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在過去20年仍然在科學研究、企業活力和人力資源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入學的人數減少,可能是積極向上的美國人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明智的回應?!恫蛔屢粋€孩子落伍》和高中的畢業考試項目對美國學校教育已經產生了效果,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課程設置和教育領導者的觀念,同樣也對美國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持續的影響。不幸的是,這些顯而易見和無可爭議的影響對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改革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是,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改革也許能使學生順利通過各種考試,課程也能夠實現標準化和集中化,但是這樣限制了學校學科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將會扼殺對21世紀來說最重要的、最受歡迎的基本素質——創造性。
[關鍵詞] 《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冷戰思維;全球化;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9-0031-05
作為教育領域的教授,我非常關心美國重大教育改革。2002年1月8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標志著美國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開始,也從法律形式上規定了學校必須提高教育質量,改進教學方法,并為各州和社區的教育提供更多的自由,為家長提供更多的選擇。與此同時,在高中階段,聯邦政府要求各州積極推進高中課程改革,建立各州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制度以及高中學科課程和標準要求,并增加數學和科學內容;等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可以追溯到兩種原因: 更多關注公平和國際競爭。
盡管增加高風險的統一的考試是當前美國教育改革標志之一,但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內容卻是非常寬泛的,影響著教育領域所有的參與者,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和家長。教育改革另一個顯著的標志是課程的集中化和標準化,學校本身所能夠提供的差異性和靈活性越來越小,對教師的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目前,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為了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讓所有的學生都來一一通過有限的學科標準化測試,考試成了完成學業的標準和動力。很遺憾的是,在當前日益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中,美國的教育正在為培養成功的公民探尋途徑,而目前的教育改革以增加數學和科學課程并附加統一課程標準和提高考試成績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只能將美國的教育引向歧途而不是光明的未來。顯而易見,這種教育目標已經為美國的教育帶來了相當大的危害。它不僅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壓力,而且一味鼓勵孩子在數學和科學領域取得好的分數,以此與其他國家的孩子競爭,同時也限制了孩子們學習的學科領域?!恫蛔屢粋€孩子落伍法》執行后,教師和校長對學生的考試成績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負擔沉重的學生在閱讀和數學等課程中還要額外增加課程,并且是以犧牲其他學科的課時為代價的。
一、冷戰思維的延續
美國教育改革之所以強調努力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其原因在于一些教育改革倡導者正在把冷戰的思維運用到目前全球化的問題中,而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來重新思考教育和人才培養。政治家和教育改革家們現在仍堅持用冷戰時期“敵我”的思維方式來看待當前全球化運動,這種思維方式表現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在目前很多教育改革家的報告中,經常將20世紀50年代“蘇聯人造衛星”后美國所作出的反應以及教育的如何應對作為例子。
大約50年前,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震驚了美國,那是第一顆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美國的反應是迅速且主動的。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了《國防教育法》,這個法律的大部分內容是努力恢復美國科技的領導地位。
今天,美國的教育界已經強烈地感到必須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作出積極的回應,就像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所作出的那種回應一樣。為了在21世紀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美國必須建立并要達到一個宏偉的目標:必須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培養的科技、工程、數學等方面的大學生,人數到2015年達到現在的兩倍。
冷戰思維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是我們必須保持超越對手的絕對優勢,不論在什么領域,任何失去優勢的跡象都要被認為是失敗和威脅。例如,盡管有關的研究已經反復指出: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與人生的成功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在國際比較中的學習成績問題還是不斷地被引用,僅僅根據這些分數的比較得出的結論,就提出美國教育正處在問題之中,所以必須改革,特別是在數學和科學教育方面的改革。在報端經??吹较铝薪y計數據被反復引用:
1995年,美國12年級的學習水平在數學和科學綜合知識測試中的平均成績,低于21個國家。
美國15歲的孩子在2003年參加國際學生評估考試的管理項目中,在40個國家名列第24。這個項目主要是評估學生運用數學概念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的能力。
美國正處于危險之中,包括別的國家學習數學、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學生人員在增加,而美國這些學科的學生人數卻在減少。國會管理下的國家研究委員會在2005年的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報告中指出:在韓國,38%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于自然科學、工程學科;在法國,這一數字是47%,中國是50%,新加坡是67%。而在美國,相應的數據卻是15%。
