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后進生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教師,這個問題不但直接阻礙班級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而且還使那些處于不穩定狀態的中等生受到影響,甚至也會影響到學風、班風、校風。本人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提出從“心理疏導、樹立自信心,他人督促、形成壓力,家校溝通、形成合力,用集體力量感召”等方面入手,激發起后進生的“成功意識”,對后進生進行轉化教育,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關鍵詞】后進生 轉化 成功意識
長期以來,轉“差”問題一直困擾著不少教師。此問題不但會直接阻礙班級教育工作的正常
開展,而且還會使那些處于不穩定狀態的中等生受到影響。作為班主任,如果放棄了后進生,那么他的教育將是不負責任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標已就從單一的升學教育轉向終身教育和升學教育并行,這對后進生的教育尤顯重要。
后進生的轉化,關鍵是激發后進學生的成功意識。這里所謂的“成功意識”就是學生希望取得成就的意識以及為取得成就自覺努力的意識,做出為人們所注意的成就的心理傾向和品格。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成功意識?筆者從四個方面討論。
一、心理疏導,樹立自信心
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自信和自尊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是學生成長中必需的“心理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心理免疫系統”。一個人有了自信心,才能發揮內在的潛能。教育家布魯姆認為:“任何教師都可以幫助所有的學生學得優秀、迅速,并充滿信心。”后進生之所以沒有自信心,是因為他們心中有結癥。我們要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首先要把他們心中的結打開。為此,筆者決定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采取一些措施,進行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1.激勵性評價。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現自我價值,對學生的點滴成功,一絲一毫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學生反復自我肯定時,學生的自我概念會越來越好,持續學習或參與活動的動機也會愈強。
2. 樹榜樣。我們同時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要有目的地組織他們向英雄人物學習,參加校內處各種形式的興趣活動,條件成熟時,要盡量讓他們當主角,以此來改變他們的人生的看法。筆者經常通過個別談話、座談會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愛迪生、牛頓等杰出人物的事例,促使他們產生強大的內驅力,讓他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無全才”的觀點。此外,還常拿身邊進步的學生給他們做榜樣.使后進生樹立“我也能進步”的自信心。
二、施加壓力,督促進步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外在的教育要求如果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就可以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轉變。班主任要在明確對后進生教育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行為訓練,使后進生在思想上意識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從而使外在的積極壓力戰勝學生內在的消極因素,成為學生自身的渴求和需要。為了強化后進生的良好行為訓練,筆者在班級中實行了“一管一、一幫一”的管理制度,讓學習自覺性強、行為表現好的學生對后進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和提醒,給后進生一股外在的壓力。在學習上,如果哪位后進生遇到了困難,可以及時地得到其他學生的幫助,但是作業的完成一定要及時,絕不能敷衍了事,更不允許抄襲別人的作業;在紀律方面,要求后進生嚴格按規定做事,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每次都要做出檢討和自我批評。同時,將后進生的學習與行為表現納入到每學期的“達標活動”考核,班委會每周都會對這些學生進行一次集體評價,表揚先進,激勵后進。通過這種外在的教育強化,使后進生內心逐步形成一種持久的自我壓力。這樣,可以使他們實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要我改”向“我要改”的思想飛躍。
三、家校溝通,形成合力
后進生學生的形成,與家庭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那么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美國心理學家曾說過:“幫助學生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因此,在學校教育學生的同時,應拓展視野,與家長經常溝通、交流,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表現,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跟家長推心置腹促膝長談,共同探討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既肯定學生的優點,又可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使家長端正教育態度,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通過教育使學生能自覺意識到應該作好本職工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和老師的諄諄教導。由此,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同步教育,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四、用集體的力量來感召后進生
一個良好融洽的氛圍,對于促成學生自我反省、提高糾錯能力、實現道德自律能產生會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班級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每一個同學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是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替代的。班級友愛進取的氣氛,使那些行為自私的同學,也會逐漸在集體制約、感染下克服缺點。著名的認識論學者皮亞杰說過:“學生的人生態度、責任心、合作精神,是不能靠說教傳教的;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培養。”因此,我們要拓寬教育的空間,積極組織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借助于同學間的輿論,間接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班級集體活動中,影響、制約和規范學生的不良行為,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個性,提高行為不良學生的自律能力。
筆者所教班級有這樣一名學生,在第一個學期里他經常會拿走同學的筆、本子,后來發展為偷錢。班級學生知道他是小偷,都疏遠他。筆者知道以后,趕緊叫他來談話。談話以后,能管上一段時間,可過了幾周后,手癢癢又偷了。經過調查,了解到該生家庭比較貧困,沒有母親,父親又多病。由于他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才會偷別人東西。于是,筆者把該生的情況向班級學生反映,并開展互助互愛活動。同學和老師并沒有拋棄他,鄙視他。相反地,老師和同學都伸出了友誼的手,幫助他克服困難,該生在大家的幫助下,深深地感到這種行為是可恥的,決心要克服愛拿愛偷的毛病。在他獲得同學的諒解以后,筆者讓班上成績較好的同學從學習上、生活上、活動中幫助他,隨時督促他,解決他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問題。一時間,班級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班上形成了平等、互助的良好班風,也讓后進生在這里受到理解、幫助、感化、啟迪,使他慢慢健康茁壯的成長。在期末考試中,他進步很快很大,學校里還特意授予他成績進步最大獎。
總之,轉化后進生學生的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需要教師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該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必須自我加壓,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系統地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盡可能完成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的轉變。教師有了滿腔的工作熱情和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為學生的不良行為提出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才能開拓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學生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高厚等.初中班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
[3]車廣吉,林月周.中學班主任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蒼南縣新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