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是近年來高等學校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艱難承受經濟壓力的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增多。本文通過研究高校貧困生產生背景、心理問題現狀、成因分析、專職輔導員針對高校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措施的研究,希望幫助貧困大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成長。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干預措施
一、高校貧困生產生背景
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眾化方向邁進,大大增加了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長遠看,無疑是一個好的舉措。但是,高等教育并不是義務教育,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會隨之日益增加,在高校里交不起高昂學費或者交了學費而沒有生活費的大學生比比皆是。這些大學生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容易產生焦慮、自卑、敏感、多疑等心理,不利于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二、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現狀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進行的一項全省抽查表明,在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群體中,農村籍大學生和貧困大學生約占60%以上。寧夏大學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其調查結果令人震撼:73.27%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不滿意,64.51%的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貧困生存在抑郁狀態或抑郁傾向,60%因貧困而感到羞愧難當,22.5%感到很自卑,近20%由于貧困而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是
一個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問題。
三、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1.焦慮心理
由于家庭經濟貧困,貧困生思想負擔重,經常處于精神緊張、情緒煩躁的心理狀態:因為缺少生活費用、學習費用而焦慮;因為參加勤工儉學而導致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害怕考試不及格而焦慮;因擔心畢業以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焦慮。
2.自卑心理
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仍然帶有自己家庭所屬的社會身份特征。根據社會心理學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歸屬。進入大學以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差異顯著,沖突變得激烈起來。在城市的絕大多數獨生子女經濟方面沒有太大的壓力,特有的城市優越感暴露無遺。貧困生在人際交往、社會活動、業余特長方面不如城市同學。
3.抑郁心理
很多貧困生來自“老少邊窮”地區,基礎教育和教學設施本身不完善,學習起點低,知識和技能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學習外語和計算機等課程需要借助電腦、電子詞典等工具,他們由于經濟拮據買不起,學習成績當然受到影響。而高校評選獎助學金的時候,要參考綜合素質測評。貧困學生業余時間參加勤工儉學而沒有太多的機會參加院系的各種活動,直接影響了德育學分;他們經常處于助學與學習的矛盾沖突之中,學習精力明顯不足,擔心不能順利取得學分從而影響自己的平均績點而拿不到獎助學金。
4.人際關系敏感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情感溝通,思想交流與相互影響的心理關系。貧困生因為家庭貧困而自卑,但作為一名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當代大學生,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需要。貧困生擔心自己窮酸的外表和拮據的消費讓人看不起,不能獲得平等的自尊,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己自尊心受挫。在自卑與自尊的矛盾沖突中,他們在與人交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反應敏感,他們對同學無意的話語和舉動產生看法。
四、專職輔導員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干預措施
1.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
幫助貧困大學生擺脫心理壓力,經濟資助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從2007年開始,政府、高校、社會在面對貧困學子時,加大了資助力度和幅度,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提供根本的物資保障。
2.勤工助學,獲取經濟支持,緩減心理壓力
要緩解貧困生內心的真正壓力,首先要讓他們獲得勤工助學崗位,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減輕他們過重的心理負擔。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只能在不影響學習和不增加學生太大的壓力下進行。勤工是為了助學,勤工是手段,是“末”;助學是目的,是“本”。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改變不合理信念,接納自我
貧困大學生應該認識到貧困不是恥辱,況且目前的貧困只是暫時的貧困,不意味著一生的貧困。以一種平常心態看待校園里的精彩世界,把貧困當成一種財富,真正做到自信、自尊、自強,實現對貧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2)構建適合貧困生的校園文化
構建和諧校園,提倡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校園里的每一個成員都以尊重貧困大學生為前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使他們融入到集體當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他們積極地接納他人。
(3)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檔案
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利用心理普查機會,建立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檔案。通過專業咨詢師及時、有效的疏通,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沖突、心理困惑及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心理困境。對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的貧困生要進行長期跟蹤和危機干預,防止問題惡化。
(4)輔導員開展班級貧困生座談會
社會支持水平越高,正性生活體驗和情感就越多,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就越少。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是緩沖焦慮、增強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向輔導員、班委、同班同學傾訴是貧困大學生獲得幫助的有效渠道,是一種很好的宣泄心理教育。通過團體教育,促使貧困大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4.樹立自強自立的貧困生典型
通過自強自立的貧困生典型事跡,樹立貧困生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正確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我班兩位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利用業余時間做兼職,一年的時間掙夠了生活費和部分學費。這兩位同學在大二的時候主動撤消了自己的貧困檔案,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部分學費,為家長減輕了負擔,很有成就感。
5.指導貧困生建立自信心
客觀勇敢地面對現實,恰當全面地認識自我,是貧困大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礎。貧困生普遍具備堅強、獨立、勤奮好學、艱苦樸素等優良的心理特征。要教育貧困大學生既要認識到自己的外在劣勢,也要看到自己內在的長處。在入黨、選學生干部等方面加強對貧困生的培養力度,有意識地給他們壓擔子,這無形之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溫麗君.淺談高校輔導員如何應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J].科技創新導報,2008,(7):195.
[2]李蓓.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30(2):102-104.
[3]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5.
[4]石梅.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干預措施[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1(1):41-42.
[5]曹鳴歧.應用心理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127.
[6]王向東,童偉中.勤工儉學—緩解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途徑[J].心理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四川攀枝花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