統新聞類型的一種有益補充。一方面,私密新聞所具有的特點折射出傳統新聞類型的不足,這有利于傳統新聞清楚認識到自身缺陷進而不斷改進。受眾對大眾傳播媒介“灌輸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感到厭倦,他們渴望以個人的形式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傳播中來。大眾傳媒應清楚認識到受眾正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變為主動的信息選擇者甚至傳播者。另一方面,私密新聞作為一個“新生兒”,其必然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需要大眾傳播媒介給予其關照和指導。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和“把關人”的缺位使新聞的真實性面臨嚴峻考驗。而且,私密新聞網站由于缺乏相應監管機制,缺少相關管理經驗容易被某些人利用,成為他們破壞社會安定團結穩定的工具。總之,私密新聞同傳統新聞不應該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關系,而應該是取長補短,和諧共處的關系,因為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服務大眾的信息需要。
注釋
①《A Private News Serverl:Every Company Needs Ones》,Wayne Spivak,http://guide.sbanetweb.com,1997-5-26
②《Private News Groups》,J·Casas,etc.http://cnlart.web.cern..ch/cnlart/223/node18.html
③《The Private News Pages》,Owen Allen,http://www.privatenew-
s.net
④邵培仁:《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
⑤邵志擇:《新聞學概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頁
⑥邵培仁:《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頁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埃默里等:《美國新聞史》,展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http://www.eclipse.org/new-
sguoups
3、兩人新聞網,http://www.pair.com
4、信息交換網,http://www.filetransit.com
5、http://www.support.codegear.
com/newsgroups
6、侯夷:《博客圖書:Web2.0時代中國出版業的探求》,《中國出版》,2006年第1期
(作者: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