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維具有新奇、獨特、流暢和變通的特點,其表現為思路開闊,不囿于別人的見解和自己已有的知識局限,能迅速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的新聯系,富于想象和長于類比。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授之以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于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寓教于樂,使教學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癡”情“迷”勁,使之樂于探索。例如,在講初中地理教材中“時區和日界線”的內容時,教師不妨在上課之初,首先向全班學生展示一個小問題:“小華得知到日本東京訪問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飛機從東京起飛的時間為早上8點,按照飛機飛行2小時15分鐘計算,到達上海的時間應為10時15分。他準備到機場迎接爸爸。可是還沒有動身,爸爸就到家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聽老師講課,并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倡探究性教學
所謂設置“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從而把學生引入“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如在講北美氣候部分時,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插圖,然后設問:“北美與歐洲西部緯度相當,歐洲西部的氣候表現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卻普遍有大陸性特征,為什么?”學生只有通過比較、綜合,才能作出確切的回答。當然,教師的提問不要過于頻繁,如果把“弦”繃得過緊,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急于點“將”,讓學生倉促上陣,很可能“卡殼”,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三、打破“思維定勢”,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科書的框框內,只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一種“休眠”狀態,結果扼殺了學生的首創精神。如何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的知識,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徑,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必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打破“思維定勢”,從而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設想。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的問題要推遲判斷,避免武斷。過早地下結論或向學生預示解決方法,都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即使學生把答案搞錯了,也不必大驚小怪,要善于區分“笨拙的錯誤”和“創造性的錯誤”。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有位教師講高中地理“生態系統”時,有學生問:“假若生態系統中沒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還有沒有生物?”這位教師對學生敢于提問的作法予以肯定,并要求同學們就此展開討論,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特殊的求異心理狀態,從而激勵學生大膽設疑,細心思考。
此外,學習地理,掌握內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觸類旁通是其二,后者是一種能力。因此,地理課的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授之以漁”,并在教學中做出示范,讓學生根據課題要求,自主學習,并展開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斷和推論,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