在美國,34%的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包括物理、生物、地理、海洋和大氣科學)和56%的工程博士是來自外國的學生。
2000年,在美國科學和技術隊伍中,38%的博士是外國人。
對工程、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學生人數的比較(根據這些學生獲得2年、3年或4年制學歷的不同),2004年,中國畢業于工程、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領域4年制的學生人數是35萬名,而美國這個人數是14萬名。在這些學科領域,中國還有29萬學生畢業于3年制的學校,而美國2年制或3年制同樣學科領域的畢業生為8.5萬名。只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和印度在這些學科3年制和4年制的畢業生已經增加了2倍。而美國工程師的增加基本保持不變,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學生增加了2倍。
美國大約1/3的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轉到別的專業中。
這些數據的確令人震驚,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學科的畢業生人數已經超過了美國。如果在冷戰時期的孤立的世界中,用冷戰的思維來研究這些數據,確實說明了美國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的人才培養大大落后了。但是用今天全球化的視野來看,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世界已經變得更加相互依賴了,所以對這些數據,要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詮釋。
二、全球化視野下美國的人才戰略選擇
全球化通過貿易和金融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合,使得貨物、人員和貨幣能夠跨越國家和地域的限制進行流通。全球化本身并不是新現象,但當前的全球化趨勢卻有著鮮明的特點,被《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稱為“全球化的3.0版”,以區別于先前的全球化現象。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把全球化因素分成四個,兩個就與教育有關。首先,根據伯南克的觀點,“核心產品和外圍產品在傳統上的區別正在日益減小,并隨著成熟的工業經濟和正在發展中的市場經濟變得更加綜合并相互依賴”。其次,“生產鏈的地域化分割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取代了商品以一種固定的程序只在某一地區生產的模式。連貫的產品生產流程被打斷,形成了不連續的生產步驟,無論在任何地區,每一個生產步驟都力求成本最小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任何企業都可以將自己的基地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并且雇傭來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反之,任何個人通過現代通訊手段或移居的方式,可以為位于世界上任何地區的任一公司工作,也就是說,除非一些政治、宗教和文化環境的限制,個人與他所屬的國家和企業之間的聯系是非常脆弱的,并且會日益脆弱。今天,上千萬中國人和印度人為世界各地的美國公司工作。同樣,也有上百萬的美國人為設在世界各地的日本、中國、德國、法國、印度的公司工作。據中國國務院外國專家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劉永志介紹,2005年,中國從海外引進了30萬名專家和技術工人。
隨著個人與所屬的國家和本國企業的聯系日益削弱,改革的倡導者認為正是由于這些問題而導致了教育危機。商業的本質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了這一目的,企業可以在任何地方辦,也可以雇傭任何人,只要能獲得利潤的最大化,就可以不顧與國家的關系。比如,美國的學校也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工人,但是考慮到成本問題,許多美國的企業還是把工作機會給了其他國家的工人,因為雖然這些工人與美國本土的工人具有同樣的能力,但是費用卻低得多。因此,可以這樣說: 盡管目前美國對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等學科有興趣的學生人數在減少,但是在這些領域,中國和印度的畢業生人數卻在增加。從全球范圍來考慮,企業仍然可以雇傭到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等方面的人才。
而美國所關注的是,能否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還有許多看似與教育無關的問題,比如制定新的移民政策等。正如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在他的著作《創新階層的崛起》中所指出的那樣,一個社會繁榮的程度取決于三個相互關聯的T,即天才(Talents)、寬容(Tolerance)和技術(Technology)。在美國,盡管不斷重復著似乎教育體系是很糟糕的錯誤警報,但是在生活標準、金融結構、文化、尊重知識產權的法律,以及其他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仍然保持著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秶姨幵谖kU之中》一書把美國的教育描述成一幅黯淡的圖卷,并強烈呼吁教育改革。由于美國教育體制繼續處在困境中掙扎的局面,所以對美國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甚高。但是,根據競爭委員會最近的報告顯示,自1986年以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已經追蹤調查美國的經濟增長,發現美國仍然保持著競爭的優勢:在過去20年一直引領全球的增長,今天仍然在科學研究、企業活力和人力資源方面居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當前的全球化改變了經濟競爭的游戲規則,那么,全球化能否使我們在目前的“教育危機”中走出困境呢?對于全球化的經濟競爭,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國際糧食和農業貿易委員會主席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有精辟的分析:
國家競爭地位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停滯不前的。新的礦產資源不斷地發現,舊的資源也在不斷地枯竭;一些國家人口在增長,而另一些國家人口卻在減少;新技術為一些國家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優勢,而另一些國家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優勢;新技術可以完全取代以前的傳統工業,今天在美國,還有多少生產馬車的工廠呢?
