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思維空間直接影響到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獨立性和廣闊性。那么,如何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設置情境
使學生在特定的“境”中產生積極的“情”(需要),吸引孩子們走進數學。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這與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形成矛盾,學生難以積極主動地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學習數學。因此,數學內容一定要設置特定的“境”,使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形成知識的生長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提出一些疑問,制造認知沖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問題情境聯系起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例如,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把123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不斷交換位置,讓學生檢驗交換后的各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驚奇地發現:“奇怪,怎么都是3的倍數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這樣,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被激發,自然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為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情境的設置要努力做到來源于學生日常的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應使學生從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中體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這句話應該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打破學生認知上的思維定勢,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思維定勢不僅影響對問題的解決,而且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并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對學生總結出的解題方法,教師要給予肯定,并引導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有所運用。不拘泥于書本,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就能得到訓練。
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體驗自己思維的全過程。反思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的內容有: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里?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是否能找出其他更快捷的解題辦法,有沒有更好、更有趣的解題方式等。
三、訓練擴展
精心設計開放型題目,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與廣闊性。數學開放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數學問題。這種開放性問題極具挑戰性,需要學生動腦思考,進行探究,能為學生開辟廣闊的思維空間,具有很高的創造教育價值。
設計陷阱式題目,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反思能力。新課改以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出現差錯時,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要給學生自己反省思考的時間,要知道學生的創造過程也是不斷反思的過程。因此,教師設計的練習要有利于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設計課后延展性練習,使學生思維在生活中延伸。人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在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單靠課堂教學不可能完成這個目標,必須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采集生活實例,使學生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
作者單位 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