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在普通高中的教學中,語文學科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特別是閱讀教學。不少學生認為,下不下功夫學語文成績都一樣,所以不乏把語文課當成休息課、習題課的現象。從表面看,這是學生不重視語文,可從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了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些教師不能掌握閱讀教學的規律、方法,每天都不厭其煩地、掰開揉碎地分析著每一篇課文,將作者的觀點、老師的分析強加于學生。不研究語文學習的規律、方法,其結果必然是:學的是這篇,考的是那篇,學生不能舉一反三,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想扭轉這種局面,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站得再高一些,做得再實一些。
一、找出閱讀教學的規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試想,如果我們將高中六冊語文讀本之中的上百篇文章全部講給學生,那樣既不實際,又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能夠全面掌握、分析教材,有選擇地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講授過程中要找出并遵循一定的規律。
規律一: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豐富的情感,而這種情感是通過作品中語言的表達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即作者→情感→語言→作品→讀者。讀者要通過整體閱讀,分析文章的語言,弄清楚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弄清楚其中的關系,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強加于人。
規律二:我們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閱讀鑒賞作品的內容,即“寫了什么”;二是閱讀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即“怎么寫的”。教師講解時應清晰明了,不要云山霧罩,將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規律三:在閱讀鑒賞的過程中,問題的設置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主要是圍繞如何理解,有何原因,起何作用,說說妙處,概括要點,談談看法等。教師分析時要有的放矢,教給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
只要把握以上規律,語文教師就可以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站在什么樣的高度,如何運用手中的教材,才能有效地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打牢知識基礎
根據新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閱讀作品內容方面,要教會學生掌握題材內容、背景環境、情感主旨等相關知識。(2)在鑒賞作品技巧方面,要教會學生掌握體裁結構、表達方式、抒情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語言風格等相關知識。(3)在分析問題方面,要教會學生理解語言的表面與深層含義;分析語言對主旨、結構的不同作用;快速準確篩選信息;全面概括要點;談看法有理有據,等等。
只有將以上這些基礎知識融匯貫通并落實到語文教學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理解閱讀、分析鑒賞,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才能使語文教師把閱讀鑒賞教個明明白白,不再做無用功。
作者單位 北京市永定路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