為了保持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競爭優勢,一個國家需要創新,需要不斷培育新的工業和商業。當新的產業成熟以后,那些傳統的工業可能會遷往別的國家,這樣傳統的工作崗位就枯竭了。美國應該考慮的是新的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而不是保留那些傳統的工業,因為它們已經沒有多少價值了。而創造新的產業需要不同的人才和不同的智能。
美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入學的人數減少,或許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隨著數以百計的中國和印度人成為合格的工程師、技術工人,或者稱作核心工人,美國需要培養不同人才,發展不同的能力,而不是讓自己國家的學生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在同一領域中競爭。實際上,目前美國人,至少是聰明的美國人,正是這么做的,即盡量避免在同一領域中的競爭而轉向其他的領域。這可能是美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方面入學的人數減少的一個原因,也是積極向上的美國人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明智的回應。
三、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
美國人缺乏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是美國學校教育的失敗,這些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7%的公眾認為美國高中課程不能為學生提供理解國際事務的知識”(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2006 p.14)。對16個跨國公司的調查發現,很多公司對美國大學生的國際化能力表示不滿,“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生相比,盡管美國學生具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但是缺乏跨文化的經驗以及缺乏語言上的教育”。
語言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多元化社會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經濟發展的未來依賴于同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相結合的能力。2004年美國來自海外的商業收入增長了大約60%。美國制造業的五分之一已經依賴于出口。美國和亞洲國家的貿易往來已經接近每年8000億美元。缺乏全球化的知識和技能已經導致失去了很多的機會和稅收。美國公司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由于缺乏對員工的跨文化的指導,據估計每年大約損失20億美元。200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大約30%的公司認為由于具有國際貿易經驗的人才的匱乏,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面開發國際市場的機會。微軟的Win95在印度被全面禁用就是因為Win95的時區地圖將克什米爾地區放在印度的版圖之外。
國家安全是美國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但是歷史可以證明,國家安全不能僅依賴于軍隊來保衛,同時也需要外交、跨文化交流、才智以及更重要的在國際上樹立正面形象。一個國家在沒有敵人的時候是真正安全的。但是,在目前的世界上,要想沒有敵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不幸的是,近年來,在一些地區,美國已經遭遇失敗了。
美國作為多元文化的社會,對其他文化和語言的理解對繼續繁榮本國經濟和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美國將會看到更多的從其他國家來的移民。不同種族和人種的和諧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盡管多年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種族關系在美國仍然是個重要的問題。美國必須繼續面臨這個困難問題,并繼續保持美國社會的開放。因此需要學校開設關于其他文化和語言的課程。
語言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美國的教育改革所提倡并在努力實施中的僅僅是為了縮小學校和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成績的差距,那么,美國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立足于“全球化”。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指出,“目前經濟全球化已經超過了政治全球化和觀念全球化”。
美國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于2005年2月26日在華盛頓舉辦的關于高中改革的國家教育峰會的講話中精辟地總結了教育改革的多種原因:
在國際競爭中,需要大量的、優秀的知識型工人,在這方面,美國已經落后了。對什么是更好的教育的爭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從本質上來看,“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只讓他們得到一種教育,因為教育已經傷害了我們”。但是,對更好的教育還存在著一種道德方面的爭論,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只讓他們得到一種教育,因為教育傷害了他們。”
四、應該專注于什么樣的改革?
