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言藝術 教育媒介 表達效果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語言藝術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顯得多么重要。對于以語言為手段,每天與學生交流的班主任來說,具備高超的語言藝術是極為重要的素質之一。
語言是教育的媒介,它處于班主任教育能力結構的核心地位。班主任的語言幽默風趣反映了班主任的教育機智,會讓學生產生愉快并受到啟迪。班主任如果口吐蓮花,妙語連珠,則體現了該班主任的淵博學識,會讓學生頓生欽敬之意。如果班主任的語言像“知時節”的春雨,便會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心靈產生共鳴,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形象的指出:“用什么的腔調說話,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走了’是一句簡單的句子,但是可以用五十種不同的方式來說,并且每一種方式中你都可以放進這樣的腔調,這種腔調甚至可以成為一滴毒藥,如果需要讓某人有這種感覺的話。”我們的學生,可以從班主任的一句話中得到激勵,可以在班主任一句話中對錯誤幡然悔悟,也可以在班主任的一句話中喪失信心、畏縮頹廢。所以作為班主任尤其是小學班主任,應高度重視自己的語言藝術。
但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班主任不善于發揮語言藝術的力量,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效果,結果學生不認同,自己也尷尬。如有一次開班會,班主任王老師談到有些學生晨讀遲到,影響班級整體紀律現象時,由于激動口不擇言地說:“一粒老鼠屎,染了滿鍋腥。”剛好當天(星期五)早讀時有兩個同學遲到了,其中就有小剛同學,小剛當即氣憤說:“你說誰是老鼠屎?有你這樣侮辱人的嗎?遲到不對,也不是故意,為啥說的這樣難聽?”當時一些同學也在低聲附和,教室一片嗡嗡聲,王老師氣得臉色泛白:“怎么?有你這樣不尊敬老師的學生嗎?”師生矛盾開始激化,恰好副校長來到該班門口,以開會把王老師暫時喊離教室,才避免了一場“口舌戰”。假如王老師用和善的語言單獨與常遲到學生進行交流,有藝術的進行批評,會讓學生心服口服,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當然,遇到學生給教師難堪時,千萬不要緊抓不放,應該用自己幽默智慧的語言,寬容體貼學生,理解學生,畢竟教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一次下午自習課,某班主任李老師悄悄來到教室外,督察自己學生的自習情況,突然聽到這樣的話:“李大豆真可惡,真讓人受不了,憑啥叫咱們每天寫日記、練字,三班都不寫不練。”“對,我也聽說三班不練。”“大豆”是該班學生給體態稍胖的班主任李老師起的綽號。李老師一聽非常難受,讓你們寫日記,全是為你們好,在班里竟公然叫我的綽號,不稱老師。她本想推門進入,可理智感讓她壓住心中的不快,沒有破門而入去批評訓斥那個學生。在本周的班會上,她搞了一個主題班會“給他人一個優雅的綽號”。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不多時就給每個同學起上了好聽又反映本人特點的綽號:“喜鵲、百靈、姚大個、小飛馬、小鹿……”李老師懇請同學們為她也找一個,這時那幾個同學面面相覷地說:“老師,怎能給你起綽號呢,太不好了。”“沒啥不好的,我聽說你們已經給老師起了一個是嗎?老師以后要減肥,力爭變成“綠黃瓜”、“長豆角”哈哈……”這樣的處理方式,既維護了學生的面子,也避免了老師的尷尬,體現了班主任李老師的高超教育藝術和謙虛的語言修養,當然也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作為班主任,要像知時節的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又讓學生感知愉悅和舒適。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言行達到期望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河南伊川縣教師進修學校)