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校文化管理是整合利用學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從而實現學生主體的價值及全面發展,同時促進教師主體行為的提升。學校的文化管理講究策略:一是建立歸屬感,營造員工的“精神家園”;二是引領“集體語”,提升群體的“精神境界”;三是培育團隊精神,創建高層次文化群體;四是整合學校管理中積極的價值觀念。怎樣構建學校文化?一是構建師生的文化圣園;二是構建教師的精神家園;三是構建學生的童年樂園;四是構建師生的生態公園。
[關鍵詞] 學校;文化管理;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 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9-0048-03
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在實踐中,有的校長喜歡用制度管理學校,有的校長憑借個人的人格魅力管理學校,有的校長則用人文關懷管理學校。也有不少校長認為,好的管理是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最好的管理應該是用文化管理學校。
一、學校文化管理的涵義
上海建平中學校長程紅兵認為,科學管理、民主決策、人文關懷是學校今后發展的依托。實際上,科學管理、民主決策和人文關懷就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認為,學校校長、學校制度與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
學校文化管理與其說是一種管理,不如說是一種期望,一種無聲的要求,或者說是一種境界。它側重于體察師生的內心,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人的激情,使學校真正成為每個師生的精神家園。這需要管理者在精神、情感以及個人發展上對每一個師生予以關懷。通過具體的管理策略引導教職員工提高思想水平,促使每一個人能夠自覺地完善自己,不斷超越自己。
學校文化管理的主體是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學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的組織手段,整合利用學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從而實現學生主體的價值創生和全面發展,同時促進教師主體行為的提升。學校文化管理不僅是一種管理思想,更是一種實踐模式。
二、學校文化管理的基礎
學校文化管理離不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對傳統文化要做到“揚棄、整合、創新”并存。
1.對傳統文化的揚棄。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文化內涵中必然含有一些受時間限制的因素。如果不加以發展,不加以吸收提煉,那么,保守、陳舊的東西就可能制約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因而,科學地分析學校的文化內涵,汲取學校傳統文化的精華,并融入時代的成分是學校文化傳承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2.對傳統文化的整合。 不可否認,許多學校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但尚未形成自己的學校文化體系,或是學校文化還停留在描述層面,未能深入人心,產生功效。如何將文化的碎片整合為文化的整體并付諸實踐,是學校文化傳承面臨的第二個挑戰。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從目標、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還是從內容和形式來看,都需要有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結構。在整合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借鑒其他學校的學校文化,但切忌重復別人,異化本校的文化內涵。
3.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學校文化建設不應該僅停留在“傳承文明”的層面上,還要履行傳播和創新的使命。許多學校已經走到了常規發展的高原期,很難在常規發展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如何才能使學校得以長足發展,走上超常規的發展軌道呢?顯然,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實踐創新是一條必由之路。這是學校文化傳承面臨的第三個挑戰。以張謇創辦的江蘇省南通市第一所師范附小為例。建校伊始,學校確立了“愛日、愛群、愛親、愛己”的校訓,進而發展到后來“發展兒童個性,養成自學習慣,增進生活知能,適應社會需要”的教學目標,再到現在“個性、自動、生活、社會”四大教學原則的確立,經過了三次創新發展,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才得以積淀。
三、學校文化管理的策略
學校的文化管理就是一種管理藝術,同樣要講究策略。
1.建立歸屬感,營造員工的“精神家園”。 學校要有驕人的業績,首先要讓員工“感覺良好”,視學校為自己的家,視自己為“大家庭”的一員。唯有如此,這個組織才有吸引力,才能留住人才,充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要尊重每個師生員工的個性,其個體之間也要認同彼此的個性價值,然后在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個性,這兩個方面就構成了尊重的內容。學校要營造積極對話的精神平臺。建立了對話關系,員工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就可以進行自由平等的心靈交流,從而實現價值認同和境界提升,并營造了一個融洽關愛的心靈空間。
2.引領“集體語”,提升群體的“精神境界”。 集體語就是集體存在狀況的表達,每個組織都要有自己的集體語,但集體語不是都能表達出來的,因為不是每個集體都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強制型的組織中話語權掌握在權力者手中,集體語被權力話語所替代,集體處于失語狀態。民主型組織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因此也就擁有自己的話語,可見,話語權是一個組織民主狀況的表達。
透過集體語可以看到一個集體的精神世界,引領了集體語也就引領了集體文化的走向。引領學校組織的文化走向,就可以引領學校員工不斷提升境界。在學校的文化管理中,集體語還引領著組織評價,也代表一種價值取向。
3.培育團隊精神,創建高層次文化群體。 提升學校群體的精神境界,必須建立在一個能夠不斷自我更新的組織基礎上,把學校群體發展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強調,面對當今迅速變革的環境要學會不斷去適應。在其組織發展目標中,把成員的發展作為最重要內容。培育高層次文化群體的落腳點是提高員工的重大決策參與能力。學校組織和其他組織一樣,其組織成員的高素質主要是指具有很強的行動能力。因為信仰、理想、價值觀、文化素質等最終要落腳到參與決策上,學校的員工群體有了參與決策意識及參與決策能力,就表明他們有了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主動意識和責任意識,這就是最大的提高。
創新精神也是團隊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的發展動力離不開創新精神的培育,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來看,學校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學校組織的創新主要包括學術創新、教育教學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等。教學與科研是學校的核心工作,學術創新和教育教學創新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任何有發展力的學校組織都必須具有創新精神。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則是學術創新與教育教學創新的前提和保證。
4.整合學校管理中積極的價值觀念。 學校價值觀是一種以學校為主體的價值觀念,是學校對自己辦學水平、辦學成果、辦學目標的主體性評價及其發展性的定位,是學校長期辦學經驗的升華,是學校教育理性的凝聚,是學校教育功能的綜合表達,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終極目標的追求。個人價值觀是構成學校價值觀的基本層次。群體價值觀是構成學校價值觀的中觀層次。學校價值觀應該是兩者的統一。
四、學校文化管理的思考
一所學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個校長應該給學校留下些什么?多少年以后師生記憶中留下的是什么?若干年后學校生長出的是什么?——文化!如何構建學校文化?
