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怎樣才能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我認為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普及國民教育,延長全體國民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就要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也就是英才。溫家寶總理兩次看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老都說他最關心的是國家要有一批科學的領軍人物。有人說:“缺乏英才的時代,是充滿悲劇的時代;不能培養英才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沒有英才出現的民族,是生命力衰竭的民族。”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各國都開始重視英才的培養。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后,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國防教育法》,該法提出:“為了國家安全,必須選拔我國大量的天才兒童,并努力進行天才兒童教育。”日本經濟審議會于1960年發表《日本經濟的長期展望》,第一次提出“人才開發論”,要求對青少年進行早期開發,發現英才,培養英才。前蘇聯曾對天才教育持批判態度,但上個世界60年代以后也有了變化,他們為一些天才兒童設立特殊學校。特殊學校有兩類,一類是外國語學校,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選撥學生;一類是自然科學學校,主要是數學物理學校,學生從八年級畢業生中選拔。我于2000年10月訪韓時參觀過其中的一所,漢城科學高中,該校設備精良,學生優秀,漢城(現稱首爾)每一所初中保送一名學生到這所學校來學習。可見世界各國都很重視英才教育。
關于英才教育議論很多,許多人反對,認為英才教育與大眾教育、教育民主、教育公平相悖。但是應該承認,人的先天素質是有差異的。如果不照顧到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那么對天賦好的學生,也是一種不公平。我們講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機會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即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平等。至于教育結果的公平主要體現在學生潛力的發揮上。因為人的天賦有差異,所處的環境有差異,努力的程度有差異,所以結果也會有差異。因此,教育要承認這種差異,重視差異,因材施教。英才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種方式。
怎樣實施英才教育?實施英才教育不是選拔少數幾個學生拔苗助長,而是要在大眾教育的基礎上盡早發現人才,盡早因材施教,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英才教育與大眾教育是不矛盾的。大眾教育中蘊含著精英人才,大眾教育搞好了,就會人才輩出。就像體育運動一樣,只有在群眾體育運動的基礎上才能出現大批優秀運動員。
為此,普通學校應該重視因材施教,要為不同的學生創造不同的學習條件。我認為,首先要給學生留有自我學習、自我活動的空間。有了這樣的空間,學生就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學習活動。其次,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所謂專業興趣是指對某一方面專門的興趣。學生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就能堅持去探索,去鉆研。堅持下去,必然會有成績。歷史上許多科學家、思想家都是在年青時代就對其種專業抱有興趣,堅持不懈,終成名家。所以,烏克蘭教育家說,如果一個學生到十二三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興趣愛好,老師就要為他擔憂,擔心他將來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
實施英才教育,當然也可以在大學辦一些少年班,在中學辦一些天才兒童班,但更主要的是要在普通學校中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給學生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