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學校特色,是促進首都基礎教育向縱深發展的現實需要。教育個性化、辦學特色化不僅是國際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首都基礎教育真正的和諧、繁榮發展有賴于每一所學校都能得到適合于本校的發展空間,實現各得其所的發展。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羅潔
2007年9月1日開學,北京市300多所普通高中近7萬名高一新生拿到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教材,也有了更多新的學習選擇——從這時起,北京市開始了嶄新的普通高中課改實驗。
首都基礎教育一直行走在全國前列,作為全國第四批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地區之一,北京的此次課改更肩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因此,北京市在積極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立足首都實際,推進具有首都教育特色的課程改革實驗。
2008年初,伴隨著新課改縱深推進,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北師大附中、北師大二附中、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學、北京潞河中學等8所普通高中示范校,成為首批確定的自主排課和自主會考的實驗校。各校立足課程方案,挖掘自身優勢,開發課程資源,探索著一條具有本校特色的課改創新之路,進而引領全市高中新課程自主排課、自主會考新機制的創建,全面推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建設和發展。
北京市第二中學:
構建“套餐”體系 打造學校特色課程文化
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課程學習就是學生最直接的一種學習。在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看來,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設置,不僅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更能以此形成學校辦學的最大特色。
鈕小樺校長形象地將學校的課程設置變化比喻為給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飲:過去課程設置是同一個標準,隨著改革,出現了“套餐”,豐富了“盒飯”的內容;學校的課程種類越來越多之后,形成“自助餐”,讓學生置身于一個豐富的知識環境中,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北京二中還專門開設兩大類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這是學校給學生增加的自制餐。”鈕小樺校長認為,“在實驗室中,學生們可以自主設計、自主安排實驗過程和儀器,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的成長也會因此而更加全面。”現在,學校構建起“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課程體系,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課程文化。
北京二中還在課時安排上首次嘗試長短課時,即45分鐘和1小時兩種課時,學校高一所有學科每周都至少安排1次1小時的長課時。
北京市第四中學:
科技與人文并舉 促進師生和諧發展
“北京四中立足實際,發揮優勢,通過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學校新課程和管理體系,促進師生和諧發展,從而全面提升北京四中的辦學質量。”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希望通過新課程實驗,完善學校的各項制度,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學生指導和管理體系;逐漸形成科技與人文并舉的校本課程特色,形成以過程性、發展性評價為主導的學生管理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和諧、主動地發展。
據了解,北京四中不僅按照課程標準開設了相應的選修模塊,還根據學生需求和學校特點,在所有領域都開設了校本選修課程,分別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級。另外,學校在高一開設生物和通用技術校本選修課程;在每周開設5節體育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游泳、武術、跆拳道等選修課,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學生健壯的體魄、優秀的品質,塑造高尚的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四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全員參與,人人有課題;教師全員投入,人人有輔導”。“學校通過開展項目管理式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與長短課時、導師制工作實驗相結合,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管理和實施方案。”
北京四中還通過學生個體質量多元評價,為他們的發展“導航”。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全面發展 學有特長“三結合”課程體系育英才
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走上實驗(或青春、成功)之路”、“模擬聯合國”、“中華傳統文化節”、“校友論壇”等精品活動備受學生們喜愛。新課改實施后,學校在全面落實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還將這些社團和主題教育活動進行整合,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為不同興趣、志向和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實驗中學設置了“必修+專修+選修+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出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規定性與選擇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三結合”特色,為培養“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英才”打下堅實基礎。
據實驗中學副校長蔡曉東介紹,學校高一年級重點開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強調夯實學力基礎;高二年級增開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專修課程,強調在專深方向上的培養。
為了使校本課程更有效地推進,學校還將現在的7節課改為8節課,成立理科實驗班、文科興趣班、外語實驗班的專項工作組,使得特色更加鮮明、質量進一步提升。另外,課程(模塊)綱要以及“學案”的編寫也是實驗中學的創意之舉。目前,各學科“綱要”編寫已全部完成,總計約4.4萬字。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秉承傳統 尊重個性 實施“全人格”教育
秉承“包容”與“創新”的歷史傳統,傾力打造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學校課程文化——這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課改理念。而該校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是一種“全人格”教育,即一方面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使學生珍惜選擇自身發展的權利。
