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如何學習英語。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學手段 學習興趣
當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世界。隨著全球經濟、信息一體化的逐步深入,以及因特網的普及,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之一的英語,在我們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社會已對外開放,要想在網絡上進行信息交換,信息傳遞,或與人交流,就不能不掌握英語這個工具。英語教師有責任為此做出努力。
如何有效地學好英語,這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英語傳統教學所采用的“教師認真講,學生努力聽”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因此,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英語教學的著力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使學生樹立信心、培養興趣,極高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中專階段是學習第二語言實際應用的最佳時期。學習感情豐富、易表露、好奇心強。按照心理學習的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有激發人的心理活動的能動性和鼓舞人去獲取技能,促進能力發展等作用。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克服種種困難。當然,學習興趣也是在學習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老師要善于發現,引導和激發這些學習動力和興趣,對學生進行英語教育,使其從閱讀中發現語言的情趣;使其從廣播、錄像、英語歌曲等情景中體驗到樂趣;使其從自我訓練中創造興趣;使其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到學習的確是一件樂
事,從而使自己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二、使學生明白英語學習的核心問題,是“學”而不是“教”
語言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門語言都是靠“學”而不是靠“教”所能真正掌握的。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英語水平發展提高的內因,而教師的“教”是促進發展的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決定因素,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樣適合于對“教”與“學”關系的正確理解。要讓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到,學好英語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常說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認為,教師會用某種奇妙的方法,為他們安排好要學的內容,指給他們學習的捷徑。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認為,關鍵問題的思考理應由教師完成,他們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布置的作業。這必然會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習效果可想而知。當然了,英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并不是抹殺教師的作用,反之教師應在管理、鼓勵、合作與解難等方面發揮更好的主導作用。
三、重在引導
如何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好英語的最佳方法,就如同把一個嬰兒推到游泳池中,指望他自己游泳一樣,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把握兩點:
(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要教育學生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在預習過程中,要注意善于聯想、善于發現、善于設疑、善于理解。要給學生指出,課后復習是學好英語的又一輔助要素,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學過的知識技能,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地學習下去,獲得新的知識,使得已學過的知識得以深化和完善。同時,要統籌記憶,將學過的內容和相關知識,記入便攜式卡片中,隨時隨地為你提供學習的環境與機會。
其次,要輔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應根據教材和老師教學進度,制定出長期計劃、短期計劃,明確各個階段自己采取什么方法,學習什么內容,達到什么目的。總之要有步驟,按計劃穩扎穩打。
(二)采取好的學習形式
杰斯珀森認為:“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看來是盡可能讓學生接觸外語和使用外語。”要想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英語教師應設法創造一個語言交際環境,讓學生盡可能多說多練。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形式,學生掌握英語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在短短的五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將現行的“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形式,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組織教學,檢查復習,傳授新知識,進行技能培訓,鞏固新知識,培養運用能力和布置作業這幾個基本環節的操作過程,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始至終都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學習形式是多樣的。諸如:
1.配樂誦讀。如在教學中講到“A Terrible Disaster”這一課時,筆者曾采用“背景音樂”和“圖畫效果”相結合的方法來授課。在如泣如訴、悲壯的音樂聲中,我講述了故事發生時的背景,悲傷的語調與或悲泣或激昂、蕩氣回腸的音樂聲中,配上flash制作的多媒體展示形象逼真的“A terrible Disaster”現場圖畫,帶給同學們的是一種心靈震撼,這種震撼將同學們帶往一個令人永遠難忘、悲慘的故事中來。“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發生的?又是怎樣發生的呢?”所有的同學都非常急切的想了解故事本身。
2.巧妙地引入課堂競爭機制,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比較、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和發展,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應該知道如何根據學生在學習上爭先恐后,相互競爭的心理特點以及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適時而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創造一個輕松、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推動學生在相互對比和模擬語境中自覺地鍛煉自己的英語能力,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滿足社會的需要。如在《商貿英語》的課程教學中,當講到“Advertising”一課時,學生對“廣告是否能夠真正帶來效益”持不同意見,就讓學生辯論,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用英語闡述觀點,在真實語境中鍛煉英語聽、說能力。
3.創造語言情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語言的基本作用和最終目的是幫助人們相互溝通,交流思想。為了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語言,我們開辟了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比如說演講、辯論、短劇表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這些都是模擬或現實情景中英語交流思想的最佳形式。一系列有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有機會在真實的英語環境中親身體驗,從而使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得以實現。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的應變能力。
4.課前五分鐘演講。每節英語課前安排一名學生準備日常生活或與課文相關的材料,或者
三、五個同學編個對話、游戲進行表演。一方面,鍛煉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克服害羞、
不敢說英語的心理障礙。另一方面,訓練了全班同學的聽力能力。
5.開設英語角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一些自由話題,如問候、請求、建議、邀請等,讓學生編成對話,自編自演,使其融入到英語天地中,任意交流。
四、激勵學生持之以恒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英語也不例外。我們常會注意到,有的學生平時很少學習英語,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沒日沒夜地背呀,記呀。這種為應付考試而進行的突擊式學習盡管短期內也可能奏效,但從長遠觀點來看是不可行的。這種做法是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老師要告訴學生,學習英語不僅要聽、要讀,還要去說、去寫。每天要大聲朗讀,最好背誦一些名篇,要堅持用英語寫日記。做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就會有成功的可能。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