1.構建師生的文化圣園。 一所學校要成為名校,首先,要有自己的辦學目標,“思路決定出路”,“起點決定終點”,“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其次,要有學校的發展規劃,包括近期(一年)規劃、短期(三五年)規劃、中期(一二十年)規劃、長期(百年)規劃等。再次,學校文化要有主題精神,包括校訓、校風、學風、班風等。“一訓三風”不能紙上談兵,要加強學習、滲透,落實在行動上。最后,要有全面的學校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
2.構建教師的精神家園。 許多學校是先談精神,再談物質。專家的觀點恰恰相反,認為應先談物質,再談精神。當物質與精神同步增長時,強調精神,淡化物質,最后到只談精神,不談物質。比如,一些名校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學習。一是物質鋪墊:每月一次水果;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重陽的登高,冬至的湯圓;課時津貼,每月人均200元;家屬聚餐,教師聚餐;年級組長、骨干教師考察,骨干津貼,行政津貼;給教師過生日;每學期公休兩天,明確節假日;早餐一袋牛奶,下午給老師送一個水果等。物質分配尤其能夠體現學校的思想觀念與師生的整體道德水準。二是精神引領:校園主題精神討論,師資梯隊的建設,每周四下午的工會活動,師德文化的構建,知心奶奶進校園,幸福手拉手等。三是制度激勵:教職工章程,教職工獎勵辦法,科研、教研獎勵條例,辦公室美化制度等。
3.構建學生的童年樂園。 讓孩子在學校找回自己快樂的童年。比如,閱讀月、體育月、節日的活動,德育的常規化,燈長、門長制度,綠化包干制度,衛生免檢制度,紅領巾監督崗,建設食堂文化、教室文化等個性化的措施。在學生管理中推行“三自”管理機制,以加速學生素質的提升。“三自”管理,一是自我激勵,通過成長記錄袋制度,幫助學生完成階段目標評估與考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進步,感受發展,激發熱情。二是自我約束,通過主題班會、班級活動以及其他途徑的相互交流,促進學生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自我反思、自律自主的發展態勢。三是自主建設,在學校特色創建過程中,學生個體能夠發揚個性,自主建設與發展,形成百花爭艷的發展格局。
4.構建師生的生態公園。 一所學校要想成為名校,必須構建學校的個性風采,成為師生的生態公園。“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領導夸夸”是不可取的。再看看一些名校的做法,如南通中學用銅色制作一個篆書的校徽,與其悠久的歷史相吻合,古色古香,一脈相承。南通師范一附小精心打造了校園十六景,如重修“思源井”并題寫井銘,警示后人飲水思源;“天行健”鐘聲悠悠,激勵師生自強不息等,這里的每一景、每一物均記錄著一附小的一段歷史,一段人文佳話,一附小百年的人文精神體現在系列的景點之中。
學校應該構建科學的辦公文化、區域文化、環境文化等校園文化。首先,完善制度文化的建構,以保障管理的規范有序。其次,豐富精神文化的內涵,以達到學校與個人目標的統一,強調三個意識,即責任意識、傳承意識、吸納意識。再次,加強環境文化的建設,優化學校的整體環境,使師生有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進程中穩定的核心驅動力。管理文化包括學校精神文化、組織文化、制度文化等,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管理文化要遵循教育與管理規律,順應時代發展,凸顯辦學個性,體現學校特色。依筆者之見,學校文化管理應放大“文化”的力量:以精神文化來引導人,以環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勵人,以行為文化培養人。
作者系江蘇省鹽城市迎賓路小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