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首當其沖的便是教師。建設研究型的教師隊伍,既是教師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科研興校,持續快速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的必然選擇。實現從傳統型教師到研究型教師的蛻變,對學校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筆者認為,在建設研究型教師隊伍的過程中,學校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新觀念,引來源頭活水
觀念支配人的行為,更新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為滿足廣大教師知識更新和積累的需要,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組建多層次教師指導團,廣借他山之石,注重探討和交流。為保證“科研興校”的高起點,增加學校教育決策和教育改革的教科研“含金量”,學校聘請特級教師來校工作,或給教師作課改科研報告,從多個層面對教職工進行理論指導。同時,先后組織學校教師近百人次,走出校門到兄弟學校聽專家、名師授課近200節,以此開闊教師的眼界,引發創造潛能。
二是創辦“教師教育科研沙龍”,營造學術研討氛圍。通過“觀點爭鳴”、“個案分析”、“學術研討”等方式,使教師在交流中進一步理清思路,明晰觀點。“教師教育科研沙龍”使每個教師享受到研究的樂趣,教育科研的神秘性被逐漸打破。
二、銳意進取,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開展教育科學課題研究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捷徑。為充分發揮教育科研的杠桿作用,學校加大了教育科研力度。學校制定了“教育科研課題選題指南”,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承擔課題研究任務,全體教師都開展課題研究,教育科研在學校不斷升溫。
為深化研究行為,學校以獨立承擔的武漢市“十五”教育規劃立項課題——《中學情智俱進,以情優教研究》為突破口,特聘區教科室彭敦運老師為學校常駐科研顧問,并將他精心設計的“生成性課堂模式”作為研究切入點,集中力量,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為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到課題研究中來,學校召開了吳正凱老師的“三先兩主教學法”研討會,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制定方案,啟動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
學校以“分層評價”和“階梯發展”思想為指導,制定了《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方案》。方案將教師學習、發展水平分為達標教師、學習型教師、研究型教師、首席研究型教師四個階梯,分別制定了具體的、易于操作的評價標準,并對研究型教師的權利、待遇、責任、義務以及認定程序、認定組織機構、認定時間等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目的是推動研究型學校建設,打造一支研究型教師隊伍。
為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學校每年舉辦一次“青年教師大比武”,實施“導師制”,并堅持集體備課,加快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成熟進程。我校余澤葵等一批青年教師先后被評為市、區優秀青年教師。
針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滿堂灌”、“題海戰術”等問題,學校提出“八種優化”舉措,徹底改變了“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的現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和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全面發展需求的現代教育理念。
此外,我校還開展了與兄弟學校的“以課會友”活動,堅持在組建各年級“家教研究會”的基礎上,定期請學生家長來校聽課、評課(“教學開放日”)。為給全體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提供一個綜合展示的舞臺和空間,我校還從2004年開始,創辦了 “教師論壇”,以“論壇”形式對全體教師的教學研究成果進行展示,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教學觀念、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以激勵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