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直接組織者、實踐者、和指導者。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才能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立足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從人本管理角度,闡述有關農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工程上的一些設想和做法。
【關鍵詞】人本管理 農村小學教師 成長
一、堅持人本管理,注重師德師風建設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作為一所學校,在管理上也應該體現出這一時代主流。為此,學校在堅持人本管理的前提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就顯得異常重要,它成為學校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教師的師德水平是教師基本素質的前提體現,努力建設一支師德師表優秀,行動規范的教師隊伍是當前農村小學追求的目標。為此,學校應從依法施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等八方面提出了要求,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新理念,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從加強“黨員爭當模范,人人都是品牌”這一主題進行全方位討論,并結合:講師德、正校風、強素質、樹形象這一載體,在教師隊伍中廣泛開展師風教育活動,從而促進教師重視自身修養建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觀;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二、啟動“教師專業成長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既給學校教育帶來了無限生機,又使學校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作為教師,一根粉筆、一本教材時代已經結束了。面臨著新課改,我們的教師要樹立五種意識:第一,學習意識。隨著科技的發展,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正在變為社會和個人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作為教師要不斷“洗腦”,能時“充電”,使學習多元化、縱深化,引也源頭活水來。第二,成就意識。引導教師在課改中樹立成就感和“精品”意識,不出好成績不罷休的韌性。第三,責任意識。引導教師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第四,平等意識。要求教師從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以師生溝通和交流為基礎。第五、服務意識。引導教師樹立“為學生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應體現在主動去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心理要求和知識能力的需求。
在打造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引導教師樹立五種意識,還要堅持以“學與練相結合”的校本培訓為主,以構建“教學研相長”的學習型農村小學為載體,采取“定時間、定主題、定數量、定目標”的“四定”方式來落實理論學習目標,保證全體教職工業務理論素養都有質與量的提高;另外采用“公開課,人人上,人人評”和“人人一課例分析、一教學反思、一經驗總結”的校本教研實踐活動,來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全體教師努力通過在職進修進行適度的提高學歷層次,不斷擴大自身的知識面,提高業務理論的內涵與外延,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奠定基礎,最終達到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
質量服務。
三、健全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研究表明,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個人追求的動力來實現,多數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動力系統的支持。這個系統包括物質動力、精神動力、信息動力等。學校要不斷完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機制,使教師在專業發展上不斷有新的想法和進步。現在,大多數農村小學多注重滿足教師的精神需求,自我價值的需求,而忽視或者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起根本作用的物質動力。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一尷尬現狀:管理層大講農村小學教師積極性陷入低谷,農村小學學校調控力減弱;而教師又埋怨待遇不公,只享受口頭待遇。因而,改變這一現狀迫在眉睫。相信,隨著《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目標管理實施意見》的深入實施,政府對教育投入的進一步加大,不久的將來,教師的評價機制將會逐步走向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策略多樣化的軌道,最終達到既對教師過程性的全面評價,又激發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農村小學的管理既有度可量,有“法”可依,依規實施,從而促進大多數的教師向“專、精、高、新”發展,即:有自己的業務專長,有精湛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藝術,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敢于接受新理論、新方法,敢于科學地破舊立新、標新立異。
農村小學在引導和管理教師上,要尊重教師、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幫助。我們倡導個性化、人本化管理,需要講究教師各人的差異性,做到傾聽教師的心聲,建設學習型的教師團隊,把教師個人發展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有機結合,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內驅力,使教師自覺地追求專業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區界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