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在學生掌握漢語拼音,有一定識字量的基礎上,筆者從學生的作文習慣、興趣培養、不固定章法、教師藝術化的評語四個方面闡述了解決小學生作文入門難的問題。
【關鍵詞】作文習慣 興趣激發 章法 藝術化評語
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又是一個重點。傳統的語文教學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訓練,而小學一、二年級則是簡單地進行一些輔助性的練習,如詞語造句、看圖說話、寫日記,等等。筆者認為,小學生寫作文不要受一定的時間限制,只要學生能掌握漢語拼音,有一定的識字量,就可以寫作文。為此,筆者談幾點行之有效的體會。
一、良好的作文習慣至關重要
常言說得好:“習慣成自然”,能否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決定著寫作文的成敗。
1.多讀。現行九年制語文教材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拼音,學生在掌握拼音后,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多讀一些童話故事、兒童文學、抒情散文。閱讀可以調整學生的語言結構、豐富學生的語言。學生閱讀要做到:(1)心到。真正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專心致志;(2)眼到。閱讀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一定要弄懂,把優美的詞句、段落要找出來;(3)口到。就是要求學生要大聲地讀,既可以培養語感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讀完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這篇文章你認為哪些片段較好?寫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等等。
2.細看。就是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家長要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提示他們去發現生活中的亮點。
3.善于思考。教師、家長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明白為什么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不可以做;為什么這樣做。
4.愛說。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加,適當地對他進行說話訓練。如讓孩子轉述一段話,再進行復述課文,復述故事,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后討論。例如,學過《盲人摸象》后,提問:盲人們說的對不對?為什么?等等。學生的說話能力提高了,口頭作文能力自然就增強了,寫作文就容易多了。
二、激發興趣,信手拈來
寫作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事情用語言表達出來,筆尖能否把感受、想法用文字表現出來,詞語能否達意,關鍵要求學生寫身邊發生的感興趣的事情。如有的老師讓學生寫日記,要求一兩句話即可,學生就會嚴格按老師的要求去做,這樣寫:“今天我哭了,因為媽媽吵我。或者,今天我笑了,因為我又可以吃紅燒肉。”這些內容實在沒有意義,但的確是符合老師的要求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進行引導。如在春天來的時候,讓學生讀描寫春天的文章,具體讓學生說說春天是什么樣子;在春雨過后給學生讀一讀有關春雨的兒歌,讓學生感受一下春雨,或給學生一幅白描畫,讓學生涂上顏色,并給出這些詞:“冰雪融化、飛燕、睡眠、鴛鴦、色彩”,讓學生去說說春天。然后,再進一步引導:“春天的鳥兒怎樣?春天的水有什么變化?春天風的感覺怎樣?春天的花草、樹木、溫度、吃的、衣服有什么變化?等等。”學生了解了這些,再去寫春天就容易了。又如,學生被評為三好學生后,讓他談想法寫感想;春節過后,讓學生說見聞寫趣事,這樣可以激發寫作興趣,寫作文就會信手拈來,學生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不固定章法,不拘一格寫作文
一般學生寫作文,教師首先出一個題目,再講題目范圍,如何開頭結尾,中間怎么寫。然后,學生就按老師所講的去寫。這種僵化的寫作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如以《伙伴》為題作文,老師要求“伙伴”就是寫人的記敘文,實際上“伙伴”是廣義的,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如一份報紙,一個玩具等,如有個學生就以《小學生學習報》作為伙伴來寫,內容就非常新穎。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看到學生作文程度差,就購買了許多作文選,認為多讀幾本就能解決寫作文的問題,這種做法只能望梅止渴,解決不了真正問題。試想,作文選中的作文有幾個家長能寫出來,更何況孩子?看作文選的目的是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小到字詞,大到文章的結構章法等。誠然,學生寫作文允許模仿,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也是一個創作過程,要進行創作必須要體驗生活。學生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應該讓學生寫自由文、寫生活雜記、寫生活中的小鏡頭、寫真實的小事情,不提倡多少華麗的詞語,因為樸實的語言才是真正美的語言。如有個學生以《走路》為題,寫了這樣一篇文章:走路時看到的、想到的、走路的樂趣,文章在最后卒章顯志。再如,學生寫人記事,往往都是寫一些好人好事,認為這樣才符合要求。誠然,好人好事可以催人奮發。但同樣,壞人壞事也可以使人醒悟。有一個學生以《請客》為題寫了這樣一件事:春節,爸爸的朋友來家做客,爸爸盛情款待,爸爸朋友喝多的醉態以及他對爸爸的規勸。寫發生在身邊真實事情就順手,自然就容易寫。當把寫作文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時又何愁作文呢?
四、恰當地鼓勵、真誠地贊揚,用藝術化的評語激發學生寫作的自信心
至今,還有許多教師信奉這樣的觀點:“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給學生批改作文時,總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其進步,殊不知這樣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又不懂得教育規律,老師作文評語不好,不是挖苦就是責罵,使孩子帶有嚴重的失敗情緒。由于得不到教師、家長的認可,也就覺得寫作文沒勁,喪失了寫作文的信心。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優點、長處,真誠地去鼓勵,在指出其缺點時也要進行思考,用什么語言,讓他認識存在的問題,改正缺點不就容易多了。如一個孩子在《春節趣事》里寫道:自己如何怕放鞭炮的事,作文寫得很有趣,就是字體不工整。教師寫下評語:“其實你也很勇敢,不然你敢這么生動地寫出自己的膽小,勇敢的男子漢,請你把字寫得漂亮點好嗎?”學生根據一幅漫畫編了一則童話故事,內容很好,用詞不是很恰當,教師這樣寫下評語:“真神奇,這個故事棒極了,如果稍加修改,都可以刊登在《童話故事》里了”。學生在觀看《大風車》節目后,試著給“頑皮”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表揚了“頑皮”,也指出它的不足,教師的評語是:“你是個思想活躍的孩子,‘頑皮’一定會喜歡你這個朋友的”。這種帶有藝術化的評語,不是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嗎。
小學生處在身體、心理不成熟的階段,他們非常希望教師、家長的鼓勵,教師、家長對他們的鼓勵又起到一定的強化作用,使他們得到鼓勵后變得更加自信,及時獲得成長的動力,變得更加努力。所以,給孩子的作文以藝術化的評語,就會讓孩子從作文中得到寫作的幸福感,進一步品嘗到寫作文幸福喜悅的滋味,從而會起到對孩子非常有益的正面強化的作用。
語文學習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寫好作文更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如果教師、家長都能掌握一點寫作的規律,會有更多的學生不怕作文,寫好作文的。
參考文獻:
[1]周弘.賞識你的孩子.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45.
[2]李圣珍.李圣珍老師“教育經典”20條.
(作者單位:河南焦作職工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