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農村近三十年來的基礎教育歷史,其基礎教育的特色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而西方一些國家基礎教育的特點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干。我國的基礎教育究竟是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究竟是喊素質教育還是真正實施素質教育,這也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的困惑。我國基礎教育的靈魂究竟是什么呢?
培養“智慧型”學生而不是培養考生。我國現在的基礎教育,雖然新課改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的藩籬始終沒有打破,因為升學考試就像一把利劍高懸在教師和學生頭上。
在教學模式上,我國農村的小學、初中教育仍屬灌輸知識型,而一些西方國家的學校則是培養能力型,一個“授之以魚”,一個“授之以漁”。據說,美國四年級的小學生就開始研究氣象諺語了。學校讓孩子理解科學知識,掌握儀器,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探索思維的品質。學校要擺脫“圍著教材學,跟著老師轉”的模式,要培養“智慧型”學生而不是培養考生。
注重“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育的“以人為本”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幫助和關愛,不排斥知識的學習,良好思想品德的鑄就。但有些農村教師對此有些誤解,認為那就是狠抓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學校及課堂給予學生成長成才的條件和創新的空間也不夠。只要學生書本知識學得好,教師、家長便一味迎合、順從、遷就、縱容,導致有些孩子依附性強、適應性差、驕橫任性,有的甚至出現心理倒退的現象,還有少部分學生心理偏激,有違法犯罪甚至自殺的傾向。這都是重“智育”輕素質教育惹的禍。這種以“知識為本”的理念,使學生缺乏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品質。因此,基礎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追求“塑造”而不是追逐“雕刻”。我國古代典籍將教育喻為“雕琢”,而西方教育理論中是以“塑造”作為教育的類比。從基礎教育的特點看,在培養人方面應該是塑造,而不是雕刻。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是一個生長的過程,而不是加工、雕刻的過程,這個生長過程無須作專業加工,但必須要有整體性和全面性。在這個階段,應把“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立德樹人”提到教育的首位,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在恰當的時機因材施教,解放學生的大腦、眼睛、嘴、手、腳,使他們有自由的人格,舒展、活躍的思維和開放的心態。
教育的核心元素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家長。教育的元素很多,教育是基于人,為了人,發展人,這個人指的就是學生,顯然核心元素是學生。當學校把學生視為教育核心元素時,教育者就應該不斷地反思,時時刻刻向我們的教育行為提問,是否符合一個人成長的規律,是否把學生變成了“學奴”,是否培養的是墨守成規,不敢提出問題和探索問題的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詳的“教育理想”,但全面發展不是針對一個人講的,而是對一代人說的。教育主管部門及校長把學生視為核心元素,就應該狠剎教育上的不正之風與腐敗行為,使教育管理做到不失察,不失策,不失衡。當家長把孩子視為核心元素時,就應該首先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為孩子樹立榜樣。當社會把孩子視為核心元素時,就更應該關愛他們。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這位大師的話對我們辦好基礎教育有很深的啟發。筆者認為,基礎教育的靈魂在于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有理想,有智慧,有信仰,有膽識,有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姚王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