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工業化水平的高低仍然是一國實力強弱的重要參照標準,大力發展工業是必然的選擇,若想要加快工業化的進程則需結合當前國家信息化迅猛發展的好時機,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穩步前進,充分體現出其現實意義及深遠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 工業化 意義
當今世界是一個經濟騰飛的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可謂是激烈無比。過去,工業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而今,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是否發達,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已演變成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是否穩健、是否成熟。
十七大以后,各行各業都制定了各自的工業發展目標,很多重大項目也即將啟動,我們如何積極主動應對發展帶來的挑戰?從國際經濟環境的形勢來看,我國周邊一些鄰國在語言、數學、信息化等方面都具備較大的優勢,然而我國區域優勢不存在,資源優勢也沒有,如何消除工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就目前我國而言,唯有結合當前世界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明確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目標,利用信息化來彌補這些不足。
信息化其實就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量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與知識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采用現代技術武裝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從而極大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我們必須真正掌握信息化的內涵,因為只有完全理解了信息化是手段和該手段里面的內容,才能把科技工作融入到工業化整體當中去,同時也才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表述,去發揮最高的效能。同時,我們需要充分重視并支持信息化的發展,現在,從全球范圍來看,國家之間經濟發達與不發達的舊差別,正在被信息化的先進與落后所逐步取代。在信息化方面如果具有一定基礎和潛力的少數發展中國家就有可能脫穎而出,率先進入現代化的行列。所以,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再以信息化促進現代化,我國經濟才能得到全面、健康、有序的發展。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到底指的是什么?應該如何理解呢?第一,大力推廣并應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傳統產品以及企業的生產過程和運營過程,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升傳統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實現產業信息化,以此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第二,信息產業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同時工業化和信息化也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因此,必須積極投入到信息化的具體應用中,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突出發展軟件及信息服務業,促進信息產業化。同時,要抓住產業結構梯度轉移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信息產品制造業。最終把信息產業建成重要的支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第三,完善并充分利用信息基礎設施,促進建設和應用的協調發展。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市場效率和經濟國際化程度,為加快工業化進程創造良好的環境。第四,我們必須把握“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關鍵點。無論國際市場如何變化,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的改造與升級無疑將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關鍵是要在政府的主導作用下,確定和遵循科學的發展思路,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全力推進,通過信息化來引導工業化,以此帶動我國經濟全面快速的發展。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所包含的內在涵義深刻體現出了它的現實意義,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加快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助于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而且還將是我國在最新的國際競爭中能搶占主動地位的關鍵所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戰略舉措。工業化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我國在解放后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對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發達國家早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而我國的工業化還遠未實現。在二十一世紀剛到來之際,我國就已經站在歷史的高度和時代的前沿,以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深入分析當前發生深刻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積極研究和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的新格局、大趨勢。我國早在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就已經明確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而后,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做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強調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這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戰略舉措。
其次,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讓信息技術成為工業競爭力的基本支撐的要求。只有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力和關聯帶動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工業的競爭力;在繼續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信息化為我們爭取技術和工業的跨越發展提供了極好絕佳的機遇,同時也為工業結構的融合與轉變創造了更多追趕的機會。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再去重走傳統工業發展的老路,發展中國家可以在新的起跑線上,通過加快科學技術的步伐,大量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具有現代意義的信息工業化。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而城市化也正在推進中,現在又面臨著實現信息化的歷史任務。因此,推進信息化必須與推進工業化和改造傳統工業結合起來,相互補充、互為動力、共同發展。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路子不實際,也行不通,現實情況不容許我們走傳統的老一套的發展道路,必須結合當前形勢,找出一條科學、正確的路線才是萬全之策,所以只有以工業化培育和推動信息化,又以信息化帶動和促進工業化,方為正確發展之道。
再次,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輔助器。實現工業化依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項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均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的工業化路子。這是最科學的發展路線,同時也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指導各項經濟工作的基本方針,對加快我國的工業化發展速度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是熱點,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都與工業化和信息化有直接的關系,因為要將大多數農民帶入城鎮,就必須解決幾十年來鄉鎮企業的低水平發展和資源消耗問題,這就急需探索出一條與之發展相適應的工業化道路,也就是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的道路,這又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又一現實意義的體現。
綜上所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僅能推進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而且能為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但我們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要防止低水平的競爭,即要注意信息化的誕生與發展對工業化的巨大影響,又不要盲目認為信息化就是發展目標,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信息化只是手段,工業化只是方向,兩者都不是目的。工業化是基礎,信息化是支撐,我們不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應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為工業化提供支持,縮短工業化的進程,提高經濟效益,使綜合競爭實力更強,最終目的是要使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的改善,整體進入小康生活。
參考文獻:
[1]錢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EB/OL].
[2]王勇.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之路[J].重慶改革,2006,(3).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