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界的“歐洲中心論”曾盛極一時,但客觀規律已經證明:越具民族性才越具生命力。所以,具有民族神韻的國樂——民族音樂應當站穩自己的文化根基。
【關鍵詞】民族音樂 平移 文化價值觀 歐洲中心論 中華民族性
我們世世代代生長在這片沃土上,我們是龍的傳人,全國五十六個民族,統稱為華夏民族,又有中華民族之美稱。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息繁衍,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資財富,也創造了璀璨的精神財富,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有時又稱為“中樂”或“國樂”,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實際上就是泛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經過先人和今人創造并世代流傳的、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合乎中國人民審美取向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創造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包括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歌、器樂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多種類型,也包括近現代優秀的、代表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正如萬里長城一樣,是中國人的音樂才智的結晶,承載著民族凝聚力的寶貴文化財富,是創造發展我國未來民族音樂的基點與參照物,更是世界音樂文化中一只強勁的、優秀的分支。
然而,我們的民族音樂在近代卻經歷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歷史沉淪。
生物進化論——“物競生存”的中心是“優勝劣汰”,而其精髓“適者生存”。在文化的傳播中,隨著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形成某種優勢,必然在文化價值觀上產生某種傾斜,并以“平移”的方式,由物質領域平移到精神領域,由科學領域平移到藝術領域。在近代,隨著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看看我們音樂教育的發展,就可以想象到“堅船利炮”帶來的結果。我國的音樂教育,是從上世紀末康梁維新變法,提倡興辦“洋學堂”,設“樂歌課”開始的。1904年前后,國內許多新學堂大都開設了音樂課,算來至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在“樂歌課”開設伊始,都是由沈江心、曾志忞、李叔同、肖友梅、黃自等海外留學的學子們親手創辦任課。他們主張“以西為師”,走“西化”的道路;以“樂歌”為教材,而這些樂歌又是由日本和歐洲的學校歌曲或較流行的曲調,填以新詞而成,而用中國傳統曲調填詞的樂歌寥寥無幾。學校音樂教材總體上是引進洋味十足的曲調填以歌詞,而音樂理論則以外國音樂理論為指導。相反,對中國的民族音樂則只強調它的落后和不科學的一面。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就形成了“中國音樂落后論”這一音樂文化現象,而這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至今仍產生著巨大的負效應。
我國的公民對我們的國家、民族的音樂文化竟然一無所知,—提及一首著名的的傳統樂曲,他茫然不解;播放一首知名的民歌,不會哼唱,甚至民族樂器擺在眼前,叫得出樂器名稱的人少之又少。令人痛惜的是,鋼琴演奏會、小提琴演奏會,抑或交響音樂和流行歌曲演唱會頻頻拋頭露面,票價昂貴,但仍然場場爆滿。可民族音樂的演奏會卻像是深閨中的小姐,難得露面。即使偶而有,大都非常專業化,只會使觀眾困意頓生,抑或“不知所云”;其中,只有用純民族樂器演奏流行性的音樂,才會受到青睞。殊不知,此時,民族樂器所表現的已不是它本身的內涵與文化,已“走了味”,這更是對民族樂器甚至民族音樂的踐踏。這不僅是民族音樂的遺憾,更是當代歷史的恥辱。中國要自尊、自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音樂非要擺脫現狀,從下沉躍為上浮,非此不行。
音樂界的“單線進化論”和以“科學主義”為基礎的“中國音樂落后論”、“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根深蒂固。認為只有西方音樂才是科學的、先進的、高級的,甚至已經成為某種“共識”和普遍持有的一種“音樂觀念”。中西文化是兩個具有不同特性的體系,在整體上是難融合的。其實,只有越具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地位。而我們傳統的音樂文化卻以西方的音樂理論和評價標準為準則,失落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主體意識,對本民族音樂價值缺乏正確的估價,對中國文化缺乏應有的尊重。誠然,任何事情都是要一分為二看待的,西方音樂自有它的優、缺點和特色,中國民族音樂也有優、缺點和特色。我們不能排斥吸收外來文化,但首先必須認清自己的文化傳統,站穩自己的文化根基。
近代中國也有大力提倡民族音樂的,特別是王光祈先生,他于1924年就指出:“希望中國將來產生一種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性’的國樂。而且這種國樂,是要建筑在吾國古代——現代謠曲上面的。因為這兩種東西,是我們‘民族之聲’。”他認為,民族音樂是一種具有民族固有的氣質和神韻及審美習慣的,包括中國古代音樂和民間音樂這一范疇的一種音樂。
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許多音樂家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危機,就開始實施拯救民族音樂的活動。不遺余力地講學、發表文章,呼吁拯救民族音樂。是呀,我們忽視民族音樂,使外國專家都感到驚訝。他們說,東方音樂是神秘的,正如中國是神秘的東方之國一樣。可我們的國民卻盲目地崇尚、追求西方音樂,寧可喪失民族之本。面對這種情況,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扭轉民族音樂的沉淪,讓民族音樂崛起,重振雄風。
無論是創作、演出、音樂教育或其它,我們既反對唯洋是好的崇洋觀,也要反對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即立足民族音樂,又熱愛世界音樂有價值的文化遺產,關鍵是自幼打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那么,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民族音樂的教育,應自幼用民族音樂的乳汁哺育他們,并在朦朧的調式感和旋律意識上,刻下民歌的烙印,進而形成民族音樂思維方法。而在主要教材是樂歌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多用民間歌曲作為源泉,培養他們的藝術趣味,使之建立對民間音樂文化深厚的感情。
作為傳媒的電臺、劇院等,應該多播放民族音樂作品,為民族音樂的專場音樂會大開綠燈,降低票價,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并常常有機會體會自己民族的“雅樂”、“高雅藝術”,增進民族自豪感。
其實,無論歷史怎樣變化,我們的民族音樂在勞動人民的音樂生活中還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土壤,特別是偏遠山區,民族音樂還在茁壯成長。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對于祖先創造的這部分不僅是中華民族,更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有必要、有責任了解它,熟悉它,并把它繼承下來,更要發揚光大。所以,我們不要,也不能任之流放下去,我們必須使民族音樂走向繁榮,這是藝術萬古長存的基礎。只有特色的民族音樂,才經得起任何鍛鑄。民族音樂必須走出迷失之路,別無選擇,只有崛起,民族音樂必須崛起。
參考文獻:
[1]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3]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河南駐馬店財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