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新生處在高中生與大學生這兩種角色的轉變過程當中,因為生活環境、學習氛圍等因素的變化,使他們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該文通過對這些常見心理問題及其原因的具體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新生 心理問題原因 對策
由于生活環境、學習氛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變化,許多剛剛邁入高校門檻的大學新生一時對新生活感到無法適應。當前的大學新生一般都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寵愛,因此普遍存在著自理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承受能力低等問題。因而許多大學新生在入學初期都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疏導和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進而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一、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理想、目標的缺失導致其茫然無措
目標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它能夠給學生的行動提供正確的方向,是激發學生勤奮學習的動力。在中學階段,每一位學生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即努力學習,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正是由于有了這個明確的目標,他們的學習非常有規律。雖然每天大量的時間都是用在學習上,但是很少有人覺得累,覺得迷茫,反而每一天的學習都讓他們感到進步和充實。相反,一旦學生沒有了目標和理想,整天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更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因而茫然無措。現在的大學生學習生活與中學階段相比,有較多的空閑時間。大學新生在新的目標還沒有確立的情況下,過多的自由和空閑時間使他們感覺百無聊賴,從而導致部分學生經常通過上網打游戲、看小說、睡覺、談戀愛等來打發時間,久而久之最終荒廢了學業。
2.學習、生活的不適應導致其焦慮、苦悶
中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都是在父母、老師的監督和指導之下完成的,而大學階段的學習則更多的是靠學生的自覺性、在自我監督下進行的。其次,在教育方式上,中學階段主要是以教師灌輸方式為主,而大學階段卻更多的是以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為主。再次,在學習內容上,高中偏向于理論的學習,而大學的學習卻更多的是著重于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所有這些關于學習方面的變化,讓剛剛邁入高校的新生們無所適從,他們突然覺得自己沒有人管了,而且對新的知識產生困惑和恐懼,感到焦慮。
另外,在進入大學以前,大部分新生都是同學中的“佼佼者”,成績名列前茅,各方面都能夠得到老師的關注和照顧。而進入大學以后,周圍的人都和自己一樣優秀,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超過自己,自己不再鶴立雞群,而在中學階段時的優越感已不復存在。這些變化也使他們不能適應,感到苦悶。
還有在中學階段,父母和老師認為學生的唯一任務就是搞好學習,所以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的其它方面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和老師一手操辦的,因而導致一部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而進入大學后,學生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安排,問題都需要自己解決,這也使他們感都手足無措。
現在的大學新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所溺愛,為親人所包圍,因而自我意識較強,在與宿舍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很難做到理解和包容,更難做到從對方角度來思考問題。所以經常和宿舍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感到苦悶。很多大學新生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去外地求學,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以前的同學和朋友又不在身邊,新的同學和老師還沒有熟悉,所以經常會有一種莫名的孤獨,苦悶。
3.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其失望、悲觀
中學生正處在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幻想的年齡段,他們把大學生活想象得無比浪漫、唯美。而進入大學以后,卻發現學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老師的講課還是那么枯燥,更多時候還是像中學階段一樣,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等等這些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讓很多大學新生對大學生活感到很失望,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熱情。
有部分同學所在大學并非是其填報的第一志愿,而是被調劑過來。他們對自己所在學校不滿意,對自己所在專業也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排斥心理,認為自己前途無望,悲觀嘆氣,進而影響了自己的學業。
4.錯誤的價值觀導致其自卑、自閉
在中學階段,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是學習成績。而在大學階段,除了學習成績以外,個人的特長、興趣、品格等方面也顯得更為重要。但是部分學生總是缺少對自己正確的、全面的認識,他們不知道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總是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特別是一些來自于農村的、性格內向的學生,由于環境的原因和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相比于城市學生來說,他們在體育、文藝方面的特長相對較少,進入大學后,發現周圍的同學不僅籃球打得棒,歌唱得也比較好,認為自己只會讀書,進而全方面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不再愿意與周圍同學相處,進而由自卑導致自閉。其實這些同學在評價自己時卻忽略了自身所具有的樸實、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等優點。
近年來,由于高校學費的增加和生活費用的上漲,導致很多農村家庭和城市下崗家庭出身的學生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也容易使部分學生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與周圍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交往,進而自閉。
二、解決大學新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1.幫助新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和變化,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通過教育讓新生認識到,在從高中生到大學生這個角色轉變的過程當中,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通過教育要讓新生能夠正確地、全面地、客觀地認識自己、看待自己。
學校還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學之類的課程或者舉辦心理學講座、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系統地掌握心理學有關方面的知識,了解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學會自我減壓和自我調節,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
2.幫助新生盡快地樹立新的目標,規劃好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
目標是個人奮斗的方向,是積極進取的動力。通過教育和指導,讓大學新生認識到考上大學只是自己人生征途中的一次暫時的勝利,是人生目標中的一個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因而考上大學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新的階段學習的起點,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只有樹立新的目標,才會有方向和動力,學習才會有熱情,生活才會充實。
3.積極開展多方面的新生入學教育
學校院系應積極組織開展多方面的針對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使新生盡快的全面了解大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并盡早融入其中。從而使新生能夠及時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并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讓新生們懂得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他們知道如何與周圍的同學、老師愉快的相處等等。
4.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
開展一系列校園集體活動,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大學新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從而發揮自己的特長,增強與外界的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也讓他們感到充實和愉悅,不再有孤獨感,從而增加他們對大學生活的熱愛。
5.學校、院系要重視對貧困新生的幫助
學校和院系要積極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學校助學金、特困生臨時補助以及勤工助學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幫助貧困新生解決部分學費和生活費,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使他們無負擔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去。大學時期是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黃金時期,也是大學生們的心理、人格逐步完善的關鍵時期。從小的方面說,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到他們個人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狀況和身心健康的發展;從大的方面說,它關系到將來整個民族的未來。因而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即使解決、培育大學新生積極向上的心態、提高他們的整體心理素質,是高校管理部門和思政人員的首要任務,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期國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俞海俠.大學新生心理問題調查與探討[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7).
[2]雷銀元.大學新生心理問題探析[J].心理健康教育,2006,(4).
[3]袁崗,袁偉.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與對策[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7).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