該校副校長王莉萍介紹說,學校共開設了“德育類”、“健身類”、“學科特長類”和“學科專項技能類”、“文學藝術鑒賞類”、“博知類”、“實踐模擬類”等七大類課程,突出了傳統德育特色,使“品德”成為學生發展的根本;加強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使“健康”成為學生發展的保證;設置“科學課”與“社會課”,使“全面、均衡”成為學生發展的基礎;提供種類多樣的校本選修課程,使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特色”。
另外,學校在新課改高一年級安排信息技術和化學的會考,在高三年級安排藝術、體育等學科的考試,其中既有素描、唱歌的現場展示,還有藝術常識、體育健康和奧運知識的筆試。“這樣安排不僅有利于身體鍛煉和藝術素養的提高,還能緩解學生的壓力。”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活力·特色·有效:“6+1+1”課程體系促師生共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在新課改中探索并構建了體現學校課程特色的課程結構,即必修課+拓展類校本選修課+活動類校本選修課的“6+1+1”結構:“6” 包含6節課,每節課45分鐘,主要安排國家課程中的必修內容和必選內容;第一個“1”指的是第7節課,進行70分鐘(試行)的長學時實驗,主要安排學科拓展類校本選修課程,重在發展學生個性,使學生學有所長;第二個“1”屬于課外綜合實踐活動,每次課60分鐘,主要安排綜合活動類校本選修課程,重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這一課程體系,不僅提高了新課程改革的可操作性,還預留了很大的空間,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可以靈活地增加必修、必選課程的選擇性,有利于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北師大二附中校長曹保義如是說。
據了解,該校還通過設計不同的排課方式,進行學科內模塊順序調整,以及模塊間內容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模塊教學的效率,有助于學生群體學習潛能的發揮”。曹保義校長告訴記者,北師大二附中正在不斷深入的探索中積極總結改進,力圖形成一個“有活力、有特色和有效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教育實驗體):
彰顯個性 共享資源 構筑師生幸福人生
人大附中教育實驗體(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及人大附中分校組成)充分利用課程改革所賦予的課程自主權,以課程建設為發力點,整體推進課程改革。
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高一年級以必修課為主,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課程標準餐”;在英語選修課中,嘗試有限制的跨班選修。高二年級為學生提供分層次、有選擇的“課程套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學校文化的內涵,形成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校文化,促進教師成長幸福感的增長。
教育實驗體中的三校資源共享,教師實行統一集體備課,也可適度地跨校開設選修課;在模塊的考核、學分認定以及高中畢業會考上,三校統一命題,統一考務管理,確保會考的規范、有序、安全。
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告訴記者,作為市級課改樣本校,人大附中還要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探索一條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和引領作用的新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北京101中學:
實施“德育學分管理” 開發“課程超市”科學配餐
北京101中學是北京市高中新課改率先推出“德育學分管理”的示范高中。該校副校長陸云泉介紹說,學分包括德育、學科、活動和獎勵學分。每位高中生入學都能獲得基本學分25學分,如違反中學生行為規范和校規校紀將面臨0.5分到5分的扣分;相反,學生如德育評優,最高將能獲得10分的獎勵學分。因此,和一般高中畢業所要求的144學分不同,101中學的高中生需要拿到169學分才可能拿到畢業證。
101中學在新課改中實行“分年級逐步分層,分學科科學配餐”的改革思路:高一年級以開設必修課為主,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標準餐”;高二年級為學生提供分層次、有選擇的“營養餐”;選修Ⅱ課程則根據學生興趣和發展需要提供多樣化的“自由餐”,由學生自主選修。
學校還通過“選修課程模塊化、社團活動目標化、德育活動系列化”,不斷開發校本課程,無論是靈活多變的“微型課程”,學生有充分選擇權力的“課程超市”,還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的“榮譽課程”,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機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點菜”。
北京潞河中學:
利用優勢設置人性化課程 培養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在北京潞河中學讀書的眾多寄宿學生,不用擔心晚上或者周末時間難熬,學校開設的“潞河講壇”、“學生心智訓練營”等選修課程可供學生自愿選擇。學校還采取“預科單設小班化教學,高中插班分層教學”的模式,為來自新疆的學生提供豐富的“新疆學生補充課程”,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
校長張世義告訴我們,學校課程設置充分利用辦學時間長、空間大、設施全、師資力量雄厚的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所有學段均設置各學科選修Ⅰ、選修Ⅱ的各類課程的各個選修模塊;同時有體現學科特點、潞河內涵、運河文化、學生感興趣的十類校本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營養豐富的“自助餐”。其中,還為外國學生和想出國留學的學生特別開設了豐富而實用的“涉外課程”。
學校還借鑒外國經驗,采取學生分層、分科、分項上課等多種形式;在學科模塊的考查和學科會考中,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使考核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張世義校長希望學校通過自主排課實驗,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編后語:
自主排課充分彰顯學校課程特色,特色辦學成就課程改革實驗。實踐證明,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學校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主渠道,成為此次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
2008年7月17日,北京市召開了基礎教育領導干部工作會議,確定了下半年的工作重點: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正如羅潔副主任在大會上所強調的,教育價值抉擇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因此必須重申:差異發展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模式。學校的特色發展之路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教育資源結構分布的特點,充分依托學校自身優勢資源,尋找建設的突破點和生長點。在特色中追求教育質量,在發展中實現教育公平。這是尊重教育規律、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關鍵。而其最終目標的是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讓學生、教師獲得幸福感。
我們有理由相信:北京高中課改,將帶動北京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形成具有首都特色、充滿活力的普通學校課程體系,并推進首都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