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社會的產生,網絡行為不斷影響和沖擊著現實生活。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一支主力軍,網絡生活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影響著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和行為規范。本文主要針對當前網絡社會出現的道德問題,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完善大學生網絡教育內容,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道德 對策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通過人們的自律或通過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在互聯網環境中,傳統道德觀與網絡道德發生了碰撞,人類面臨了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海量信息資源,滿足人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其自由性、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網絡道德失范問題比較嚴重。網絡生活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成為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高校需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樹立網
絡新風。
一、網絡道德問題表現
1.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道德意識弱化
網絡被視為自由的國度,脫離現實社會的約束,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可充分張揚自我個性,同時也存在網絡道德失范和敗德行為,比如:在聊天交友中侮辱謾罵,在BBS或BLOG中散布謠言,制造虛假或恐怖信息,瀏覽色情或其他不良網站,缺少誠信等行為都普遍存在。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是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道德意識弱化。
2.網絡道德情感淡漠,自我人格扭曲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從現實生活的人與人交流,轉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進入了虛擬世界。一些大學生整日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中,遠離現實世界,與家人、同學、老師和朋友的關系日益冷淡,性格開始扭曲,倫理情感日益冷漠。在網絡社會中,每一人均以“電子符號”存在,在虛擬世界中活動。在網絡中,人們往往不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或者出現不道德行為時對自己影響不大,引發了大學生濫用權利,產生不道德行為。比如,在某貼吧中,大學生通過匿名登陸留言版,肆意妄為地發表言論,對平時不滿的同學或老師發出人生攻擊語言等等,在網絡環境中實現了現實中無法的行為,從而誘發不道德行為。網絡海量信息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信息,如果大學生自制力不夠,辨別力不強,同樣產生不道德行為。
大學生正處在自我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有序的網絡環境對于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在現實與網絡“雙重道德”標準下,大學生開始變得茫然,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心理,去網絡社會中尋求刺激并得以釋放。這種“雙重身份”極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扭曲,思想意識模糊。久而久之,淪為網絡的奴隸,導致人格發生分裂與錯位。
3.網絡心理自制力差,道德行為失范
網絡信息的空前開放,大學生自我意識過度膨脹。面對網絡上無限的吸引力,大學生往往表現自控力差,心理與行為方面均無法抵制網絡誘惑。網絡資源的豐富與便捷使得一些同學放棄了刻苦鉆研,滋長了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利用網絡傳輸信息進行考試作弊,敗壞學風;下載或剽竊他人研究成果,踐踏學術尊嚴;有的同學甚至以網絡犯罪、黑客高手來表現計算機能力。網絡道德失范帶來的不穩定因素是新時期校園安全的一大隱患,由于網絡傳播速度之快,道德行為失范的結果會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擴散,極具危害性和感染性。
二、對策研究
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大學生作為網絡活動的主力軍,其網絡道德意識和行為存在著諸多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新生事物。因此,要直面大學生存在的網絡道德問題,以接受的態度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教育者要樹立新的網絡觀念,研究具體教育對策,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推進其網絡行為向健康化、道德化方向發展。
1.樹立網絡道德教育新理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
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要改變現狀,首先要從思想上做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均要樹立嶄新的網絡教育理念,使網絡行為趨于健康發展。
(1)開放式網絡道德教育理念
傳統道德教育理念調節著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倫理情感活動,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和封閉性,人們受著輿論的影響和道德的制約。但網絡社會具有自由性、開放性、隨意性、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點,超越了地域性,時空發生了變化,傳統道德教育理念明顯不適應網絡道德教育的特征和要求,因此,必須更新教育理念,與網絡發展同步,樹立開放式網絡道德教育理念。“鯀治水唯堵,為山千仞而毀于一旦;禹疏而治之,而禹之疏無鯀之堵在前亦無成功之可能”。根據網絡特點,利用校園網絡建立交流平臺,監測和把握大學生網絡道德動態,面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有針對性地提出處理方案。加強理論研究,加強德育工作,加強課程設置,加強心理咨詢,疏堵結合,利于學生進行德育學習與信息獲取。
(2)自主式網絡教育理念
與傳統道德比較,網絡道德的一個突出特點或發展趨勢,在于從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明顯變化。從法律角度,大學生屬于成年人,對其言行應該有獨立的辨別力和強烈的責任感。說教式的教育或外力式的輸導往往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或排斥,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從自我做起,把傳統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的傳承變為主體自主選擇、自主建構的過程,更新網絡社會角色,形成自主式網絡教育理念。那么,如何讓大學生利用自身所具備的現代優勢,學會選擇應該具有的品質與技能,將成為網絡時代道德教育的主題。
2.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內容
(1)加強大學生榮辱觀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則緊扣時代脈搏,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一貫態度,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利時機,并把它作為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發揮網絡強勢作用,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高校通過各種方式營造一個“知榮明恥”的大環境,這種良好、和諧的校園環境會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使得他們明是非,辯美丑,自覺抵制不良現象的侵蝕。
(2)加強大學生慎獨教育
“慎獨”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最早出現于《禮記·中庸》篇:“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強調的“道”“不可須臾離”之意,是“慎獨”得以成立的理論根據。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來自于古代的道德實踐,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網絡道德的自律精神與“慎獨”精神的內涵不謀而合,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我行我素,這就要求“革命”靠自覺,這與“慎獨”精神提倡的自覺性是相容相通。古人善可提出“慎獨”來嚴于律己,現代大學生應學之遵之并超越之。高校開展“慎獨”精神教育活動,強調在任何環境和任何時刻,都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保證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言行一致,規避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的雙重性。
(3)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
一方面,學校要根據相關法律,針對大學生網絡行為進行制度規范,如《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或者將有關內容增加到《大學生手冊》中,對學生的網絡行為做出明確而具體的規范,并將遵守這些規定的情況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參考指標。另一方面,廣泛宣傳互聯網政策與法制,組織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等,增強學生的網絡法制和網絡倫理道德觀念,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網上行為符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要求。
(4)加強高校網絡教育平臺建設
高校以教學為主,要充分利用課堂,應充分利用《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學》等課程,搶先進行滲透式教育,加強網絡道德正面教育,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正面教育,了解其意義、目標、作用、重要內容等,這將會對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高校的學生社團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普通高校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個,而且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學生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參加學生社團的積極性和興趣越來越高。教育者應有效組織社團力量,加強網絡教育,使學校社團發揮有利作用,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
校園網是加強高校網絡教育的主陣地。目前高校基本普遍建成校園網絡,教育者可通過在校園網建立德育工作網站,設制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德育案例,將課堂學習的內容有效地在網絡上得以展示和證實,讓現實與網絡相結合,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育者要與大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溝通與交流,切實感受網絡作用力,針對具體問題、具體現象,進行具體分析,這樣可以真正了解和掌握其網絡道德表現動態,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辦法和措施,幫助大學生克服缺點,提高網絡道德素養。這當然需要一批既精通網絡技術又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與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完成。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5.
[2]姜希玉.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及對策[J].懷化學院學報,2006,(12):170 .
[3]張彥.論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2):39-40.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