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具體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必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教師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定位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教師角色 高中政治課 新課程背景
高中思想政治課,有著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考必考科目兩種不同的身份,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輪新課改將高中政治課程目標定義為: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把課堂的舞臺留給學生。
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面對這一新的要求,就必須要分析教師的角色,明確教師自己的角色身份,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合理揚棄傳統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掌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和具體要求,重新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教育教學中加以實施。
所謂“教師角色”是指處在教育系統中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由其特殊地位決定的符合社會對教師期望的行為模式。它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首先將其引入了社會心理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過去那種傳統的“一枝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講到尾”的中學政治教學模式已開始“裂變”,一個以新課程理念主導的、張揚學生個性、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課堂正向我們走來。
其一,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教師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學生。
其二,隨著社會系統開放性的日益增強和信息渠道的多樣化,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新知的唯一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和教師處于同等的信息接受水平。
其三,學生在校時間有限,教師應著眼于對學生終生發展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僅僅傳授給學生一些有限的知識。
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從過去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展的促進者。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悉心體察,把握住各種有利時機對學生的生活和生命進行全方位的引導,形成最大的合力,獲得最佳的效能。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將自己的角色進行如下定位:
一、作為道德觀和人文素養的養成者的角色
新課程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首要問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動機的形成必須是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前提之下。新課標確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課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新理念,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這就充分體現了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導思想上,新課標強調要與時俱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并擴大課程性質空間范圍等新理念。
二是高中政治具體任務上,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課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做到與時俱進,不可一味地灌輸,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前提下,積極主動關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新要求,尋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
二、作為課程結構的開發者
在傳統課程理念下,教學計劃或課程計劃是教學的“法律文件”,它規定的教學是不允許任意改動的。在這種教學計劃控制下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革新化成長,扼殺了創新型人才的出現。
而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則有較大的運作空間和時間。作為教師應具備創設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和開發校本教育資源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能夠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資深生活和社會實際。同時,教師也應具有構建課程計劃,實事求是地調整、組織課程結構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應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組織教學目標的基本組成部分與分類,設置綜合課程。
作為教師應該熟悉教育目標分類學,并能夠創設體現學生整體發展的目標,及區分不同復雜程度的目標。
三、作為學生體驗課堂創新的設計者
新課程一掃過去高中政治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注重書本知識的弊習,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設計活動。而且這種設計活動并非臆想的,而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對生活體驗而積累的經驗并加以反思所產生的結果。同時,教師也必須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和行動研究,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計與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相聯系的教學內容。
四、作為教法改進、學法指導、評價學生的主導者
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引用沃德的一句話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己得渴望學習,而不是要老師逼著學。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實踐、實踐…不斷實踐,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實踐。
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原則,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體驗成功,品嘗失敗,得到提高和進步。這種方法給學生傳達出信息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力。正如有一句古語所說:如果你認為他們行,他們就行。
最后,教師除了要改進教法、指導學法以外,還必須全面評價學生。我們贊賞美國課程理論家斯塔弗爾比姆(D·L·Stuff beam)的觀點:“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五、總結
高中政治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輔導學生通過高考兩副重擔。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怎樣讓這兩項艱巨的任務能夠完美統一呢?
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信念,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成為學生道德觀和人文精神的養成者,課程結構的開發者,學生體驗課堂創新的設計者,作為教法改進、學法指導、評價學生的主導者。以課堂為陣地、向課堂要成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S].2004.3.
[2]朱慕菊.走進新課堂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2003.
[3] (美)麥金太爾(McIntyre, D·J),(美)奧黑爾 (O’Hair, M·J) .丁怡等譯.教師角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7.
[4]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組編.浙江省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通識培訓(內部資料).2002.12.
(作者單位:安徽阜陽市阜南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