當前美國的教育改革正是始于對由全球化所帶來的與日俱增的挑戰的全方位的判斷。很多像蓋茨這樣的商業領導和企業精英,他們真正意識到一個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新世界正在出現,事實上,正是這些精英們創造了這個新世界。他們積極倡導并參與教育改革,直接提出為未來教育定位的緊迫性,以培養年青一代的全球化意識和競爭意識,在各層面上形成了教育改革的原動力。但是,這種對教育的定位,更多地在于責任(例如,增加考試,增加了教師和學校為爭取好的分數上的壓力)、更高的標準(例如,課程和教學的集中化和標準化)、更嚴格的教學設計(例如,更多的以教為中心的考試)等,很全面,而且其中似乎也包含了更多的政治色彩。美國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文件顯示,NCLB和高中的畢業考試項目對美國學校教育已經產生了效果,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課程設置和教育領導者的觀念,同樣也對美國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持續的影響。
不幸的是,這些顯而易見和毫無爭議的影響對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期望得到的結果是: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縮小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而這種期望目前卻沒有得以實現。根據教育政策中心近期對NCLB的研究發現,35個州的官方報告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分數比以前提高了很多;36個州報告在數學方面有相似的結果,而其他的學科分數有所下降,或停留在原來水平。國家教育項目評估委員會通過調查也發現,在同一時期,學生的學業成績并沒有提高。NCLB在縮小學生學業差距方面的效果還相當不確定。
當前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改革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是,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改革不僅沒有取得我們所期望的結果,而且還使我們真正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全球競爭的能力。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對教育改革的不實報道,導致了單純追求數學、閱讀和科學課程的考試分數而完全忽略了學業水平之間的差異,使年青一代在面臨由經濟全球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全球化和數字化世界時,沒能做好充分的準備,所帶來的危害也是很難逆轉的。
在有限的學科單純追求考試分數所帶來的危害是驚人的,并且正在把教育改革引向歧途,使得教師、學校都把考試成績作為判斷學生是否成功的惟一標準。一旦我們都采用了這個惟一的標準,可能我們的學生能順利通過各種考試,課程也能夠實現標準化和集中化,但是這樣限制了學校學科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將會扼殺對21世紀來說最重要的、最受歡迎的基本素質——創造性。
世界正處在變化之中,并將繼續變化。全球化已經為很多領域帶來了益處,但是也為世界的一些部分和一些人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這個空前的變化已經被看作是危機和挑戰。事實上,中文中“危機”就有兩重意思,即“危險”和“機遇”。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和我們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如何面對這些變化。為了不荒廢這個“危機”,正如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所提出的:“浪廢一次危機也是一件很糟的事?!闭叩闹贫ㄕ?、教育領導和公眾都需要思考怎樣去教育年輕的一代,使他們在綜合的、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經濟體系中成為有價值的、不可缺少的貢獻者,對地球村的“鄰居”,既不要害怕,更要尊重和愛戴。
本文的寫作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審、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王安琳博士的協助。
(本文選自王定華主編的《透視美國教育——20位旅美留學博士的體驗與思考》一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趙勇博士,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杰出教授,新華中美優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技術中心主任。于1986年畢業于四川外語學院師范系,獲學士學位,1993年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教育學院學習,1994年獲碩士學位,1996年獲博士學位。曾就職于四川外語學院師范系、美國Willamette 大學、Hamilton 學院和Colgate 大學。自1996年起,就職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趙勇教授不僅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教育技術學家,而且是研究網上語言教學的專家。他是中美兩國教育部的網上語言項目的美方主任,并與中國漢辦和中央電大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網上孔子學院。自2007年起主編《當代教育科學前沿報告》系列叢書。
(責任編輯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